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量百姓拿着布袋、箩筐、旧衣服包着土小跑着在清军的驱赶下填沟的时候,围墙上的明军严阵以待,谨防清军趁机攻城。
用弓箭射杀百姓毫无意义,清军随时都有可能再抓百姓来。而且射杀自己百姓,对士兵们来说始终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一旦被朝廷里的那些御史言官知道了,甭管你有理无理,到时候一顿乱轰绝对是少不了的。
黄济和孙什自己不怕,但是卢象升还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印象的。再说从心底里,卢象升和黄济他们是非常抵触屠杀百姓的。
准备出击的骑兵们全都装备着最好的铠甲和武器,黄济和孙什手下的骑兵虽然不多,但是装备堪称奢侈。前后胸甲、头盔、护臂、护腿、手弩、马铳、钢制马刀,甚至是平时很少用到的马甲都拿出来了。虽然不是全身马甲,只是护住了马匹的前面,依然看起来非常恐怖和惊人。
卢象升、杨国柱和虎大威他们的骑兵也都派过来了,他们没有黄济和孙什手下骑兵的装备那么好,但是也有全身的前后胸甲、头盔和钢制马刀,黄济和孙什他们备用的护臂、护腿、手弩也分给了他们,由那些军官和武力强悍的骑兵装备着。
马铳其实也有,但是明军的骑兵会用的不多,干脆没有装备。即便如此,这些骑兵的战斗力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了一大截,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也是充满了期待。
明军也不是都怕死的,有了这么好的装备,鞑子的脑袋似乎变成了升官发财的好道具,此时不砍,更待何时?
正在指挥百姓填沟的清军突然看见李家庄的大门打开,临时加装的吊桥也砰然放下,大股的骑兵冲里面冲了出来,那些混在百姓中监督的清军立马调头就跑,恨不得自己再长两条腿。
正在填沟的百姓这个时候也愣住了,除了正门口的百姓连忙向两边跑让开通道,避免被骑兵踩成肉泥,其他地方的百姓都像木头一样呆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办。
城头上很快就传来了呼喊声:“赶紧过来,靠在围墙底下来。”
这些百姓方才如梦初醒,连忙向李家庄那边跑过去。一旦有人带头,后面即使没有听清楚的百姓也跟着向李家庄那边跑。也有跑得慢的,被后面出击的清军切瓜砍菜一般杀翻在地。
这些百姓跳进壕沟,一起帮忙搭手爬上去,冲到围墙底下就趴在地下不敢起来了。
那些追杀百姓的清军一旦进入到城头的射程范围就会遭到射手们的密集打击,根本不敢冲到近前来,使得大部分填沟的百姓幸存了下来。
清军的注意力也不是在这些百姓身上,出城的明军骑兵才是他们打击的重点。
早有准备的清军骑兵很快也跟着冲了过来,两边还没有开始接触漫天的箭雨和阵阵火铳的砰砰声就充斥着战场。
明军这边打头阵的是黄济和孙什底下的骑兵,先放马铳,再放弩箭,最后再抽出马刀,在接触到敌军之前,每个骑兵就已经输出了两波火力了。
兴汉军中,骑兵的头盔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头盔的侧面有一个活动的小钢板,平时固定在侧面,当要冲锋时,将小钢板翻过来遮住口鼻,在另外一边固定,整个头盔上面只有眼睛的部分露出来了。在不影响视线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头部的防护能力。
之所以会增加这样的装备,是因为鞑子的箭术实在太高了。
鞑子是渔猎民政,马上功夫自然了得,箭术同样高超。鞑子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强弓重箭,射到人身上非死即伤。更厉害的是鞑子的命中率很高,准头也很足,技术高的鞑子会专门射敌人的头部,以求一击毙命,而且这样的鞑子还不少。
有了这个面甲,骑兵们在对冲时被击中面部的机会就要小很多。只是简单的增加一个小部件,有时候可能就是挽救了一条生命。
鞑子的重箭威力还是不小的,不是有明军的骑兵被击中倒地或者挂在了马背上,在马背上的还有活命的机会,一旦倒地了,在骑兵冲锋时,几乎与死亡没有区别。无论是己方的骑兵还是对方的骑兵,都不可能为地下的士兵减速,有很大的可能被撞死和踩死。所以只要还有一点意识,骑兵们都会尽量将自己稳在马上,有些极端的骑兵甚至会用绳索将自己固定在马鞍上。
与明军这边的伤亡相比,清军的损失要大的多。
虽然鞑子的箭术高超,但是在高速冲刺的马背上,准头会大大降低。弓箭还身、甄别,没有问题才会被放行,然后找地方单独看押起来。
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明军还如此严格和仔细,那些躲藏在百姓里面的清军奸细见无机可趁,有些人突然暴起发难,试图刺杀周围的士兵,被异常警觉的士兵们很快就镇压了。
还有些人则偷偷的扔掉身上藏着的兵刃,企图蒙混过关。这些人要么被身边的百姓发现,然后揭发被抓,要么在甄别的时候被士兵们单独给揪了出来。
其他的百姓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失魂落魄的,就你丫的这么健壮,精神抖擞,这是有多欺负士兵们不长眼啊,不抓你抓谁?
即便里面有冤枉的,不能按照身体条件来划分敌我,但是在非常时期也只能先委屈下了,后面会有更加细致的甄别,保证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