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新物件进村啦(1 / 1)

加入書籤

李文光三人很快到了供销社了,他得进去看看,看看上次他预定的东西到了没有。

刘铁柱和二娃子很是震惊,他们刚才不是在县城百货大楼买了这么多的东西了,光哥难道还要去买东西?

“光哥,你还要去买什么东西吗?”

“上次我预定的缝纫机和收音机,去看看到货了没有?”

当刘铁柱和二娃子听到李文光又要买缝纫机时,他很是震惊。

李文光家已经有了缝纫机了,这怎么又要买啊?

这个年代,谁家有一台缝纫机,那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了,怎么李文光居然要买两台缝纫机?

“光哥,你说你还要买缝纫机?”

二娃子瞪着眼睛望着李文光,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哎,你嫂子那边做千层底的人又多了,一台缝纫机不够用的。”

刘铁柱和二娃子听到李文光这样说,很是不解。

为了做千层底的布鞋,居然买两台缝纫机?

这也太夸张了吧?

再说了,这千层底的布鞋,真的能赚钱?

他们俩瞪着眼睛,张着嘴巴看着李文光。

今天一天,李文光给他们俩的震慑已经很多了,也不多这一个了。

“收音机?光哥,你还要买收音机?”

李文光点了点头。

他早都想买一台收音机了,这样媳妇纳鞋底的时候,才不会无聊不是?

这个年代,和【现代】又不一样,又没有智能手机,也不能听歌,这有了收音机了,媳妇也能开心点。

再说了,他现在手里有点钱,买台收音机也是绰绰有余的。

他们三个很快就到了供销社了。

供销社是红砖墙,门口挂着褪色的“为人民服务”的标语,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日用品。

就在这时,供销社的玻璃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干练的身影快步迎了出来。

“文光!”

娟姐扎着两条乌黑的麻花辫,蓝布工作服洗得发白却十分整洁,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可算把你盼来了!”

刘铁柱和二娃子对视一眼,满脸惊讶。

平日里供销社的售货员都是鼻孔朝天,没想到娟姐竟对李文光如此热情。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娟姐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塞到李文光手中。

“看看,这些全是货款!”

娟姐笑得眉眼弯弯:“你带来的那些货,我联系了周边好几个供销社,不到几天就全卖光了!”

李文光接过钱,微笑着,直接塞到了帆布包里。

“你不数数?”

“娟姐做事我相信。”

娟姐笑着望着李文光,点了点头。

娟姐也没有想到,李文光让她试试去销售的,没想到,这些东西居然这么好卖,没几天时间,她也赚了不少呢。

“娟姐,你辛苦了!”李文光由衷感谢。

娟姐望着李文光,摇着头,辛苦啥啊?

她就这几天,挣了她好几个月的工资了,这样的好事,那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呢。

娟姐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商品名称:

“这些都是其他供销社要的货,手表、的确良衬衫、牛仔裤、四件套、打火机……需求量比我预想的还要大。”

刘铁柱和二娃子凑上前,看着纸条上的商品名单,嘴巴张得老大。

这些在他们眼中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竟然成了紧俏货?

“光哥,你到底是咋做到的?”二娃子忍不住问道,眼中满是崇拜。

李文光笑而不语。

“对了,差点忘了正事!”

娟姐一拍脑门,“你订的缝纫机和收音机都到货了,全是最新款!”

说着,她领着三人走进供销社仓库。

昏暗的仓库里,整齐摆放着几台崭新的缝纫机和收音机。

李文光快步上前,抚摸着缝纫机锃亮的机身,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可是上海牌缝纫机,质量没得说。”

娟姐介绍道:“收音机也是最新款,能收好几个台呢!”

李文光想起媳妇每天在老槐树下,带着妇女们一针一线做千层底鞋的模样。

那些粗糙的麻绳磨破了她的手,熬红了她的眼,可她从未抱怨过一句。

如今有了这台收音机,媳妇干活时就能听听评书、听听戏,也算解解闷。

“谢谢娟姐!”

李文光真诚地说道:“这次多亏了你。”

“该说谢谢的是我!”

娟姐再次笑道:“接下来你还要辛苦呢。”

“那我也很是乐意呢。”

她从李文光这里拿货出去销售,这段时间,她可是没少赚钱呢。

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刘铁柱和二娃子站在一旁,终于明白为什么李文光总能先人一步。

他不仅有胆识,更有眼光,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离开供销社时,刘铁柱和二娃子把缝纫机和收音机放到了三轮车上,他们也上车。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刘铁柱和二娃子坐在三轮车斗里,轻轻地抚摸着缝纫机和收音机,脸上写满了震惊和羡慕。

刘铁柱和二娃子坐在三轮车上,瞪大了眼睛。

他们看着车上的缝纫机和收音机,又想到刚才娟姐递钱时那厚厚的一沓钞票还在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两人只觉得心跳都快停止了。

“这……这真的买下来了?”

刘铁柱咽了咽口水,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

在物资匮乏的这个年代,缝纫机和收音机都是稀罕物件。

这些东西不仅价格昂贵,还得凭票供应。

他们生产队,现在除了李文光家里有缝纫机,现在还是两台了,别人家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想要买这些东西,你不仅仅要有钱,你还要有票才行,关键是这票可不是好攒的。

二娃子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忍不住伸手摸了摸收音机光滑的外壳:

“光哥,这得花多少钱啊?”

他的手指在收音机上轻轻摩挲,仿佛触碰到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李文光笑着擦了擦额头的汗:“放心,钱不是问题。”

“你们坐稳了,咱们回家!”

三轮车碾过坑洼不平的土路,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刘铁柱和二娃子像守护珍宝一样坐在缝纫机和收音机旁,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满是新奇与羡慕。

刘铁柱忍不住伸手又摸了摸缝纫机锃亮的机身,冰凉的触感让他心头一颤:

“这玩意儿做鞋肯定快多了,不知道踩起来啥感觉。”

二娃子早就按捺不住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收音机。

随着旋钮转动,沙沙的电流声中渐渐传出欢快的歌声。

“响了!响了!真的响了!”二娃子兴奋地叫起来,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惊喜。

悠扬的歌声在暮色中飘荡,刘铁柱跟着节奏轻轻哼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一刻,他们仿佛忘记了一路的疲惫,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只沉浸在这新奇的喜悦中。

路边的行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人驻足张望,有人小声议论,眼神中既有羡慕,又有疑惑。

“光哥,你说这收音机咋就能唱出歌来呢?”刘铁柱凑到收音机,忍不住问道。

在他的认知里,这简直就是个神奇的“匣子”,能把千里之外的声音装进来。

李文光一边专注地蹬着三轮车,一边笑着解释:“这是科学,等以后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能有。”

他的话语中带着笃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模样。

他们俩想着,自己家什么时候才能有这好东西啊?

夕阳的余晖洒在三人身上,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三轮车继续向前行驶,歌声、笑声和车轮的吱呀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二娃子又摆弄起收音机的频道,一会儿是激昂的革命歌曲,一会儿是生动的评书,逗得两人哈哈大笑。

“等俺攒够了钱,也买一台!”二娃子突然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向往。

刘铁柱也跟着点头:“对,等咱也赚了大钱,不光买收音机,还要买缝纫机、手表,把供销社里的好东西都搬回家!”

李文光听着两人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今天的经历不仅让两个兄弟开了眼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他想着,这两个兄弟,他肯定是要带着的,自己有的,以后这俩兄弟,他也会让他们全都有的。

夜色渐浓,三轮车终于驶进了村子。

远远地,他们就看到村口有几个妇女在聊天。

李文光把三轮车直接开到了老槐树下。

媳妇和妇女们在树下纳鞋底呢,听到收音机的声音,她们纷纷围了过来。

月光如水,洒在宁静的村庄。

暮色如墨,将最后一缕霞光揉碎在老槐树虬曲的枝桠间。

“红英嫂子,快来看光哥带啥宝贝回来了!”

二娃子跳下车,兴奋的喊声惊得众人纷纷抬头。

刘铁柱掀开油布,一台锃亮的缝纫机泛着金属冷光,旁边的收音机外壳印着精致的花纹,在暮色里透着神秘气息。

“老天爷!又是一台缝纫机!”

张大娘举着鞋底的手僵在半空,浑浊的眼睛瞪得溜圆。

几个年轻媳妇围上来,指尖刚触到缝纫机冰凉的机身又慌忙缩回去,仿佛触碰的不是机器,而是会化掉的琉璃。

王婶咂着舌直摇头:“文光能耐啊,现在居然弄了两台缝纫机了,不得了啊。”

当二娃子小心翼翼捧出收音机时,人群突然陷入诡异的寂静。

这黑匣子般的物件,沉甸甸的像是抱着什么宝贝一样。

“天啊,收音机,二娃子手里拿着的是收音机。”

“二娃子买收音机?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妇女们七嘴八舌的询问着。

“这是收音机,能听戏、听新闻、听故事。”

二娃子耐心地介绍着,看着这些妇女们眼中的好奇与羡慕,他突然感觉自己。

刘铁柱学着在供销社看到的模样,轻轻旋动侧面的旋钮,电流声“刺啦刺啦”响起的瞬间,几个胆小的妇女吓得往后退了半步。

“别慌!”二娃子得意地咧嘴,继续转动旋钮。

杂音渐渐褪去,清亮的女高音突然流淌出来:“社员同志们,现在为您播放革命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哎哟!真有人在里面唱歌!”

李寡妇的惊呼声打破死寂,几个孩子从大人腿间钻出来,围着收音机转圈圈。

刘红英的银针“当啷”掉在石板上,她蹲下身却没去捡,目光死死盯着这个会发声的物件。

月光爬上老槐树的枝桠,将细碎的光斑洒在众人仰起的脸上,映得一双双眼睛亮闪闪的。

妇女们自发围成半圆,有人坐在磨得光滑的石碾盘上,有人直接席地而坐。

张大娘把老花镜推到头顶,佝偻着背凑近收音机,花白的鬓角几乎要扫到外壳。

狗蛋蹲在最前排,手指戳着收音机上的旋钮,被二娃子笑着拍开:“别乱动,弄坏了可听不成了!”

歌声渐歇,广播里传来男播音员沉稳的声音:“下面请听评书......”很快,里面传来铿锵有力的讲述声中,众人不自觉屏住呼吸。

刘红英望着丈夫被月光勾勒的侧脸,突然想起这些日子他早出晚归的身影——原来那些奔波,竟换来这样奇妙的礼物。

“哎,男人不能装钱,装钱就浪费,买这干啥?这肯定得不少钱啊。”她嗔怪着起身,却悄悄往李文光身边挪了挪。

李文光从怀里掏出大白兔奶糖,剥开一颗塞进媳妇嘴里:“你们纳鞋底累,听听故事解解闷。“

甜味在舌尖散开,刘红英别过头偷笑,余光瞥见其他妇女们羡慕的眼神。

王婶凑过来轻轻戳她胳膊:“红英啊,文光这是把城里的稀罕物都搬回来了!”

其他几个媳妇一起跟着起哄,羞得她耳尖泛红。

清风掠过槐树叶,沙沙声与广播里的故事交织成曲。

有人托着腮听得入神,有人跟着哼唱,纳鞋底的活计也没停下,银针在月光下穿梭如飞。

李婶子突然指着收音机喊:“这里面的人咋知道这么多故事?”引得众人哄笑。

二娃子胸脯一挺:“光哥说这叫广播,能把千里之外的声音传过来!”

几个年长的妇女连连摇头,直说这是“神仙的法术”。

直到广播里传来“本次播音到此结束”,众人仍意犹未尽。

张大娘颤巍巍地伸手抚摸收音机:“这物件真好,要是能天天听戏就好了。”

刘红英望着丈夫,眼里满是柔情和感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