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城外大军压境,18万滕军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从瓷都出发前,李秀娥还是决定让宋博然留下,给他拨了5000军卒继续镇守瓷都城。并告诫他,只要敌军不从内部攻破,目前尚无敌手能够对付得了滕军的火炮。
宋博然感激涕零,王后并未因他失守瓷都而降罪于他,继续让他守城这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磕头谢恩,已是泪流满面。
除了让他守住城池以外,更不要忘记保护好瓷都的生产经营。那陶瓷厂尽快恢复生产,与畅国做好瓷器贸易供货事宜,要与商部加强联系,将这里的瓷器销往其他地方,莫要因战事而误了商业经营。
宋博然连连保证,自会全力配合。
滕军一路向西,后又折向北方,在遇到被裘军占领的小城池时,大摇大摆从城旁经过,根本就不去理会那守城的裘军。
殊不知,城头上的军卒早已慌了手脚,还以为滕国的军队要攻打那些县城呢,直到滕军远去,守城的将领才长出一口气。
本来守城的人员并不多,又被曹蛮调走一部分去支援宁都了,若是滕军真的攻打这些县城,恐怕连一日也守不住。
天气有些阴,刚好避了暑气,滕军路上倒没有遭罪,更没有像嬴王他们那样遇到了暴雨。由于带着火炮粮草等物资,大军前进的速度并不快。即便是如此,也比嬴王他们快了许多,而先行到达了宁都。
宁都的城池很大,比瓷都大了四五倍,除一条小河从城北流过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一马平川。18万大军将其围困起来,从城上看去也并不显得有很多人。
在滕军赶到宁都之前,已经有探马看到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零散军队开进城里。这已经被李秀娥猜测到了,那自然是来援助宁都的。
这些且不管它,现在她正与庞彪等人研究攻城策略。
那宁都内目前坐镇指挥的是宁国的降将武二松。武二松就是那个曾经带兵攻打滕国北山口的武不松的弟弟。在曹蛮占领宁都之后,将宁王软禁,宁国已亡,他便投降了裘军。这也是无奈之举。
时下看到滕军层层包围了宁都,嬴王不在,曹蛮大帅也不在,他心中有些惧怕。之前他不过是在宁都率领一部御林军而已。在宁国将领中,他的本领尚不及他的哥哥武不松,之所以现在由他镇守宁都,那是因为赢王和曹蛮带来的那些将领都随军出征了,他只得接下这个重任。
看到城下十几万大军紧紧将宁都围住,武二松的心里是既恨又惧。他恨大哥死在了滕军的手下,他怕滕军的炮火太厉害。莫说城里现在已经有了将近10万大军,他甚至都没有勇气打开城门与滕军一战。
心里怎么想别人无从知晓,他在四面城墙上来回穿梭,高声呼喝,让那裘军加强防卫,多多准备弓箭,备好滚木雷石,防止滕军攻城。他想以此来掩饰自己心中的恐惧。
那些裘军更是如临大敌,很多军卒未曾与滕军交过手,但他们的耳朵里早已充满了滕军屡次的战绩,以及那可怕的火炮带来的巨大伤害。在看到城下滕军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城内的守军,他们的心中更是战栗。
曹蛮派出去的人手陆陆续续通知到各个县城,由于路途的原因,目前支援宁都的裘军还没有全部到来。如此一来,城中的守军人数自然比不过滕军数量,这在人数上裘军先输了一筹。
滕军将宁都围困,迟迟未见嬴王出现在城头,李秀娥以及众将猜测,极有可能嬴王还没有回到宁都。有人发出慨叹,不能活捉嬴王了。
可李秀娥心里却不是这样想的,嬴王不在,刚好借机攻下宁都,也好给这个大伯哥一个台阶下,将他捉住怎么处理反倒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可她这个想法目前还不想与文武官员透露,于是便制止了这个话题,而与众人进一步研究攻城之计。
在庞彪、小雷霆等人的陪同之下,李秀娥骑着马,围着城池转了一圈,先了解一下宁都城外周边的地形地貌。
当转到城东时,望见东方的那一片竹林,她不由得想起了宁王就埋在那里。那是一座孤坟,没有一个妃子陪伴着他,她不由得有些感慨。重生到这个世界,却要与滕王的亲兄弟进行对决。
时下不是感慨的时候,研究战场形势要紧,除了城北的那条河之外,宁都城外并没有特殊的地形。
宁都城比较大,城里的居民多,城外的地势相对平坦,适于农民种庄稼,地里已经有了一抺青苗的绿色。在太平盛世这里却是一个适于民生的地方。李秀娥甚至都有了一种想法,将来把都城迁到这里,这不过是一闪念而已。
这座城池方方正正,那城上的砖瓦也砌得整齐漂亮,李秀娥确实不忍心将其破坏。但是经过一番侦查之后,若想攻入城中,不突破城墙就要打破城门,否则滕军伤亡代价太大。对于一座城池来说,李秀娥更珍惜手下军卒的生命。城池破了可以再修,甚至可以修的更好,可军卒牺牲了,就不可能再复活,那是滕国巨大的损失。
最后,李秀娥决定架炮攻城,明确要求只可毁城墙,不可毁城内建筑,她曾经到城里去过,宁都城里的建筑栉比鳞次,非常漂亮,这些美丽的建筑一经战火,再次复原确实很难。
不过在攻城之前,李秀娥还是找人先写了一封劝降书,让小翠射至城头之上。那武二松见了,愤愤然将书信撕了个粉碎,他心中虽然惧怕,但他也很倔强,他绝对不会投降滕军,主要还是因为武不松的原因,恨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