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九灵镇运,万法皆明(1 / 1)

加入書籤

于定鼎元年十月中下旬。

随着一座崭新的气运神坛从东华王城高耸而起之时,王城内亦久违地敲响了朝会开展的钟声。

“臣等拜见国主,愿国主万年,东华万年,万万年!”

面对一段时日不见,逐渐越显帝王威严的风伏纪,众臣神情肃穆,不敢有一丝怠慢之意,深深躬下身体,拱手而拜。

王座之上。

身穿暗金九龙袍,头戴九旒王冠的风伏纪颔首一笑,扬声道:“众卿平身!”

“臣等谢过国主!”

风伏纪环视殿下——

只见李悝、赖布衣、沮授、刘穆之、贾思勰、王忠嗣、赵云、李嗣、穆桂英、姜维、高顺、罗士信、陈宫、陈胜、吕树青、项黎、狄青等一众英灵人杰肃穆而立。

人才济济之盛,与其刚刚登基之时的大猫小猫两三只,不可同日而语。

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生机之盛,足可预见现如今东华国之潜力与底蕴。

他内心无比宽慰,见场面肃穆,不由笑道:“众爱卿,是不是许久未曾召开朝会,都有些不习惯了!”

此言一出,众臣先是一怔,旋即放声大笑。

百官却也没想到,风伏纪第二次正式召开朝会,竟会以如此诙谐之语开场,一时俱是无法忍住。

作为朝中仅剩的在职老臣,侍御史李林的感触无疑是最深的。

自风伏纪登基以来,虽然甚少召开朝会,但朝堂乃至国内事务,在沮授等人的主持下,丝毫不见乱象。

且随着越来越多豪杰的加入,东华国的情势越来越好。

不仅一战灭亡死敌西景,如今更是连百川北唐二国,连同诸多小国亦被纳入囊中,让李林欣喜之余,也开始经历如风九重之前一样的尴尬处境。

那就是,虽忠诚有加,但能力不足的他,已经逐渐跟不上一众英灵人杰的步伐,有种要泯然于众人矣之感。

尽管风伏纪对他极好,每次无论是分发的奖励,还是宝地份额都有他一份,也让他从后天境,一路直升至现在的先天六重境。

但受限于天资,这已然是他的顶点,无论如何努力,再也无法寸进一步。

内心虽感伤,但李林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朝堂,把位置让给能力更加出众的年轻人了。

大笑过后,风伏纪开口道:“在说朕的事情之前,诸位爱卿若有要事,可一一上前禀告。

悝卿,百川如今诸事如何?”

李悝出列禀道:“禀王上,百川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国内千河纵横,因此人口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只比北唐略高一些。

为便于管理,国内亦分为七郡,分别为守唐郡、西平郡、百川郡、乐平郡、横海郡、三川郡、望北郡。

七郡郡守目前尚缺,仅有郡尉携一众士卒前往,暂时治理,还需加大招募民间大才之士。

至于其子民与北唐情况差不多,对于我等到来尽皆拥护,就连原百川王室剩余的王子公主亦主动请降,愿降为平民,安度一生。”

风伏纪微微颔首:“如此甚好!对于主动请降的王室中人,可给予一定的财富优待,让其安享此生,亦可作为对其他人的示范作用。”

“王上宽宏大量,若是他们知道后,定感激涕零!”

风伏纪笑道:“但愿吧!”

沮授待李悝说完后,亦上前道:“禀王上,如今国中诸事皆已步入正轨,臣请愿,趁天时之便,征伐后夏!”

风伏纪闻言,虽心中早有预料,还是笑问道:“为何是后夏,而不是最近的大应?”

沮授道:“经过东华卫、绣衣部缜密的调查,大应国的实力为东南国度诸国之最,国内看似有诸皇子夺位之争,实则权力一直掌控在老皇帝顾长空手中。

作为集权国家,大应可比后夏难对付得多了,且不论大应国背后的势力,我等至今都没有探查出来。

当然,若是我国全力齐出,应该还是能打下来的,但付出的代价,估计不会符合王上心意!”

风伏纪颔首道:“好,那后夏战事,便交由沮卿、忠嗣主导,至于如何调兵遣将,出多少大军征伐,相信两位爱卿应该清楚,朕便不多过问了!”

闻言,沮授与王忠嗣同时出列,躬身禀道:“是,我等谨遵王命,亦谢王上信任之恩!”

这时鸿胪官孙礼也站了出来,拱手禀道:“王上,关于大应一事,臣亦有事要报。”

风伏纪眉毛微挑:“孙卿请说!”

孙礼看向沮授,两人对视一眼,神情都略微有些古怪:

“启禀王上,大应皇帝于十天前曾遣人来问,想问王上可曾婚配否?对于大应的安宁公主如何看?”

“安宁公主?”

风伏纪可没想到孙礼竟会说出这种话题,略微回想片刻,顿时恍然:“可是说九公主顾清浅?”

孙礼请人把顾长空的文书递上去,而后才点头应道:“是的,照臣看来,顾长空似乎有意与王上联姻!”

风伏纪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会儿,脑海里回忆起顾清浅之影,心中微动,旋即摇头失笑:

“朕今年不过十八,大业未成,谈何婚姻大事!

再者,若是联姻之后,以后我等该如何对待大应,总不能让其成为国中之国吧!这不现实,还会留下无法避免的隐患!

孙卿,回覆的文书措词要委婉一些,再替朕送些礼物给安宁公主,以表歉意!”

孙礼虽然早就明白风伏纪肯定不会答应得如此草率,闻言还是不免有些失望,只能点头应下:“是,微臣知道了!”

在他们之后,大司农贾思勰、商宙等诸官亦一一上前,把这段时间的成果一一向风伏纪汇报,惹得李林几次想上前请辞,都没找到机会。

总不能在东华国一片形势大好之时,当众请辞,给国主难看吧!

李林微微一叹,却不知此时他进退失据的挣扎神态已然尽入王座上的风伏纪眼中。

风伏纪观察着他的神情,心中一叹,嘴上还是笑问了一句:“李御史,可是有话要说?”

李林微微一怔,见风伏纪眼神灼灼,便知他可能已经猜到了自己的心意,不由轻叹一声,连忙上前拱手拜道:

“启禀王上,老臣确实有事要奏!

老臣近日来深感年老疲惫,随着国境越大,精力已然跟不上了,因此...因此想要向王上请辞,请王上再任贤能!”

此言一出,李悝等一众新来的文臣武将俱是看向了他。

“果然!”

风伏纪摇摇头,轻声道:“李御史无须多言,你之心态朕明白,侍御史之位若不想待了,便担任秘书监,为朕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事务。

秘书监下设秘书丞等属官七人,为正四品官职,有七名属官为你分担一些职责,也能清闲一些,说不定修为也能有所进境!”

见请辞不成,反而还得了个较为清闲,且品阶极高的官职,李林不由浑身一震,连忙跪地伏首道:

“王上,万万不可,微臣寸功未立,岂能如此升职,叫百官同僚如何看待微臣,万万不可!”

风伏纪微微一笑,命人把李林扶起来,大笑道:“无妨,朕今天便乾纲独断一回,想必诸卿不会有意见!”

李悝笑道:“王上所言极是!

李大人若是心中惶恐,不妨多为国家收集些孤本书籍,充实国库,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李大人可不要敷衍了事啊!”

在他之后,其余百官亦是异口同声的表示赞同。

对于李林的事迹,众人都知之甚详。

其人虽能力稍显不足,但忠诚有加,面临强权亦不畏惧生死,敢于反抗,如此人物完全值得后来的百官敬佩,堪为表率。

况且当今国主能顾念老臣,也让一众百官极是欣喜。

任谁都不会愿意为一个只会卸磨杀驴的皇帝尽心尽力做事的!

李林见百官竟没有任何反对之声,不由老泪纵横,只能伏首泣道:“如此,微臣只能愧领了,谢王上隆恩!”

“起来吧!”

风伏纪摇头一笑,“看来诸位的事情应该都说完了,那接下来便是论功行赏之时。

吕树青!”

许久未见的吕树青闻声,顿时神情一肃,稍整仪容后,方才出列道:“臣在!”

对于这位从民间投效而来的首位一流人杰,风伏纪内心充满了欣赏之意,扬声说道:

“清臣自入朝堂以来,尽职尽责,恪守初心,不畏艰难,让本应该三年才完工的东海关,不过堪堪一年的时间罢了,便已建造完成,且完成了东海港,乃至周边村镇的详细规划,居功甚伟。

今起,特擢令提升吕树青为正七品太仓令,辅助大司农管理国家粮仓,属官为太仓丞,可置三人!”

见自己竟从九品户曹掾直入正七品,即使是吕树青亦十分激动,连忙躬身拜道:

“微臣多谢王上隆恩!”

风伏纪命人拿下一只玉盒,笑道:“清臣一直在外奔波,修行也不要落下,此乃神血源液,择机使用,可助爱卿修为更上一层!”

吕树青眼眶微红,不由推辞道:“此物臣最近回王城后也有所耳闻,对凝丹巅峰有奇效。

微臣如今也不过才堪堪凝丹一重境而已,得赐此物,实在有些暴殄天物,还请王上收回去,赏赐给更需要的人才是!”

风伏纪笑道:“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收下吧!接下来你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在王都任职,在完成公务之余,勤加修行便是!”

“如此,臣多谢王上隆恩!”

见无法推辞,吕树青只能恭敬接下,接着缓缓回列。

在他之后,赵云、李嗣业、李悝、姜维、穆桂英等一众在西河关、东华港乃至百川国立下极大功勋的大将文臣,亦于此次朝会统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嘉奖,引得朝堂上拜谢之声不绝于耳。

风伏纪脸都快笑僵了,连忙道:“好了,再谢下去,朕的脸都要僵了!”

闻言,百官俱是忍俊不禁!

“最后再说两件事!”

风伏纪整了整有些发僵的脸颊,抬手示意百官安静,而后才扬声道:“即日起,我朝将成立国师府,设正一品国师一位。

除此之外,尚有正二品国祐使、正三品国辅使、从三品国翊使以及正四品国武使、国武卫等职,数量不定,有才能者须经朕同意后,方可入职。

一旦入职国师府,可随时进宫面圣,无须通传,地位等同朝中同品级职位,可调动不超过五千名国武卫卒行事。

赖布衣!”

“微臣在!”

风伏纪扬声道:“赖卿助朕探索白雉遗地有功,且于短短时间内筑成了气运神坛,为我东华立下汗马功勋,今命你为正三品国辅使,以示嘉奖!”

赖布衣面色从容,拱手拜道:“微臣谢王上隆恩,今后定恪守本心,尽心尽力为王上办事!”

说罢,他掐指微算,笑道:“王上,吉时已到,当可移步到祭天台,放置九灵镇运灵盘,为我东华统镇国运!”

“好!众卿家,这件事便是今天朕所要说的最后一件事,都随朕来吧!”

风伏纪霍然起身,在赖布衣的引领下,朝王城内的祭天台龙行虎步而去。

百官虽也知祭天台最近召集了大量军士,似乎在完成什么大事,如今听得风伏纪之言,亦被勾起了好奇心,纷纷快步跟上。

及至焕然一新的祭天台前,除李悝等知情人外,一众百官无不倒吸一口凉气,俱是愣愣看着眼前有九道龙形雕塑拱卫,辅以“星辰”环绕点缀的崭新祭天台。

在祭天台的中心,尚有一座半人高的石台立起。

石台之上,一具光华流转的球体不断展现着大量星辰的运行轨迹,神异频现,看得百官如痴如醉,大呼“仙迹”降临。

就是沮授,亦是咂舌不已:“赖国辅,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那些星辰是由什么做成的?怎能在光天白日下亦显现出如此光彩?”

赖布衣微微一笑:“沮授大人,此乃我以风水之术配合一些从遗地内带出来的人阶中上品宝石锻造而成。

看似华丽,实则也拥有极强的杀伤力。

若有外人觊觎九灵镇运盘,这些星辰乃至那九龙雕塑都可借助布置于祭天台周围的九龙群星阵暂时御敌,及至我等到来。”

此言一出,就连风伏纪也极为讶异:“先生,这雕塑还能动起来?”

赖布衣笑道:“然也!多说不如一见,现在臣便请王上以及诸位同僚一观究竟!”

说罢,他十指微动,顿时便有十道法力齐齐朝祭台激射而去。

但当法力到祭台百米处时,便见环绕于整座祭天台的星辰陡然快速运转起来。

不仅把赖布衣的法力或吸收,或转移掉,就连祭天台上空的九龙雕塑亦在同一时间齐齐动了起来。

瞬间,每头长达二十余米的龙雕在大阵灵力的加持下,仿若有灵,双眸微张,眼里浮起怒火燃炽之意。

如同真正的龙一样,仰天咆哮连连,朝出手的赖布衣齐齐吐出九道威力不俗的火球。

赖布衣退后一步,朝人群中的赵云笑道:“子龙将军,不妨由你出手试一试这大阵的威力!”

后方的赵云一听,内心也生出了极大兴趣。

身体一跃,枪势化拳势,模拟出横扫千军之式,把九道火球齐齐挡了下来。

火星四溅下,让周边的百官也不由纷纷发出惊呼声,却没人退却,反而兴趣大增。

赵云亦是眼神一亮,刚想上前试试九龙雕之威能,便见有两头龙雕已然率先攻来。

一头张牙舞爪,一头神龙摆尾,各施所能,把赵云囊括在攻击范围之内。

“好灵活的身体!”

赵云眼里浮现出一丝赞赏之意,身形动也未动,一手箍住上空那头龙的脖颈,双脚则死死缠住另外一头的尾巴。

见其余龙雕袭来,便借势把眼前的两头龙雕同时甩了出去。

他虽然没有出全力,但在他看来,此举足以使那九龙雕手忙脚乱一阵,失去平衡之力。

但他却没料到那些后来攻上来的龙雕极具战斗意识,竟分出一半数量接住了“同伴”,另外一半继续朝赵云攻来。

“好,可以了!”

风伏纪本来只是想让赖布衣令它们停下,却没料到他只是刚发话,便见那九龙雕仿佛如同听话的宠物一样,齐齐停了下来,甚至朝他点了点头,才飞回祭天台上空去。

如此活灵活现,甚至忠诚于国主的态度,简直让众臣惊异不止,齐齐等着赖布衣的解释。

“先生,这是怎么回事?”

赖布衣虽然看到了百官那求知的目光,却没办法回答,只能笑道:“这就是那位的功劳了!”

“那位?”

闻言,风伏纪眉头微凝,转瞬明白了他的意思。

“印灵,这是你做的?”

“废话,镇国之器岂能让他人控制,自然得在重新布置祭天台之初,便让它完全处于你的掌控之下。

不然的话,随着你国运越来越强,就算它再强大,别人也可以随意夺走,甚至反过来操控镇国灵器来攻击你,那还有什么用处?”

“原来如此,思虑周到,做得不错!”

风伏纪颔首一笑,接着阔步朝祭天台一步一步踏去。

祭天台虽高达九十九米,但以他的修为,很轻松便能达到。

赖布衣在下边扬声道:“王上,释放出您的血脉之力,自能激活石台上的星球仪,把九灵镇运盘放置其中便可!”

风伏纪眉毛一挑,依言释放出一道浓若实质的血脉精气,果见星球仪在他面前缓缓张开。

对于赖布衣精妙的设置,风伏纪也不由暗赞一声,从怀中拿出九灵镇运盘,缓缓把它放置到了星球仪内。

甫一放下,星球仪便重新合上,并疾速旋转起来。

不过片刻,便有大量神华之力从九灵镇运盘中溢散出来,并逐渐蔓延至周边的九龙雕以及九龙群星阵上。

待大阵完全融合镇运之力后,一道光柱从九灵镇运盘中冲霄而起。

强大的威势瞬间冲破了云雾霭霭,层层叠叠的天空,与东荒山脉中部深处那道滔天魔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此异象,不仅让在场的百官为之震撼,亦让此刻关注着东南区域魔柱的人震骇莫名。

而东华国的国民更是惊异万分,无不发出惊呼之声,纷纷停下手中的物事,看向了王城方向。

“九灵镇运,万法皆明;神华普照,福寿永昌。”

于风伏纪眼前,两句以符纹形成的偈语自动随着九灵镇运灵盘的转动而浮起,很快便随着光柱冲天而去。

不多久,偈语于天穹之上轰然炸响,很快便有大量符纹之力从天际而落,洒向了东华国土各境。

其中,以东华本土国境为最,原西景、北唐、百川递而次之。

三千余万国民齐齐望着从天而落的神华光点,震撼之余,亦有人好奇之下,还试图伸手去接,但光点却如雪花般,很快便在其手中化于无形。

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是什么?

这是所有人的疑惑!

不过很快,他们便知道这阵从天而落的力量究竟有何用处了!

“大家快看,雪停了,雨也停了!”

“不得了,你们快看,大雪化了啊!狂风好像变小了!”

骤然的发现,让各境百姓为之动容。

待发现这股力量竟在持续消解雨雪之灾时,更是不由欣喜若狂,发出齐天的欢呼声。

“天啊!这定是老天开眼了!这可怕的灾劫终于要过去了吗?”

“不,肯定是王上隆恩,于此天下危难之际,依旧选择厚待我等,感动了天地,我等应该谢谢王上!”

“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把积雪融化啊!你们看,潞河还没解封呢!”

“不得了,东漓河的流动速度加快了,呸,不对,正常了,没有积雪冰霜沉于其中......”

随着符纹之力不断降临,东华各境的百姓接连发现了所处之地的异常之处。

有人因此欣喜若狂,亦有人保持着一定的冷静。

欣喜的自然是东华本土的国民。

冷静的则是那些离东华本土越远,新被纳入东华囊中的百川北唐边关诸地。

但随着九灵镇运盘持续发力,与东华国运融合越深之后——

这股从天而落的力量亦愈加强大,几乎要把这段时间以来异常天象带来的雨雪之势消除殆尽。

这时候,即使是百川北境的国民,亦能清晰的感受到天势的剧烈变化,茫然的眼里竟逐渐浮现出一丝泪花。

“天可怜见,这可怕的灾劫...当真要停止了吗?呜呜......”

如此神迹,简直让所有东华国民无以言表,俱是愣愣地看着眼前突如其来的天大造化。

有人因此热泪盈眶,亦有人欢喜得大呼小叫,到处狂奔呼喊,种种反应,不胜枚举......

东华国境的变化,也引起了临近的临海国以及大应、后夏的注意。

在命令下,很快便有人马不停蹄地奔向边境,企图探清这股异象的来源。

祭天台处,百官自然也很快发现了国主此举所引发的异象。

李林老泪纵横,竟不由自主地跪地长呼不止。

“天可怜见,竟能赐我东华得到福缘如此深厚的国主继位,此乃天佑我主,王上万岁!东华万岁!”

其余百官亦是回过神来,齐齐山呼起来。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东华国民也反应过来,深知此番异象定与王城那道冲霄而起的光柱脱不了关系,齐齐面向王城跪拜而下,口中高呼不止。

如海啸般翻涌的山呼声,汇聚成极为庞大的气运,不断朝风伏纪涌来。

在提升风伏纪修为之时,亦让九灵镇运盘仿佛得到了加持之力,再度发力,持续释放着神华之光,与东南区域的千年诅咒之力相抗衡。

就连临近的大应边境,仿佛都受到了一丝福泽,风雪都因此小了许多,让大应的边关将士尽皆茫然无措。

这东华国...又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竟能引动这番异象!

见真的有效果后,风伏纪内心也不由松了口气,缓缓看着逐渐天清气朗的天象后,嘴角浮起一丝笑意,缓步从祭天台上下来。

一边走,口中同时沉声长喝道:

“来人,从即日起,祭天台周围务必留重兵三班值守,不得有一丝懈怠。

并且除有关人员外,其余者,若无朕同意,不得随意进出此地,违者——杀无赦!”

“是,我等谨遵王上之令!”

一众将士面带狂热,看着祭天台上那道似乎光芒万丈的身影,齐声长吼不止。

灾劫被中止,不止于东华百姓有益,这群将士的家属也是一样。

从今日起,他们将不会再受到风雪严霜之苦,不用再提心吊胆的计算着每日的口粮,小心储存食物,以防天象恶化,食物配给被缩减,导致生活困苦之忧。

此时此刻,任谁都会欣喜若狂,哪怕是这群身经百战,不畏惧死亡的百战精兵也一样!

“悝卿,立即派人到东华各境去调查九灵镇运盘带来的效果,尤以原百川北唐两境边关为重点!”

“微臣明白,这就派人去观察一段时间!”

吩咐完重点后,风伏纪刚想散去朝会,便又感觉到东华宝地内出现了一阵莫名震荡。

略微查看后,方知是姜维等一众将领齐齐破境,不由放声大笑:

“看来今天合该我东华得此造化,大喜接连临门!

诸卿,传朕之令,今我东华得镇运灵器之助,暂解千年咒劫之苦,令各地郡守府大开府库,开仓放粮,举国同乐三天!

在此,朕祝愿我东华越来越好,朕与诸卿,与一众子民,共勉之!”

百官闻言,亦是激动万分,扬声长吼不止:

“吾等亦愿誓死效忠王上,愿我东华越来越好,国运福禄绵长,百姓幸福安康!”

“王上万岁!”

“吾王万岁!”

“东华万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