第140章 战火烽烟,末日穷途(1 / 1)

加入書籤

在萧世明一番陈情利害之下,丁照与汪永泉终是初步同意了他的计划,匆匆赶回门内寻求其他人的意见。

“卓林,你说朕这番谋划可能成功?”

看着殿外漫天飞雪,萧世明连日来紧迫的心情似乎更加沉重了一些。

这场不断绵延的大雪,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东华,北唐也受灾颇重。

有个处于西部边境的村子甚至因受暴雨与积雪连续而至,被泛滥的洪水一举冲垮,举村而亡,让他无比心忧灾害将进一步扩大。

卓林轻声道:“依我之见,我并不赞同国主如此急切的布局袭杀那李嗣业。

就算东华得到了西景,短时间内他们也无力再战,只会稳定局势,休养生息,这点从风伏纪平时那温吞绵柔的手段,基本可以看出来!

但国主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除了灵水门那位闭关已久的太上宗主,我北唐境内并无炼魄境存在!”

萧世明斜眼看了自己贴身统领一眼,不由失笑:

“你倒是一如既往的与朕唱反调!要知道朕此次如此主动,可让朝中那帮主战派乐开了花了,个个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比洞房都积极,办事效率极高!”

卓林失笑一声:“若是让那些人听到国主竟然如此形容他们,不知该做何感想!”

两人对视一眼,俱是大笑。

“卓林,去一趟百应寺吧!”

卓林眼神微凝:“为何?”

萧世明眼神复杂,叹道:“那里有一位老伙计,六十多年前便已是凝丹巅峰,如今若无意外,想必已进入炼魄境。

到了那里后,就说北唐有难,我萧世明向他低头认错,请求他来助我一助,他会同意的!”

“......他是何人?”

“朕的皇兄,本来应该登上皇位的前太子,萧明远。若没有记错的话,他现在的法号该叫“悟尘”!”

“悟尘?好,我明白了,走了!”

似是感受到萧世明极为急切的心理,卓林脚下一踏,雪渍飞溅,身影没入茫茫飞雪当中。

萧世明注视着他的背影远去,嘴角浮起一丝笑意,而后转身离开。

-----------------

山舞银蛇,雪花密集而下,如同织女辛苦编织而成的白布。

乍一看下,更宛若从天而降的帷幕,壮丽剔透,虽看不清前路,却让人无比敬畏自然的伟力。

若说这场连绵不断的大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那因刘信之死,而引发的三国烽烟,就更让人想不到。

尤以东华国民为最!

他们完全没有料到,在几个月前还四分五裂,眼见便要分崩离析的东华国,不仅在年轻国主风伏纪的带领下起死回生,还能以一国之力独抗两国兵锋。

而东华国的死敌西景,如今更是眼看着便要被自己的国家收入囊中。

一切种种,让百万东华国子民如在梦中。

寒风虽冷,却让他们热血沸腾,恨不得家中突然多冒出几个男丁,为国征战沙场。

位于东南区域的一座村庄里,随着五骑快马赶到,正在自家门口就战况热烈讨论的一众村民无不起身,朝村中的告示亭奔去。

“又有战报来了,大家伙儿快去听听!”

自战事起后,风伏纪便令人在每一处征过兵的地方都设置告示亭,但有战事结束,或有新战况发生,便派人宣告。

就连哪家哪户有人牺牲或立功,也记录在案,宣诸于众,称为英雄烈士,可在战事结束后,入那还在兴建中,位于皇陵旁边的英烈祠中。

这对于无数子民来说,无异于极高的荣誉,也是众人踊跃参战的根本缘由之一。

马革裹尸虽不是为人父母者心中所愿,但世情如此,若不是白死,至少悲伤的心里也有慰藉。

家中若有老少遗孀者,还能承袭英雄烈士荣光,享受国家给予的补贴待遇,以及人前人后的尊敬。

此种待遇,在周边诸国闻所未闻,在初发布之时,不仅让天下震动,亦让一众子民极为感动。

“定鼎元年一月二十三日,我军三位大将高顺、姜维、段锋率西荒关众将士打退北唐十万大军凶猛进攻,斩杀三万敌军,俘虏两万余人,并斩首敌方大将庄显,迫使对方退回河间关......”

“定鼎元年一月二十五日,征西将军王忠嗣率军突破西景军最后一道防御,斩杀西景精英死士狼骑两万余人,西景方最后一名凝丹境大将身死,西景国破指日可待......”

“定鼎元年一月二十七日,偏将军周泰收服西景东部所有城市,将与王忠嗣会合西景国都......”

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引得一众村民惊呼喝彩声阵阵,就连宣读战报的士兵亦是与有荣焉,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待念完所有已结束的战报后,士兵才收起脸上的笑意,一脸沉重的道:

“以下是华东村阵亡士兵名单,请乡亲们节哀!”

“兹有华东村民刘三顺,于西荒关一役阵亡,享年二十七...刘三顺于战场奋勇杀敌,斩敌五十一人,按东华国新颁律令,其子女可免试就近进入燕风城羽林预备学堂读书,并可分得百亩良田,纹银一千,用以安家!”

“兹有华东村民许一牛,于西荒关一役阵亡,享年二十三。许一牛为人作战勇猛,深得主将青睐,斩敌六十二人,按律令......并分一百二十亩良田,纹银一千五,用以安家。”

“兹有华东村民董强,于西荒关一役阵亡,享年四十一......”

随着一名名阵亡士兵的名单被念出,抽泣声便不断响起,村民间也弥漫起无尽悲伤之情。

念完之后,五名黑甲士兵立正挺身,郑重行起军礼,沉声悲喝道:

“以上十三名战士,为华东村阵亡名单,请乡亲父老们节哀,也请为他们骄傲,因为他们是为东华国的荣耀与生存而牺牲,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东华国注定将越来越好!”

诸如此类的战况宣告,先后在东华国内各地发生,引起荣耀悲伤之余,亦让所有人期待着前所未有的变局。

那就是,西景将破——

东华国在风伏纪这位年轻君主的带领下,史无前例地把兵锋指到了这个数百年死敌的国都之前,让所有子民翘首以盼。

烽烟四起的西景国都内。

接连传来的战事失利的消息,让此地的子民惶恐不安。

在一轮又一轮的征兵过后,此时国都之内除了老少之外,家家户户几无男丁存在。

要么身在前线,要么埋骨沙场。

国都之内,到处弥漫着死寂的气息。

深宫大殿之中。

刘乾披头散发,面对不断传来的战报,脸色苍白,毫无血色。

“哈哈哈——广钊,这才七天而已,战事竟已糜烂至此,不仅勤王军队全数被截,就连朕的血狼骑兵都死伤殆尽,究竟是朕的麾下太废,还是东华兵锋太强?”

乾广钊轻叹一声:“不是血狼骑太弱,而是自平遥城与朝阳关两役之后,我朝再无大将镇守,军中无帅,自然不是那王忠嗣与周泰等人的对手!

好在我们也不是别无建树,至少打出了我西景的威严,斩杀了东华军至少一万精锐,两万余辅兵。”

“哈哈哈,可笑,就打了敌方一万精锐罢了,现在竟然也能称之为我军的“建树”了!”

刘乾一边狂笑,一边吐血,状若疯癫。

很难想象,在数个月之前,他还是一名试图布局天下,充满帝皇威仪,雄心勃勃的朝气君王。

笑声过后,便是无尽的落寞:“广钊,你走吧!君臣一场,你自有来处,回去吧!”

乾广钊淡声道:“我师弟丧于东华军之手,我若回去,也只是徒增责罚罢了,不如就与国主一同殉国,也能搏个好名声!”

“哈哈哈——蠢货,责罚便责罚,再好的名声,哪有性命重要,你个傻子!”

“臣伴随国主良久,虽屡有良策,也立过些许功劳。

然而臣能力有限,明明拥有着极好的形势,却对东华国的判断一再失误,错失不少良机。

此等无法挽回的过错,让臣内心备受煎熬,因此,就当臣是个傻子吧!”

“好,有你陪伴,朕心甚慰!”

听到乾广钊的自白,刘乾眼里浮起一丝感动,转瞬沉声道:“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因此,朕决意把西景关剩余的两万军队调回来,与王忠嗣一决死战,以求一线生机,广钊,你意如何?”

见他犹不死心,乾广钊内心一叹,虽知无用,眼神却极为坚定,重重点头:“可,置死而求存,有国主亲自上阵,或可激发出我军最后的求胜之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