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章 换产能也行(4k)(1 / 1)

加入書籤

“不高?”一开始不相信自己眼睛的那位白熊技术人员有些疑惑。

“是的,因为它是数控的。”不等我们的工作人员解释,他的同事就解答了他的疑惑。

“真的?”还是不敢相信。

“真的,达瓦里氏,你要知道,他们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比我们强,能实现我们没法实现的东西。”同事的话里带着一点苦涩,这事儿不服不行。

此时,不敢置信的这一位,反倒是兴致高昂起来,因为相对同事的工作聚焦于机床本身,他的工作聚焦于机床的使用。

说得直接一点,他理论上可以不关心自家的机床是不是够先进,他关心的是有没有足够先进的机床用,用在哪里,至于机床来自什么地方,是不是自己的机床,那你别管。

现在有了来自这位专门搞机床的同事的技术背书,他反倒是觉得事情在开始变得美好起来。

南方同志这台机床居然是数控的,真是太好了。自己家里倒不是没有数控的机床,但是是个什么水平他自己心里有数。自家的机床的特点可以说是寿命长久,不过要说足够精细,那就差点距离。

“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了给这台机床编程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在部分零件的加工上,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以及设计,快速的获得几乎提高一个数量级的加工精度?”他的眼睛越说越亮。

“是的,就是这样。”

“太好了!”他转头看着这台铣床,然后又仿佛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皱了皱眉头。

他转向我们的工作人员:“达瓦里氏,这台机床的加工尺寸,已经是最大了吗?”

我们的同志笑着点点头:“是的,同志,已经是最大了。”不管走的路有什么分歧,但是在基层来说,两国人民之间是足够友好的,特别是我们对他们,毕竟156工程还在那儿放着呢,我们是知道感恩的。

这位老毛子有些不甘心的抿了抿嘴,对自己的同事道:“我们得买一点,我们得买一点,最好是能和这个机床的生产单位联系,我们需要更大的……”

其实更大的不是没有,至少是已经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了,只是这种还没成熟的产品,我们自然不可能拿出来宣扬,免得坑害了兄弟国家,那也不太好。

相比需求没有得到全部满足的他,有一部分人却是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在一个名为“工业传感器”的展区,琳琅满目的展品晃瞎了来参观的客人的眼。

在这里不只是和高振东有关的东西,还有不少来自其他单位的产品,随着计算机、辅助软件、材料的发展,以及吃饱了饭能专心工作的环境,还有更加充裕的资源和资金,有了这些条件加持的各行各业的同志们也不是吃干饭的,可谓成果颇丰。

就好像纺织行业的毛衣织机一样,其他行业也有自己的成果在产出。

而自动化,是所有的行业在当前阶段下的主攻方向,也许工业产品的指标参数提升起来很困难,但是至少再想想办法,让这些产品的生产、检验、检测更加高效,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途径。

数量也是一种质量,而想要提升数量,自动化就是一个必然的途径。

而想要自动化,在控制器件已经通过单片机等技术手段得到了一定解决的前提下,传感器就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控制器件已经走到前面了,但是传感器还在蹒跚学步。

这种情况,我们的同志们哪儿忍得了,就在这几年,可谓是手段尽出,想方设法在解决这个问题。

而在这个名为“工业传感器”的展区,就是同志们的成果,和高振东有关的,只占了一小部分,毕竟他对于传感器基本上是头疼医头脚痛治脚,缺啥才搞啥。

这些成果里,也许有很多其实在客人们看来并不是那么的先进,毕竟高卢人和老毛子比我们先行那么久,差距客观存在。

但是任何事情,架不住基数大,总有那么一些是客人们感兴趣能用得上的,这年头可没有工业克苏鲁,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产品门类齐全到几乎涵盖所有类型。别说这年头,就算再往后几十年,也就那么一个。

所以这片展区的客人们,是快乐的,他们像是进入了宝库的阿里巴巴,在充分享受着淘宝的乐趣。

“嘿,你看我发现什么了?这能用到我的机器上去,而且非常完美。”

“这个传感器的指标比我现在用的好一倍!只要用上它,我马上就能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这是民用的?苏卡不列!比我手上军用的指标还高一点。太浪费了,南方同志太浪费了!”

“然而它并不能用于你的装备上,因为它的环境耐受性不达标,它就不是为了军用准备的。”

“不不不,我的达瓦里氏,这你就不懂了,我可以买一大堆,挑出环境耐受性符合要求的器件来用,你要知道,它们的指标标的是下限,而每一个器件的上限是各不相同的。”

“相信我,即使采用这种方式,我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依然比使用原来自己的要低,而且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参数。”

“……”

这里变得仿佛像是菜市场一样,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错,这里的每一位客人都是厨师,他们在挑选自己满意的食材。

自然,一些和高振东相关的传感器,也并不是无人问津。

“哈,高精度绝对多圈编码器,你知道我多么需要这个东西嘛……苏卡不列!这东西的分辨率就差那么一点,就差一点!达瓦里氏……你们有精度更高的嘛?”

也许,对于客人们来说,参观和高振东相关的设备并不是那么美好,因为他总是将公开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振东同志啊,据展览现场的同志们说,你这两天可是被骂得厉害啊。”外商部的领导和高振东开着玩笑。

高振东笑了起来:“他们生气了,就说明我做对了。”还是那句话,科学可以没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你大舅子真是什么东西都买啊,连西瓜都买,他不是搞电子产品为主业的嘛,怎么对农产品也有兴趣。”外商部领导看着同志们汇报上来的情况,忍不住笑了。

“这我就不知道了,也许是他喜欢吃西瓜?”高振东装糊涂打哈哈。

“嗯,聪明,聪明,哈哈哈。”外商部领导笑得很大声,也不知道是说谁聪明:“要不要给他开开绿灯,打个折扣?”

“不用,他是商人,在商言商嘛。”高振东道。

“诶,也不要这么严格嘛,守行同志还是做了很多贡献的。放心,测算过,薄利多销嘛,不违反纪律。”这是自己人,能照顾自然是要照顾,优惠条件本来就放那儿的,给自己人一点能有什么问题。

坐镇这里同志们一边工作一边聊,本来坐镇就只是以防万一,现在展会一切顺利,这里的同志们任务不算繁重。高振东甚至都有点闲的蛋疼的感觉,但是对于他这种半公开的摸鱼,和他有关的部委都装没看见,仿佛是巴不得他更闲一点。

悠闲之下,又一份报告被送了过来,外商部领导看了一眼,就往高振东和防工委总工这边递了过来。

“这是你们的专长,看看。”

防工委总工接过来看了一眼,笑了起来:“你还别说,北方同志们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知道我们打了埋伏,这就提起要求来了。振东同志啊,这是你的领域,你看看,有什么意见?”

高振东扫了一眼道:“我倒是无可无不可,只要对方提出来的条件足够优厚,我这里没什么意见。”

他很清楚,老毛子的问题,不是一件两件技术能解决的,而且他们最大的短板——电子技术只要控死了,他们翻不起大浪来。

特别是这种提高一点加工精度之类的事情,简直就是小意思,而且,对这类提升,最头疼的不是我们,而是花旗佬,让他们斗得更热闹一点不是坏事。

“嗯,你的意思是?”防工委总工看向他。

“他们要这些,能用在哪里我们应该心里都有数,无论如何,现在最大的敌人,还是在大洋对面,能给他们添麻烦的事情,我是赞成的。”高振东语焉不详,但是总工能听懂。

他知道,高振东其实一直把握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海上的可以,空中的要慎重,陆地上的严防死守。

这倒是的确很是符合白熊和花旗的现状,陆地上只要白熊舍得死人,花旗佬是拼了老命最多是个平手,不需要加强,而且加强下去对我们不是好事。而空中和海上,就可以商量。

高振东考虑问题的角度,依然是全面中带着刁钻。

“嗯,你说得的确有道理。你觉得什么算是有诚意或者优厚?”这类事情的决定权主要在防工委手上,所以总工想多听听高振东的意见。

“这个要看具体他们准备拿什么来换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都不一定要技术,要产能也是可以的。”高振东这话说得有些无边无际。

“产能?”总工有些奇怪。

“对,产能。我们的部分装备是急需产能的,例如两栖作战装备,即便我们搞好了新中登,陆续在生产滚装船,我觉得时间上依然有些吃紧,形成战斗力的速度太慢,他们的两栖装备就很实用。而且一些海上装备也是如此,我们不妨请他们帮我们造壳子,拖回来我们自己舾装,速度要快得多。”

造船壳子自己舾装的事情,在海上装备交易中非常常见。

鉴于最近对面的那群货以及他们的狗的小动作,高振东决定直接开大!而这个建议,就是开大的一部分。

“嘶……”防工委总工觉得牙疼,但是又觉得高振东这话,好像不无道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嗯,你这个建议我们会充分考虑。”

他们两的后来这部分对话,除了外商部领导之外,无人听见。——我们的展会如火如荼,在交趾,此地的花旗驻军空军却觉得有些水深火热。

“我们的损失还在上升,将军。”一名参谋拿着最近的飞机损失报告,表情沮丧。

“国会的这帮混蛋,我们已经早就报告,但是他们却对此毫不关心。”其实他也知道,国会对这种细节问题几乎不可能有办法,同时也不该他们去想办法,但是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还是让他非常气愤。

你们哪怕是找一位史密斯专员给他一笔钱,装模作样的研究解决也好,总好过现在没有一丁点表示。也许某位史密斯先生良心大发,留下来的钱能解决一点问题也好,毕竟雁过拔毛和把大雁都给留下了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得自己想办法,我们还有一点资金,我也认识一些在这个领域的公司。”参谋道。

“先说说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什么?详细一点!”将军不置可否。史密斯专员不但国会山有,甚至每一支部队里都有,只是大小不太一样。

“北交趾重要目标附近的地面防空部队已经开始使用vt引信,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现在看来,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糟。”

vt引信,花旗最早使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名字,意思是可变时间(variable time),其实和无线电近炸没有多大关系,算是当时为了保密起的名字,也被花旗内部用来指代无线电近炸引信。

“还要糟?为什么?”对方用上了vt引信已经够糟了,没想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按照我们最早的估计,应该是东方人从白熊那里获得了vt引信的技术,白熊的vt引信最早是仿制我们的第一代vt引信,所以我们认为,只要能对付我们自己的第一代vt引信,那就可以对付东方人的这种vt引信,但是情况好像并不是这样。”参谋将事情的细节说得非常清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