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那些商人的事情,鲁若麟也收到了施政学院那边的后续处理结果。
一些比较顽固的,不愿意接受鲁若麟的观念的人选择了离开。还有些人觉得抛弃四书五经学习那些杂学是在侮辱圣人之学,同样接受不了,选择了离开。
对于这样的人,他的世界已经固定,不愿意改变,鲁若麟也不觉得可惜。他们甚至连铅笔和鹅毛笔都觉得是异端,应该全面封杀,对铅笔和鹅毛笔的好处视而不见。拼音更是有违圣人传统,对这样的人你还能说什么?眼不见心不烦,随他们去吧,现实总有一天会教他们做人的。
也有一些书生非常务实,或者觉得自己是有本事的人,兴汉军这样的用人标准正好对他们的胃口,选择了留下来。
对于这些人鲁若麟当然欢迎,他也希望自己的人才来源渠道更加丰富一些。
这起由士子和女官引起的风波总算是落下帷幕。
就在这个时候,鲁若麟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拜帖,准确的说是个老朋友,曾经的白翎岛搭档,朝鲜官员崔永建。
当初崔永建在鞑子入侵朝鲜,朝鲜与鲁若麟分道扬镳后就离开了鲁若麟回到了朝鲜。
他凭借着护卫王子和王妃的功劳受到了朝鲜的嘉奖,官升一级,一时也是风光无限。但是回到朝堂的他很快就又感受到了以前那种腐朽沉闷的气息,一心想要做实事振兴国家的崔永建处处受制,非常憋屈。
更令他愤怒的是,沦为满清附属国的朝鲜,在满清大军离开后,没有了亡国危机的朝鲜大臣们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党争。
什么国家前途,什么民族利益,什么百姓福祉,统统靠边站,先把政治对手打倒再说,崔永建同样避免不了的卷入了其中。
更悲催的是,他所在的派系在党争中处于下风,令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心灰意冷的崔永建对朝鲜上下彻底失望了,干脆告病回乡了。
但是家乡的情况让他根本不能过上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
本来就生活困难的朝鲜民众,因为朝廷要给满清上贡,负担更重了。饿肚子是常态,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饿死人。民众几乎是是生死的边缘垂死挣扎,苦不堪言。
对比起济州岛百姓的生活,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崔永建不是那些朝堂上的井底之蛙,他一路随鲁若麟走来,即使是最艰难的白翎岛时期,民众依然衣食无忧。
在崔永建的心里,鲁若麟除了出身低了一点,身上具备一切明主的优点。爱护百姓、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会赚钱却不好奢华和享受,将所有钱财都用来发展实力和救济流民,兴汉军的势力才会发展的如此快速。
其实鲁若麟拿下济州岛的手段并不怎么高明,只要是稍微聪明点的人都知道其中肯定有鲁若麟的手脚。
只是要怪只能怪朝鲜自己不争气,如果朝鲜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守住济州岛,鲁若麟也不敢有想法。说到底还是自身实力不够硬,才引来了鲁若麟的觊觎。
好在鲁若麟最后也没有赶尽杀绝,好歹给朝鲜留了面子,在利益上也给予了保障,双方并没有撕破脸,崔永建也才得以继续在鲁若麟手下做事。
后来发生了鞑子入侵、鲁若麟支援、朝鲜投降,又在满清逼迫下宣布鲁若麟为叛逆,与鲁若麟断绝关系。
短短几个月之内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崔永建也自感无脸再在鲁若麟手下呆下去了,借着护送王子和王妃回到了朝鲜,毕竟再留下来名不正言不顺。
而且崔永建始终认为自己是朝鲜人,在此危难时刻需要与朝鲜共进退,这是立场的问题,哪怕鲁若麟对他更加看重和重用。
没有了朝鲜的掣肘,鲁若麟的发展反而更快了,实力如同吹气球般不断膨胀。朝鲜却日渐艰难,要在很多方面仰仗兴汉军的支持,让崔永建满心苦涩。
加上后面的一连串遭遇,让崔永建对朝鲜君臣再也不抱希望了,他决定再次投靠鲁若麟,用自己的力量来拯救朝鲜。
来到济州岛的崔永建先去看看那些朝鲜移民,发现他们过得都非常好。衣食无忧,还有不少人买了房,甚至当上了小官。
其实鲁若麟对外族人并不歧视,只要你有能力一样重用。军队里的几个师长就有两个朝鲜人,一个日本人。所以问题的关键只有两点,一是有本事,二是对鲁若麟忠心,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其实崔永建一上济州岛就被监察司发现了,毕竟是济州岛以前的高官,认识他的人太多了。
鲁若麟很快就收到了崔永建回来的消息,不过并没有主动去找他,鲁若麟相信他既然回来了,肯定会来找自己的。
见鲁若麟并没有因为与朝鲜切割了就歧视朝鲜人,崔永建的心里好受了不少。
同样是朝鲜人,在朝鲜一个个过的苦大仇深、麻木不仁,日子朝不保夕。但是在济州岛,各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小日子滋润的很。其实不光是朝鲜人,汉人、日本人同样是如此,只能说明鲁若麟的治理水平比他们高的多。
怀着府复杂的心情崔永建来到都督府请见。
早已等候多时的鲁若麟亲自来到府门口迎接。
见到鲁若麟亲自出来迎接自己,崔永建心情好了不少,躬身施礼说道:“大人,久违了。”
“崔大人,想煞我了。”鲁若麟上前扶起崔永建,拉着他的手说道。
崔永建眼睛马上就红了。
“走,我们进去叙话。”鲁若麟拉起崔永建就往府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