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东征之请(1 / 1)

加入書籤

崇文馆内。

李承乾的“三司”体系,已经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高效地运转。

马周的参谋司,源源不断地,将大唐各地的民生、经济、乃至官场秘闻,汇总分析,呈于案前。

李纲的执行司,将太子的每一道命令,都转化为具体的政令,有条不紊地推行下去。

而内卫司,则像一团无形的阴影,笼罩在长安城的上空,监视着所有潜在的敌人。

这一日,马周将一份刚刚拟好的奏疏,恭敬地呈送给了李承乾。

奏疏的标题,正是——《请旨东征疏》。

其内容,与李承乾之前所谋划的,一般无二。

先是痛陈高句丽屡犯边境之罪,再是彰显大唐国库充盈、兵强马壮之威,最后,以太子之名,恳请陛下恩准,由东宫自筹钱粮,组建“东征先锋营”,为大唐开疆拓土,扫平蛮夷。

整篇奏疏,辞藻华丽,气势磅礴,充满了“忠君爱国”的赫赫大义。

“殿下,”马周沉声说道,“此疏一上,必将震动朝野。以军功立威,本是皇子固本之良策。”

“但……您此举,是要‘自建一军’,这已触及君王之大忌。陛下他……会同意吗?”

李承乾看着那份奏疏,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

“他会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孤的‘阳谋’,更是……父皇无法拒绝的‘阳谋’。”

李承乾站起身,缓缓分析道:

“其一,高句丽,乃是父皇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前隋三征高句丽,皆是惨败而归,损兵折将,国力耗尽,最终导致亡国。”

“父皇他,雄才大略,一生自比秦皇汉武,他又岂会容忍,这区区蛮夷,在他眼皮子底下,耀武扬威?”

“征高句丽,是父皇迟早要做的事。孤,不过是提前,将这个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其二,此战,最大的难题,并非是军事,而是……钱!”

“父皇虽然通过‘盐引’之法,看到了国库增收的希望,但这笔钱,尚未完全到账。”

“而一场倾国之力的大战,耗费何等巨大?父皇他,心中也没底。”

“而孤,现在,主动提出,‘自筹钱粮’!这等于是在告诉父皇:爹,您别担心钱的事,打仗的钱,儿子我,全包了!您说,天底下,有哪个皇帝,能拒绝得了,这等‘免费’的午餐?”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承乾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父皇,他现在,最忌惮孤什么?忌惮孤权势日重,忌惮孤在朝中影响力太大。”

“而孤,主动请缨‘出征’,远离长安这个政治中心。这在他看来,是什么?”

“是一种‘自我放逐’!是一种‘避嫌’!是一种向他这个父皇,表明自己‘并无意于朝堂争权’的姿态!”

“一个手握大权,却又懂得‘避嫌’的儿子,一个既能为他解决财政难题,又能替他实现毕生夙愿的儿子……你觉得,父皇,有理由拒绝吗?”

马周和李纲听完这番分析,再次被太子殿下那洞悉人心的帝王心术,所深深折服。

他们发现,太子殿下所走的每一步,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

更是在……下棋。

与当今天子,下一盘惊心动魄的,关于人心、权力和未来的大棋!

他总是能将自己的真实目的,包裹在最冠冕堂皇的大义之下,让对手明知是陷阱,却又心甘情愿地,按照他的剧本走下去。

“殿下英明!”马周躬身拜服,“只是……那‘东征先锋营’的军资……”

“崔氏的‘孝敬’,应该已经送到路上了。”李承乾淡淡地说道,“告诉崔仁师,孤,喜欢看到的账目是清清楚楚的。”

“另外,也该让那些刚刚发了一笔‘债券财’的长安富商们,以及那些被崔氏‘比’下去的世家们,知道一下,什么叫做……‘取之于民,用之于国’了。”

“传孤的令,以‘东征先锋营’的名义,再次发行……‘大唐第一军功债券’!”

“告诉全天下的人,凡购买此债券者,皆是我大唐的‘爱国义士’!待到东征功成,不仅能连本带利地收回钱款,其子弟,在参军入伍,乃至官员选拔之上,皆可……优先录用!”

“嘶——”

李纲和马周,再次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说,“劝农债券”是以“名利”为饵。

那么,这次的“军功债券”,就是以赤裸裸的“政治前途”,来作为诱惑了!

这……这已经不是在“借钱”了。

这分明是在,公开地,为他自己的“东宫势力”,选拔和储备……后备人才!

……

三日后,太极殿。

当李承乾的《请旨东征疏》,由中书省,正式呈于李世民的御案之上时。

整个朝堂,再次陷入了巨大的震动。

“胡闹!简直是胡闹!”

兵部尚书侯君集,第一个跳了出来,高声反对:“高句丽,地势险要,城池坚固,非倾国之力,不能图之!太子殿下,乃是国之储君,万金之躯,岂可轻身赴险,远赴边关?臣,坚决反对!”

“臣附议!”长孙无忌也立刻出列,“太子殿下,当坐镇京师,以安国本。出征之事,自有我大唐百战之将,何须殿下亲劳?”

他们反对的理由,冠冕堂皇。

但真实的目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他们,绝不希望看到,太子,再染指“兵权”,立下这不世的军功!

一旦让太子,文治武功,皆至巅峰,那这大唐的天下,恐怕就真的,要提前易主了!

然而,这一次,李世民却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立刻驳回太子的“荒唐”请求。

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份奏疏,久久不语。

他的内心,正在进行着一场天人交战。

正如李承乾所预料的那样,这份奏疏,精准地,击中了他心中所有的“痛点”。

征高句丽的夙愿……

“自筹钱粮”的诱惑……

太子“主动避嫌”的姿态……

每一个,都让他难以拒绝。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侯君集和长孙无忌,又看了看那些同样准备出列反对的官员,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他想从自己这个儿子的脸上,看出哪怕一丝一毫的隐藏的野心。

但是,他失败了。

李承乾的脸上,只有一片坦荡。

那是一种纯粹的,渴望为国建功,为父分忧的,赤子之心。

(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诸位爱卿的担忧,朕,都明白。”

良久,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但,太子奏疏中所言,亦不无道理。”

“我李家儿郎,生于马上,长于军旅。太子身为储君,若不知兵事,不懂战阵,将来,又如何能统御我大唐百万雄师,威服四海?”

“朕以为,让太子,去边关历练一番,亦是好事。”

他先是定下了一个基调——可以去。

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心,都沉了下去。

“不过,”李世民话锋一转,“太子毕竟年轻,骤然担此大任,朕,也不放心。”

他的目光,转向了兵部尚书侯君集。

“侯君集。”

“臣在!”

“朕,命你为‘东征先锋营’之副帅!替朕,也替太子,掌管全军之兵马调度与战术谋划!凡有战事,你可相机决断,不必事事请示太子!”

他又看向了英国公,李勣。

“李勣。”

“臣在!”

“朕,命你为行军长史!负责全军之后勤、粮草、以及……监察之责!军中任何异动,你,都可直接向朕汇报!”

一石二鸟!

分权制衡!

李世民这一手,玩得是炉火纯青!

他同意了太子的请求,满足了太子的“忠心”。

但同时,他又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两位大将,一个侯君集(虽然历史上他后来反了,但此时仍是李世民的心腹),一个李勣,如同两把巨大的钳子,死死地,钳住了太子伸向兵权的手!

一个管“兵”,一个管“粮”和“监察”。

太子这个“主帅”,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已经被彻底地架空了!

他可以去镀金,可以去捞取名望,但想要真正地,掌控这支军队?

门都没有!

李世民做完这一切,才好整以暇地,看向李承乾,用一种“慈爱”的语气问道:

“承乾,朕为你,派了两位沙场宿将,辅佐于你。”

“如此,你可还有信心,为朕,拿下辽东?”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他们想看看,这位太子的“阳谋”,被陛下用更老辣的“阳谋”给破解之后,会是怎样一副表情。

然而,李承乾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失望与不甘。

反而,露出了一副“欣喜若狂”的表情,立刻对着李世民,重重叩首!

“父皇圣明!”

“有侯将军与李将军,两位军中柱石辅佐,儿臣,如虎添翼!此战,必胜!”

“儿臣,谢父皇天恩!”

他那副感激涕零的模样,真诚到,连长孙无忌,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

难道,太子他……真的只是想去历练一番,并无掌控兵权之心?

只有李承乾自己知道。

父皇的这番布置,非但没有让他感到棘手。

反而……正中他的下怀!

他,真的只是想去掌控一支军队吗?

不。

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那区区几万人的“先锋营”。

而是利用这场战争,去接触,去影响,去收服整个大唐北方边军,那数十万的百战雄师!

侯君集?李勣?

是父皇派来监视自己的吗?

不。

在李承乾的眼中,这两人只是自己未来,用来撬动整个大唐军方的最重要的杠杆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