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汉人的风骨和强大【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疏勒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绝境关头,大甜甜饰演的车师后国王后如同天使降临。

对于耿恭他们来说,能够给他们带来粮食的王后也确实就是天使。

车师后国的王后是汉人,

正因为她一直偷偷支援耿恭粮草,并且透露匈奴和车师后国联军的作战计划给耿恭,耿恭他们才能够在疏勒城一直坚守下来。

但局面依旧十分危险。

王后毕竟只是王后,她不可能无限度的支援耿恭,还要担心被车师后国的国王以及匈奴人发现。

耿恭他们逐渐进入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到了最后,耿恭开始带领将士挖老鼠、捉昆虫来充饥,直接把疏勒城吃的活物全部消失。

然后耿恭他们又开始煮食皮甲,弓弦。

其实这个桥断,好多类似的作品里面都有。

比如《一九四二》里也有。

但是《一九四二》中的百姓是真的活不下去。

而《十三将士归玉门》里的大汉战士,是因为不肯向敌人投降。

同样的境遇,原因却不同。

耿恭他们一坚持,就是几个月。

可只是如此的话,终究会有撑不住的那天。

必须要有援军,他们才能够突围,才有机会取得胜利。

疏勒城孤悬西域,朝廷还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

耿恭最终派出部将范羌返回大汉去搬救兵。

范羌这个角色,顾九思给了胡戈。

毕竟外人眼中,胡戈是他一手捧红的。

那当然要照顾一下自己人。

再说了,

胡戈本人的演技也足够。

万里求援,范羌终于把西域的消息带回了朝廷。

朝野震动。

东汉朝廷立刻展开一场激辩。

当时汉章帝刚刚即位,立足未稳,并没有建立足够的威望。

有大臣以此为理由,建议暂时不要出兵,以免会有不可预测的后果发生。

自然也有赤胆忠心的大臣主动请缨,希望朝廷派兵救援。

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于和韦饰演的司徒鲍昱站出来一槌定音:“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

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鲍昱说服了汉章帝。

哪怕此次救援耿恭他们,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死伤更多的人,

但是,大汉必须要发兵。

因为耿恭他们是在为大汉拼命。

他们没有投降,他们不负大汉,那大汉就不能抛弃他们。

这是大汉的骄傲,是一个民族的尊严。

剧情进展到此处,

配合大师级的配乐,汉庭汉庭发兵七千,从武威出发,救援耿恭。

首映礼现场的嘉宾从幕布上看到密密麻麻的汉军,

很多人都有了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而与此同时,

疏勒城也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大汉军士已经不足百人,

而且,

冬天到了,下雪了,

将士们却没有御寒的棉衣。

但他们依旧选择继续坚持战斗。

至死方休。

这些勇士不仅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匈奴。

匈奴单于惜才,决定招降耿恭这些人。

匈奴单于是于容光扮演的,

顾九思本来想把这个角色给香城那边的演员来演,

但是拍完定妆照之后顾九思发现还是于容光更加合适,

干脆就直接给他了。

匈奴单于派出使者进入疏勒城,

告诉耿恭,

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匈奴会封耿恭为王,并且将公主嫁给耿恭。

即便耿恭获胜,回到东汉朝廷,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耿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匈奴人的尊重,所以匈奴人给他开出的条件真的很有诚意。

但面对这么优厚的条件,耿恭丝毫不为所动。

在疏勒城的城头上,

耿恭把匈奴单于叫了出来,

当着匈奴单于的面,

亲手杀掉了匈奴使者,并吃其肉,喝其血,表示自己身为大汉将军,绝不会向匈奴投降。

这一段剧情,顾九思全部拍了出来。

当然,吃肉肯定不能吃人肉。

喝血也不可能喝人血。

但是整个过程,顾九思全都呈现在了大荧幕上。

尺度极大。

幸亏这也就是大甜甜投资的电影,男主角还是程龙,否则这段剧情大概率要被删除。

耿恭的这段行为,

就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

这一段剧情,

让所有的现场嘉宾心生震撼。

程龙大哥的演技虽然算不上特别好,但耿恭的豪迈之情还是演绎了出来。

耿恭的坚守,终于等来了援兵。

顾九思的节奏把握的很好,

在耿恭拒绝了匈奴单于的招揽后,

很快就切换镜头,

让七千汉军神兵天降,驰援疏勒城,与2万大军作战。

七千,是的,就是七千。

七千汉军,与两万匈奴单于和车师后国联军作战。

汉人的风骨和强大,

在《十三将士归玉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这一段大决战,当然不能省略,而且要浓墨重彩。

顾九思烧了一个亿,用来刻画最终的这场大战。

七千对两万。

而且不再是守城战,而是遭遇战。战况惨烈异常。

战至最后,汉军只剩26人。

但依旧不退。

26人继续厮杀。

一直到杀退匈奴大军。

回到玉门关。

此时26人又已经战死过半,只剩下13人。

耿恭和另外十二个勇士,互相搀扶着,浑身带伤,来到了玉门关前。

“是玉门关。”

“回家了。”

“我们赢了。”

玉门关上的汉军无声的向十三位勇士行注目礼。

而十三个从地狱杀出来的勇士,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着豪迈之气。

他们风尘仆仆。

他们衣衫褴褛。

他们浑身带伤。

但是,他们是大汉的勇士。

他们是民族的骄傲。

画面逐渐拉长,大漠、孤烟、玉门关、血色的战场、生还的勇士,以及被黄沙掩埋的尸体,定格成为了一幅壮阔的画卷。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十三将士归玉门》,至此结束。

下一刻,首映现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顾九思等一众主创在掌声中登上了主持台。

接受今天到场嘉宾的例行夸赞。

当然,

今天的夸赞未必是商业互吹。

大家都是业内人士,一部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逼数的。

《十三将士归玉门》的首映礼主持人是老熟人撒老师。

既然是老熟人,

那吹起来就没什么尴尬的。

也用不着尴尬。

看完《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撒老师,直接惊为天人。

“顾导,我昨天刚刚又重温了一遍你之前的作品。恕我直言,您进步实在是太快了。”

撒老师赞美道:“在去年的时候还能感觉到您导演的生涩,

但是在《十三将士归玉门》当中,您对大场面的调度完全已经驾轻就熟,显示了大师级别的功力。”

顾九思谦虚的笑了笑:“人当然还是要争取进步的。”

他没有太过谦虚。

因为顾九思说的是实话。

任何一个有判断力的人在看完了和《十三将士归玉门》之后,

都能清晰的感受到顾九思的进步。

“顾导,和我们讲讲拍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初衷吧。”

撒老师给了顾九思忆苦思甜的舞台。

这都是常规操作。

不过顾九思倒是没有忆苦思甜,主要是他根本没怎么吃过苦。

顾九思基本就是实话实说:“最开始是龙哥拿着一个剧本来找我,我看了那个剧本之后感觉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就改动了一下,于是就有了《十三将士归玉门》。”

程龙直接接过了话茬,把话说的更加直白了:“顾导说的太客气了,顾导不是觉得原来的剧本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他是感觉原来的剧本写的太烂了,所以全部推翻重写了一个全新的剧本。甜甜,你给我作证。”

大甜甜有些意外程龙会这样说,不过还是点了点头,开口道:“确实是龙哥说的那样,学弟重新写了一个剧本。”

顾九思看了程龙一眼,

心说能够从港片黄金年代杀出来的国际巨星就是不一样,

能屈能伸。

顾九思和程龙的关系并没有多好,

别的不说,

拍戏的时候顾九思可没怎么给程龙留过面子,说重拍就重拍。

再加上顾九思根本不让龙太子加入《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剧组,

程龙要是能够对顾九思的印象好才是奇了怪了。

但是程龙是个聪明人。

尽管他内心未必多喜欢顾九思,

但是看完《十三将士归玉门》之后,他自己也感觉电影拍得是真好。

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爆。

所以程龙直接向顾九思示好。

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

一切尽在不言中。

程龙示好,顾九思能get到,自然要收下。

不害怕树敌是一回事,无故树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像程龙这种级别的大咖,能够交好,当然还是要交好的。

“没有龙哥说的那么夸张,只不过是龙哥给我的那个剧本还是个初稿,而且故事的核心在我看来不是那么吸引我,所以我就把故事背景换成了十三将士归玉门。”顾九思道:“之前我看过一些影评,这些影评人说外国有《拯救大兵瑞恩》,中国人却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因为中国人习惯了牺牲少部分人去拯救大多数人。

我拍这部电影也是想告诉这些人,别动不动就中国人怎么怎么样。

多读点书再出来晃荡,不然凭白惹人笑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