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一封送往死路的“感谢信”(1 / 1)
崔仁师失魂落魄地离开了崇文馆。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被拔了毛的肥羊,不仅被狠狠地宰了一刀,还不得不对那个屠夫,感恩戴德。
五十万石粮食,二十万贯钱!
这笔巨款,即便是对家大业大的清河崔氏来说,也绝对是伤筋动骨的。
更让他感到恐惧的,是太子李承乾那深不可测的城府和不按常理出牌的霸道手段。
崔氏这次,算是踢到了一块铁板,不,是一座冰山上。
崔仁师走后,东宫总管常何,满脸喜色地走了进来。
“殿下!真是神机妙算!这崔家,果然乖乖地送上了一大笔钱粮!解了我们的大急啊!”
李承乾却只是淡淡地笑了笑,那笑容里,看不出半分喜悦。
“常何,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难道……还有后续?”常何不解。
“当然。”李承乾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崔仁师以为,他送来了钱粮,这件事,就算揭过去了。可他忘了,‘道歉’,是要有‘道歉’的样子的。”
“孤,要让他这笔钱,送得天下皆知!送得人尽皆知!”
“孤,要帮他,把这个‘乐善好施,为国分忧’的好名声,给坐实了!”
李承乾走到书案前,提起笔,亲自在一张华贵的烫金信笺上,写下了一封信。
他写的,是一封给清河崔氏的——“感谢信”。
信中,他用最优美、最华丽的辞藻,对崔氏“深明大义,慷慨解囊”的善举,致以了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信的末尾,他还“亲切地”表示,为了表彰崔氏的功绩,他将亲自上奏父皇,请求将“引渭总渠”的其中一段,命名为“清河渠”,并将崔氏捐资善举,刻碑立传,永世传颂。
写完后,李承乾将信交给常何,吩咐道:
“将这封信,用最隆重的仪仗,送到崔氏府上。”
“记住,仪仗要大,声势要浩大!”
“务必让半个长安城的人,都看到,我东宫,是如何‘感谢’清河崔氏的!”
“另外,”李承乾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再将这封信的内容,誊抄百份,派人‘不经意’地,泄露给长安城里那些最多嘴的报馆和说书人。”
常何接过那封看似热情洋溢,实则字字诛心的感谢信,瞬间就明白了太子殿下的用意!
他的后背,冒起了一阵寒气。
太狠了!
殿下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这哪里是感谢信?这分明是一道催命符!
首先,如此大张旗鼓地“感谢”,等于是将清河崔氏,彻底架在了火上烤。
让那笔“封口费”,变成了天下皆知的“捐款”。
他们就算再心疼,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还得摆出一副欢天喜地的模样,来接受太子殿下的“表彰”。
其次,将此事广为传播,等于是在向天下所有的世家门阀,树立一个“榜样”。
看人家清河崔氏都捐了这么多!你们这些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难道就一点表示都没有吗?
你们是想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好名声,都被崔家一家占了吗?
这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绑架和政治压力!逼着其他的世家,也必须跟着“捐款”,否则,就是“不识大体”、“不为国分忧”!
如此一来,李承乾便可兵不血刃地,从这些铁公鸡身上,再刮下一层厚厚的油水!
而最毒辣的,是最后那招——将水渠命名为“清河渠”,还要刻碑立传!
这看似是天大的荣耀,实则是最恶毒的阳谋!
它等于是给清河崔氏,打上了一个无法抹去的“太子党”的烙印!
将来,一旦太子与陛下之间,真的发生了最坏的情况。
那么,清河崔氏,作为被太子“亲自表彰”过的家族,他们还能置身事外吗?他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这是在逼着清河崔氏,彻底地,绑上了李承乾的战车!
常何拿着那封信,手都在抖。
他终于明白,为何崔仁师那样的人物,会在太子殿下面前,输得一败涂地。
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崔仁师他们玩的,是阴谋诡计。
而太子殿下玩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利用大义、名望、人心,布下的天罗地网!
让你明知是陷阱,却又不得不,心甘情愿地,自己跳进去!
“奴才……遵命!”
常何躬身告退,心中对这位主子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
果不其然。
第二日,东宫的“感谢”仪仗,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穿过了半个长安城,将那封金光闪闪的感谢信,送到了清河崔氏的府门前。
一时间,万人空巷,百姓们争相传颂着崔氏的“义举”。
“听说了吗?清河崔家,捐了五十万石粮食呢!”
“我的天!真是积善之家啊!”
“太子殿下都亲自写信感谢了,还要给他们家修的渠命名呢!”
崔仁师站在府门口,看着那封刺眼的感谢信,听着外面那些“赞美”之声,只觉得喉头一甜,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他,以及整个清河崔氏,都被那个年轻的太子,给死死地算计了!
而更让他绝望的,还在后头。
就在东宫的仪仗队离开后不久。
范阳卢氏的管家,太原王氏的族老,荥阳郑氏的代表……这些往日里眼高于顶的世家大族们,竟纷纷派人,前来“拜访”。
他们嘴上说着“恭贺”,言语间,却都在旁敲侧击地打听,崔氏究竟是如何,搭上了太子殿下这条线的?为何太子殿下,会给予崔氏如此大的“荣耀”?
那酸溜溜的语气,和眼神里的嫉妒,根本无法掩饰。
崔仁师明白,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太子殿下,已经成功地,在他们这些看似铁板一块的世家联盟之间,打入了一根最粗的楔子!
从今天起,他们崔家,要么,就硬着头皮,当好这个“太子党”的领头羊,享受那份荣耀,也承担那份风险。
要么,就等着被其他嫉妒的世家,联合起来,孤立、排挤,最终被太子和皇帝,联手吞噬!
“备车!”崔仁师咬着牙,对管家吩咐道,“老夫……要去拜访卢大人和王大人他们。”
他必须去“解释”。
必须去安抚这些“盟友”。
必须,在太子殿下划定的圈子里,继续跳舞。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李承乾,此刻正站在崇文馆的舆图前,听着手下的汇报。
“殿下,卢氏捐粮三十万石,钱十万贯。”
“王氏捐钱十五万贯。”
“郑氏……”
李承乾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的波澜。
他的手指,在舆图上,轻轻地划过。
从长安,到洛阳,再到山东,江南……
他的目光,早已不在这些世家的“捐款”上了。
他在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些世家,为何能如此轻易地,就拿出如此巨量的财富?
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
土地兼并,商路垄断,官商勾结……
一个个词语,在他的脑海中闪过。
这次的“敲诈”,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要想真正地,将这些附着在大唐身上的毒瘤,连根拔起。
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敲诈。
他需要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的社会与经济改革!
而这场改革的刀,该从何处落下呢?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地图上,那条蜿蜒曲折,连接着南北的……大运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