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安看来,纸上治国是大明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治理一个国家,特别是像大明这样庞大的国家,是离不开一帮干实事的人的。
举例来说,就如同工作中,公司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好的方案不容易,但是挑这个方案的刺,却是十分的容易。
毕竟,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
这个时候,一旦去实施某个选定方案时,一旦出现了一点点的问题,前面喷过这个方案的人,就会跳出来指责。
以显得自已是多么的聪明睿智。
但是当他自已去解决这个问题时,却发现,自已的方案更差。
如果是一个优秀的公司领导,他既能选中最好的工作方案,也能推动执行这个方案。
如果是一个平庸的公司领导,也能随便的挑选一个工作方案,然后去执行。
可怕的是遇到一个平庸,却自已以为聪明的公司领导,在各个方案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觉得这个好。
一会儿觉得那个好,最终啥也没干成,白白的浪费资源。
崇祯帝显然就是一个这样的领导,也再次的印证了他的批语,“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
但是崇祯帝,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依旧沉浸在,“诸臣误我”的自我感觉之中。
没有主见与担当,是崇祯帝最大的缺点,偏偏他还老想着做一位中兴之主,不停地勤政(折腾),最终成功的将大明勤亡国了。
在卢象升战死,杨嗣昌失势之后,崇祯帝将眼光放到了洪承畴与孙传庭的身上。
崇祯帝进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
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说白了,就是启用这二人,一人应对外敌建奴,一人镇压农民起义军。
赵安在西南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禁的为这二人捏了一把汗,根据经验,崇祯帝的“爱”,可是很沉重的。
要是你但凡是有一点点的,辜负了崇祯帝的“爱”,那么崇祯帝对你的“爱”,就会立马的转变为崇祯帝的“恨”。
像杨嗣昌那样,仅仅被赶出京师冷落的,算是下场好的。
毕竟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例子,刚过不久。
在赵安心中,袁崇焕确实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争议很大。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是袁崇焕解了京师之围,且在之前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将其击败。
使得兵锋正盛的努尔哈赤,败退沈阳,并于之后不久病死。
努尔哈赤死后,满清内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权力争夺,也从客观上减轻了大明朝的压力。
所以在赵安看来,袁崇焕就算是功过相抵,应该也是罪不至死才对。
不过没想到的是,崇祯帝居然将他千刀万剐。
……
赵安在得知朝廷此次的大败,以及最新的人事安排之后,赵安开始部署西南三省的防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