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替人抄写(1 / 1)
没办法。
既然陈平这么说了,朱棣也是没有办法,正好打印下来。
不就是《弟子规》吗?
他抄就是了!
“先生,你先别急着骂我,我告诉你最近朝中发生了很多事,你肯定很愿意听!”
朱棣一脸兴奋的开口,而陈平面色淡淡。
“不就是抓了一个胡惟庸吗!”
“有什么好卖关子的!”
听到这句话,朱棣睁大了眼睛,惊讶的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先生,你是怎么知道的?”朱棣一脸震惊地问。
陈平心里想,这又有什么难的,历史书上也写的明明白白的,胡惟庸造反谋逆,被诛九族!
更何况,前几日的狱卒投毒,加上周延庆的死,这中间的细节,陈平还能想不明白吗?
无非就是胡惟庸的手段罢了,而他,陈平早些年就根据胡惟庸的生平分析过此人。
他绝不是能成大事之人!
就冲他能想出买通狱卒来下毒这件事,陈平就已经见微知著一般,看到了这个人的政治智慧。
实在是堪忧!
才华不够,性格也不够,无非就是沾了点运气罢了!
在历史上众多丞相里,若不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他或许连名字都不会被大众知道!
而这个人选择谋反,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他面对的,根本就是一个从底层上来的政治怪物!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把胡惟庸放在眼里!换句话说,胡惟庸又怎么回事朱元璋的对手!
对方实在是太不自量力了!
根本就是白银挑战王者!
想到这儿,陈平不禁冷笑一声,虽然她常常大骂朱元璋,但不得不承认,这个人的文治武功,在所有皇帝里,也是出了名的!
并不算虚有其表!
陈平心里想的复杂,可朱棣不知道他这番所想,只一心追问下落。
“先生你快说呀,你快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朱棣满脸好奇。
他实在是觉得太奇妙了,陈平怎么会什么事都知道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料事如神吗!
陈平见他心急,便如同逗小孩儿似的,勾了勾手指,吐出两个字来。
“猜的!”
此话一出,朱棣神情有些迷茫,随即反映了过来,眼眸桃心。
“先生,你!你当真是再世诸葛!”
陈平撇了撇嘴:“就算是再怎么拍我马屁,也还是要抄弟子规,不仅要抄,而且要明白!”
猪弟苦哈哈的一张脸,点了点头。
这边是其乐融融。
朱元璋那边,可就没这么轻松的氛围了。
朱标一脸凝重,面带恭敬地看着自己的老爹。
“标儿,你以为此事如何?”
朱标凝了凝神。
两人此刻相量的正是胡惟庸一案的后续处理。
“出了一个胡惟庸,已经够咱俩头疼的了。”
“可杀了一个胡惟庸,这丞相的位置还在,难保以后不会出现其他胡惟庸!”
“真要是,出现一个杀一个,岂不是太费力了吗?”
其实说来说去,朱元璋就一个想法,他觉得自己很能干,这丞相这个位置,实在没有必要。
那些奏折,他一个人就可以处理完毕,何须再设计一个职位呢?
他精力旺盛,这些事一个人就可以搞定,而且是个处理政事的狂热之人,实在没有必要把权力再分封出去。
所以综上所述,朱元璋心里再一合计,他觉得,根本就没有必要设置这个位置!
刚刚同儿子朱标所说的,只有一个话题。
——他要废除宰相制度!
将宰相的权力全部收拢到自己手里!
让皇权更加集中!
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但此事,事关重大,朱元璋还是问了问朱标的想法。
朱标思索片刻,有些为难地说:“父亲,依儿臣看,这个职位非常重要,可以统领百官,不好轻举妄动。”
“更何况,中书省宰相制度存在已久,贸然废除,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应对策略,否则恐怕引起百官之乱。”
朱标说到这,不禁顿了顿:“其实父亲,这些东西需要慢慢来,何必急在一时呢,这样文武百官,恐怕都会不满,因此而心生怨怼。”
“俗话也说了,事缓则圆。”
朱标思考面面俱到,朱元璋一向很满意自己这个儿子,可是有时候又觉得他过于迂腐,不够决断!
事缓则圆说的是不错,可那是官场混话!
那都是那些酸儒文生悟出来的官场之道,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两者角色不同,需要做的事自然不同,要办的态度自然更加不同!
怎么能够混为一谈呢!
至于百官怨恨,这一点,朱元璋更是嗤之以鼻。
他从区乞丐爬了上来,最不怕的就是别人戳脊梁骨!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如何?史官将他写成暴君又如何?
他现在做了事,是为子孙千秋,是为了百姓!
朱元璋根本不怕这些!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是打心底里心疼这个孩子,所以也让他的话听进去了一些。
的确,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制度,要是贸贸然废除掉,必然会遭朝野议论,物议沸然。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就在朱标以为对方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被自己说动的时候,朱元璋猛地站起来。
“没什么好想的!”
“他胡惟庸能办的事,咱自己这个皇帝也能办,将来标儿你也要能办。”
“留着也是祸患!”
“不如就让朕当这个坏人,索性一次性弄干净,一劳永逸,也省的后面的子孙后代日夜担心,江山易主了!”
最重要的,朱元璋想着这次的例子,担心以后还会出现这种事。
这次是因为皇帝是他,而又有陈平在暗中相助,所以能够兵不血刃的,没有一丝危险的,将胡惟庸拿下。
但万一,以后的儿孙,他们不能做到,那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朱元璋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废除掉这个职位比较稳妥!
一劳永逸,以除后患!
这也是为了千秋万代着想!
看到朱元璋这么坚决,朱标没办法了,想了想,只好再次把陈平拉了出来。
“父亲,既然这个事这么大,肯定不急在一时,所以不如集思广益,多问问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