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储君之辩,何为本分?(1 / 1)

加入書籤

李纲的话,如同一根无形的绳索,瞬间勒紧了太极殿内所有人的神经。

他提出的问题,太尖锐了。

“另立小朝廷”,“储君干政之嫌”,这八个字,每一个都足以成为压垮一位太子的最后稻草。

刚刚还因为李承乾的宏伟计划而心潮澎湃的官员们,此刻纷纷冷静下来,看向李承乾的眼神,也变得复杂起来。

李纲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长孙无忌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没想到,这个一向被他视为老顽固的李纲,竟然会在此时,送上如此精准的“助攻”。

而戴胄和段纶,则面露忧色。

他们担心,太子殿下会不会因为这位老师的“忠言”,而被迫放弃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

整个大殿,静得可怕。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李承乾的回答。

李承乾看着自己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师,看着他那双充满了“为你好”的担忧与固执的眼睛,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恼怒。

李纲,并非是他的政敌。

只是一个活在旧时代礼法框架下的纯粹的儒者。

这番话,出自真心,也代表了朝堂之上,一股庞大而又根深蒂固的保守力量。

对待这种力量,强硬的压制,只会适得其反。

必须……从根本上,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道”与“理”上,彻底地,击败他们!

李承乾缓缓地,从御座之侧,走了下来。

没有走向李纲,而是走到了大殿的中央,与自己的老师,遥遥相对。

先对着李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弟子之礼。

“李师之教诲,承乾,谨记于心。”

这个姿态,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没想到,权势日重的太子,面对老师的“指责”,竟然会如此谦恭。

李纲见状,脸色也缓和了许多,以为太子听进了自己的劝告。

然而,李承乾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但,承乾,亦有一惑,想请教李师。”

李承乾直起身,目光变得清澈而又锐利。

“李师说,储君之责,在于修身养性,体悟圣人之道。此言,承乾,不敢苟同。”

“何为‘圣人’?何为‘圣人之道’?”

李承乾不等李纲回答,便自问自答,声音陡然拔高,响彻整个大殿!

“在我看来,那高坐于庙堂之上,空谈仁义道德者,非是圣人!那著书立说,却不知民间疾苦者,亦非圣人!”

“真正的圣人,是上古之大禹!他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疏通洪水,让万民有安身之所!”

“真正的圣人,是前秦之李冰!他父子二人,于蜀地兴修都江堰,才有了后来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他们的‘道’,不在书本里,不在庙堂上!而在那滚滚的江河之中,在那万顷的良田之内,在万千百姓的饭碗里!”

这番话,振聋发聩!

他直接跳出了“礼法”的辩论,将“圣人之道”的定义,从虚无缥缈的道德修养,拉到了“为民办事”的实干之上!

李纲被这番宏论,说得一愣,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反驳。

李承乾没有给他机会,继续向前一步,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李师又说,储君不当插手具体政务,以避‘干政’之嫌。”

“承乾更是不解!”

“我,李承乾,是大唐的太子,是未来的君主!这天下的黎民百姓,在未来,都将是我的子民!这大唐的万里江山,在未来,都将由我来守护!”

“如今,我的子民,即将面临大旱的威胁,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我的江山,即将面临天灾的考验,根基动摇!”

“而我这个未来的主人,却要因为所谓的‘礼法’,因为那虚无缥缈的‘嫌疑’,就袖手旁观,高坐于东宫之内,去修那什么‘身’,养那不知所谓的‘性’吗?!”

他的声音,充满了悲愤与质问。

“敢问李师!若孤真的如此做了,那孤,与那昔日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有何区别?!与那亡国之君,又有何区别?!”

“这……这……”

李纲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被李承乾这番话,逼得连连后退。

自己引以为傲的“礼法”和“大义”,在太子这更加宏大、更加无可辩驳的“民生大义”和“储君责任”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至于李师所言,‘另立小朝廷’,更是无稽之谈!”

李承乾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变得无比坦荡与响亮。

“孤,为何要以‘东宫’之名,发行债券?因为此事,前无古人,风险巨大!”

“孤,不愿让朝廷,不愿让父皇,为此承担任何风险!所有的责任,由我李承乾一人来扛!这,是孤为人子、为人臣的本分!”

“孤,又为何要将总司衙门,设在东宫之内?因为此事,迫在眉睫,十万火急!”

“设在东宫,孤,便可日夜不休,亲自督办!省去所有繁文缛节,将效率,提升到极致!这,是孤为天下百姓,争分夺秒的决心!”

“孤所做的一切,上,不负父皇之托;下,不负万民之望!光明磊落,俯仰无愧!”

“试问诸公!”李承乾环视一周,用最洪亮的声音,发出了最后的质问。

“孤,何罪之有?!”

这四个字,如同一柄柄重锤,狠狠地砸在殿上每一位官员的心坎上。

是啊,太子殿下,何罪之有?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他承担了最大的风险,扛起了最重的担子。

如果这样的人,都有罪。

那这满朝文武,谁,又是无辜的?

李纲站在那里,嘴唇哆嗦着,面如金纸。

他引以为傲了一辈子的“道”与“理”,在今天,被他的学生,用一种他无法反驳的方式,彻底地击碎了。

他想起了太子方才所言的“大禹”和“李冰”。

他忽然明白了。

真正的“圣人之道”,或许真的不在那些故纸堆里。

而就在眼前,就在这位为了万民福祉,而甘愿背负一切的年轻太子身上。

“噗通”一声。

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这位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太师,竟然……缓缓地,对着李承乾,跪了下去。

老眼中,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

“殿下……”他的声音,嘶哑而又充满了敬服。

“老臣……愚钝!”

“今日,听殿下一席话,方知何为……储君之本分!”

“老臣,收回方才之言。并恳请殿下,准许老臣,以残年之躯,入总司衙门,为殿下……掌管文书,以尽绵薄之力!”

满堂皆惊!

如果说,之前戴胄和段纶的“归顺”,是出于对“术”与“器”的折服。

那么此刻,李纲这位儒家泰斗的“跪拜”,则是发自于“道”的……彻底臣服!

李承乾,不仅在“事功”上,更在“法理”与“道义”上,都取得了无可辩驳的完胜!

李承乾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权谋高深的太子。

他正在,为自己,也为未来的大唐,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实干”和“民生”为核心的……价值观!

李承乾看着跪在地上的老师,心中,亦有波澜。

快步上前,亲自将李纲扶了起来。

“李师,快快请起!您是孤的老师,是国之大儒,怎可如此!”

“不,殿下。”李纲却执拗地摇了摇头,老泪纵横,“达者为师。今日,是殿下,给老臣,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李承乾扶着这位老人,看着殿下那些已经被彻底震撼,再无一丝异议的文武百官,心中一片澄明。

从今天起,通往他宏伟大业的道路上,最后一块,也是最顽固的一块思想绊脚石,已经被他亲手,彻底地,扫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