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是仪来投!(1 / 1)
虽然现在是在古代,但并不代表想要读懂书籍上的古文和文言文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书籍文字还不一样,有小篆,隶书等。
除此之外,环境也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因素。
除了要学习之外,对这部分背后没有家世的人来说,他们还要生活,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想要养活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压的一个人喘不过气来。
更别说现在还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朝不保夕。
从一开始刘平就知道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在决定向刘备建议培养人才的时候,就给他们制定好了方向。
那就是“实用性!”
更加注重“术数”,培养一些拥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
这部分人目前来说,距离什么治国良才还差的远。
还需要历练以及后天的自我学习成长,但让他们成为成为一些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刘备统治的“吏员”。
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刘平相信他们绝对可以做到!
“大哥,如今您和公孙瓒的关系处于良好时期,可以让公孙将军派人护送过来。”
“将来要是冀州整个落在袁绍手中,您就算想让他们过来,他们也过不来了。”
刘平的话让刘备心中一颤。
“子安,你是说公孙伯圭不是袁本初的对手吗?”
“完全不是对手!”刘平摇了摇头,“公孙瓒恃其军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必不能成事!”
“唉,伯圭他...”刘备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子安,就照你说的办吧。”
在等待幽州的储备人才来到平原国的这段时间。
刘备也还在做自己最后的努力。
那就是亲自去邀请那些辞官离去的人。
只是效果都不太好,有的人压根都不见刘备。
刘备将礼数做足了,这些人还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了。
这些平原国的世家豪族,其实都还处于观望之中。
因为如今河北的局势其实非常明朗。
无非就是公孙瓒亦或者袁绍一统河北,他们在等胜利者。
刘备实在是没什么本钱。
在刘备都快要麻木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有一个士人,响应了刘备的征召,从北海国孔融的麾下来到了他刘备这里。
其名为“是仪!”
北海国营陵县人。
起初担任县中县吏,前不久升任到郡中。
因为出身和姓氏,被刚刚来到北海国担任国相的孔融讥讽了自己的姓氏。
是仪本名为“氏仪”,孔融嘲弄他,“氏字民无上!”
氏仪心中自然恼火,但又要在对方手下为官,只能将自己的姓氏从氏改为了是。
如今受到刘备的征辟,在了解完刘备一些信息之后,便脱离了孔融,来到了平原国。
对于自己成为平原国相,第一个响应自己征辟的人,刘备自然是格外的重视。
给足了对方礼遇和尊敬!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刘备还发现是仪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刚正不阿、清廉奉公、襟怀坦荡!
县吏出身,既可以处理政事,又略懂军事。
刘备大喜过望!
任命对方为自己的长史。
是仪和刘备相处一段时间,也认可刘备的人品和德行,接受了刘备的任命,正式加入了刘备集团。
当然对于自己的姓氏,是仪也没有再改回去的打算,他认为这也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值得自己铭记!
在历史上,是仪先是跟随刘繇,而后又入职东吴。
历任骑都尉、忠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侍中、中执法、尚书仆射等官。
北方袁绍的大将崔巨业率领数万大军将公孙瓒团团包围在了涿郡的故安县中,形势一片大好。
刘备这边也是派人从渤海郡一路返回了涿郡涿县。
这一路可不近,相当远,直线距离有将近六百多里,更别说,如今还要从渤海郡绕路,最少都有八百里路,来回就是一千六百里路。
骑马,一天走八十里,也要花二十天,更别说,如今公孙瓒和袁绍还在打仗,四处都非常混乱,时间就要更久了。
转眼过去了差不多一个半月。
一批人从幽州涿郡涿县来到了青州平原国平原县。
这个速度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刘备派去的人可以骑马,但从需要接来的那批人可没有那多马骑,而且也不是人人都会骑马,这一路上还乱糟糟的。
刘平、张飞、田豫还带兵进入了渤海郡之中,才将这七百余人安全接到了平原国。
从刘备发家以来,在他建立的族学中学习的青年、儿童、无家可归者,以及受到刘备资助学习的人数具有有多少,刘备和刘平并没有认真计算过。
但想来四五千人是肯定有的。
有的因为战乱死了,有的因为活不下去死了,有的音讯全,有的则是在一些商行或者世家豪族中做事,混的还不错,并不想来平原国...
这一次从幽州涿郡涿县迁徙过来的七百余人中有许多是同村人。
当初刘备就是靠着自己的族叔刘元起的资助外出读书,因此具有了一定名气,回到家乡之后才起家。
刘元起虽然资助了刘备,但对方其实也只是一般的中小地主,距离大富大贵差的非常远。
整个楼桑村以及周围同样的刘氏村落都是比较贫穷落后的。
刘平帮助刘备发家,又在刘平的建议下,建立族学,六岁——十岁的可以进入其中学习,不但有免费的餐食,刘备还会发放给儿童所在的家庭一笔钱。
这也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家庭将自家的孩子送到刘备所创办的族学来上学。
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儿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劳动力,对方来上学了,那些儿童所在的家庭就会出现一定的劳动力短缺。
除开儿童之外,还有青年、中年也可以在族学中上学,不过这部分人就不是所有人都免费还包括餐食了。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好、成绩好”就可以免费。
教学内容有两部分。
其一:识字。
也就是东汉教育体系中的“蒙学”部分,这一部分的教材比较好找,而且就算没有,大家把认识的字凑一凑,也可以搞一本出来。
其二:术数!
也是刘平重点教授和培养的。
当然也不是什么太复杂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计算而已。
在相当于蒙学的第一阶段教学结束之后,则是培养这部分人实际能力。
也就是百艺:
养马、养羊、种桑养蚕、养猪、母猪产后护理、母马产后护理、母牛产后护理、水果粮食药材种植、兽医、木匠、铁匠、修习武艺、骑术、射箭、医匠等等乱七八糟的。
这一部分就比较复杂了,首先是找人来教,其次外出实践当学徒。
到外出实践的阶段,基本上就算毕业了。
刘备也不会再负责了。
但对于能力突出的那一部分人,刘备则是会给他们安排工作。
在刘平的帮助下,刘备虽然赚取了不菲的身家,但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这个族学当中。
而如今曾经巨大的投入也迎来了回报!
在平原国各大世家、豪族联手罢官,平原国政令体系陷入瘫痪之际。
迎来了这批属于刘备自己的人才!
当然这一切都多亏了刘平的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