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旷古烁今,他要写大周十篇?(1 / 1)

加入書籤

“五篇镇国?!”

中书令陈少卿身形猛地一晃,眼前一暗。

陈府外,第五道文华光柱直冲霄汉,将洛京的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

那刺目的光芒,仿佛一柄利剑,刺目耀眼。

现在再让主监考官赵明诚去警告江行舟,已经毫无意义显然,江行舟也不会将赵明诚放在眼里。

他得亲自去一趟,临场做决定。

“大人.”

小厮颤声欲言。

连他这等小人物,都知道要出大事了!

“备车!”

陈少卿猛地拂袖,神色闪过一道凌厉的光,“即刻前往贡院!”

他的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春闱会试,一人连出五篇镇国文章——这在大周圣朝的历史上闻所未闻!

即便是历代前朝的鼎盛之时,也从未有人,有过如此惊世之举。

满朝上下的部堂大员们,没人喜欢新势力进入朝堂,跟自己分润一杯羹。

他们会十分默契的,将一切威胁的人,阻挡在朝堂之外。

但是,当一名举子在科场强势崛起,已经挡无可挡,必定会步入朝堂的时候。

必定会有部堂高官动摇私下与其结盟,以提前谋取利益。

这会导致整个原本铁板一块,默契抵制新势力的朝堂格局,迅速瓦解。

马蹄声急促如雷。

陈少卿坐在疾驰的马车中,指节死死扣住窗棂。

明日朝议,必定有人会借此事大做文章。

而那个叫江行舟的寒门士子也将正式成为朝廷大员议论的焦点,影响到朝堂的势力。

“呵”

他忽然冷笑一声,眼底寒芒闪烁。

这大周朝堂,眼下终究是门阀、世家的朝堂。

一个刚刚赴考春闱会试的寒门学子,纵然是天纵之才,想撼动千年门阀的根基,还早了一些。

春闱考场。

考舍内,铜灯幽幽,墨香缭绕。

巴蜀道解元刘春骤然搁笔,指尖微颤,心乱如麻。

铺开的宣纸上,赫然立着一篇[鸣州]之诗,字字金声玉振,若是放在平日里,旁人见了定当惊叹其才,百般推崇。

然而此刻,在这科举考场上。

刘春胸口却如压巨石,气息沉沉——

他不甘心,止步于[鸣州]!

对于他来说,[镇国]级的诗境,他仍是求而未得。

考舍窗外隐隐,春夜微寒。

他心底蔓生出难言的茫然,还有……恐惧。

不!

并非畏惧考场成败,而是士子在文道绝峰遥遥相望时,那份突如其来的窒息。

“不知江兄,会如何写巴蜀?”。

刘春低喃。

江行舟,此次春闱最强大的劲敌。

江兄既然已经连写五篇,分别写了大周五道——江南《忆江南》、塞北《使之塞外》、中原《示儿》、陇右《凉州词》、关中《潼关怀古》。

以江兄的脾性,必作会写一篇巴蜀道风物。

只是……

他究竟会写什么?

是巫山朝云暮雨,浩荡天地?

还是巴蜀绝巘峻岭,雄峙西南?

墨痕渐渐晕散,刘春抬眼望向幽深雨幕,耳畔仿佛传来远方的龙吟。

江兄笔下即将腾起的巴蜀篇,又该是何等气象?

“必定.是[镇国]气象吧!”

刘春遥想联翩,却又苦涩。

那是他的笔下,无法诞生的气象。

如今的科举考场,乃大周文道第一圣地。

凡持圣卷、秉朱笔而入者,皆有鱼跃龙门之志。

若一举夺魁,青云之路顿开——翰林待诏、内阁参议,甚至未来三公之位,皆在眼前铺展。

更何况……五篇镇国!

这已非单纯的锦绣文章,而是横压一代的文运显化!

墨迹成文,华光映霄,名动九州的盛况会如星火燎原——万巷空寂,农人停锄,商人罢市,只为一睹那传世诗篇;

紫袍翰林学士跪伏进谏,当朝大儒闻其名;

天子于太极殿亲执朱笔,题名金榜;

甚至东胜神州七十二国、南荒妖廷、北域蛮族……无不传诵其名!

刘春呼吸一滞。

这便是他要面对的对手——要么在数百年后被人遗忘于故纸堆中,要么……以诗惊圣!

尚书令魏府。

春深。

檐铃在细雨中微颤。

尚书令魏泯半卧在紫檀榻上,睡意正酣,雷打不动。

窗外竹影婆娑,熏香袅袅。

今日因春闱会试之故,三省六部皆休假一日,他终于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大人!”

老总管慌忙疾步闯入,皂靴踏碎一地静谧,禀报:“江南解元江行舟——在会试连作五篇镇国!”

“什么?”

魏泯猛然睁眼,官袍未整便已长身而起。

他站在窗前,任由雨丝扑面,脸色渐渐发白。

——大周开国千百载,何曾有过这等妖孽?

五篇镇国!

这意味着什么?

在朝中的地位,在朝中的权柄.他太清楚了。

“啧,多事之春,片刻不得闲.三省六部看来要有人准备给他腾出一个位置了!”

魏泯从牙缝里挤出一声冷哼,“备轿去贡院,马上。”

朝堂三省六部都是满的,总要有人让位,给新人。

可是,哪一部让出一个什么位置?

谁来让这个位置?

这都要各部堂大员之间,仔细商量出一个结果!

贡院外。

马蹄声如雷,洛京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扬起阵阵尘烟。

中书令陈少卿的紫帷马车停稳。

贡院门外,洛京府的衙役与禁军甲士列阵如林,将整座贡院围得铁桶一般。

羽林卫的金戈交错,寒光凛凛的枪尖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目的锋芒。

闲杂人等,一概不得靠近,万名举子正在考试的贡院。

“中书令大人!”

禁军校尉躬身一礼还未落下,忽闻车辕轧轧,又是数辆纹饰各异的华盖马车几乎同时抵至辕门。

车帘掀起,中书令陈少卿方一踏下马车,迎面便撞上门下侍中郭正,与尚书令魏泯。

三人目光一触,俱是微微一礼。

“陈公。”

“郭公。”

“魏公。”

大周圣朝,内阁三巨头皆至。

寒暄声未落,后方车马相继而至——吏部李桥、户部杨思之、刑部张谏之、工部姚振。

各部的左右仆射、侍郎们……乌泱泱一片紫袍玉带,竟是把三省六部的主官、佐官们悉数召了过来!

——除了兵部尚书唐秀金与礼部尚书韦施立。

此刻这二位,正在贡院内,充任主副考官……。

日影正中。

朱漆辕门前紫袍云集,却无一人迈过,贡院那道一尺高的门槛。

三省长官、六部重臣皆肃立辕门外,任由贡院内钟漏声远远传来。

这并非羽林卫阻拦,而是朝堂百年铁律——

春闱龙门之内,唯天子钦点主考可掌乾坤。

此刻便是当朝首辅亲至,也得在这朱漆槛外候着。

满朝朱紫此刻倒与寒门学子无异——都得等唐尚书放榜。

“郭公、魏公,”陈少卿缓缓开口,“二位以为……若论三省六部之制,该将他安排在何处,更为妥当?”

郭正不假思索,应声答道:“五篇镇国.可自六部侍郎起任。”

这绝对是超规格阙升!

正常来说,状元入翰林院修撰,再入三省六部也只是员外郎,离侍郎还远。

需经过多年历练,逐步升迁为侍郎,甚至可能外放地方积累经验后再回调朝廷中枢。

直接阙升侍郎,属于超规格提拔。

当然,对于会试五篇镇国来说,这样的破格提拔是完全可以的。

魏泯闻言轻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六部侍郎之中,皆是朝廷手足,选哪一部不都是一样?手心手背,终究都是肉啊。”

在这只言片语之间,

三位内阁宰相已经达成了一致的默契——至少,要给出一个六部侍郎的位置,安抚住强势崛起的江行舟,令其满意。

他们也能接受这个局面!

一名工部侍郎忍不住,蹙眉进言道:“三位大人容禀,即便那江行舟殿试夺魁,按制也须先入翰林院任修撰三载。

待转任六部侍郎时,更不知要蹉跎多少春秋。

这般早,就商议他的擢升之事,是否操之过急?”

他有心焦虑。

六部侍郎都是被紧盯的要缺,有新人要上来,必定有人要下去。

工部在六部之中最弱势,说不上话.指不定,就把他这好不容易“媳妇熬成婆”的工部侍郎给牺牲掉了。

话音未落,魏泯便瞥了他一眼,淡淡道,“这是老夫等人心急吗?.

此子春闱,五篇镇国,待步入翰林院,岂是寻常翰林学士可比?

这等旷世良才,陛下必定要重用哪里还能等三年?”

当年陈少卿三元及第,熬了二十年晋升中书令那是被先帝打磨了一番,才耗时许久。

以前是科举和中正并行,

如今新帝锐意革新,独取科举,科举士子大行其道。

那些靠中正举荐上来的官员,纷纷被取代。

连寻常的科举进士皆得重用,哪怕寻常二甲进士,也比往昔多三分机遇。

更何况江行舟这般妖孽人物?

其人才高八斗,一科题目五篇[镇国],千年科举仅此一人。

这场春闱会试过后,

陛下定然满眼皆是他,又岂会放在翰林院干熬个三年五载?!

“难道要等圣上亲口要官位时,我等才仓促腾挪?

届时龙颜震怒.就麻烦了!”

魏泯老尚书浑浊的眼珠,分外的清明。

眼下,他们三位执宰还能商议,提前空出位置,向陛下提议。

陛下多半也就默然许可了。

若是他们不安排,待陛下亲自发话,恐怕她就要直接在三省六部,指派一个位置。

局面就不可控了!

谁知道,谁会被牺牲掉?

陈少卿目光冷峻,缓缓扫过在场诸臣。

六部侍郎要员的面色在烛影中愈发苍白,几位侍郎甚至不自觉地攥紧了袍袖——官服下的手指骨节隐隐发青。

他们,谁不是十年寒窗?

三十年经营?

这些人背后的五姓七望,哪个不是耗尽了家族数代积累的人脉、财帛,才将他们送上这三省六部的要职?

如今一个个正当盛年,仕途如日中天,指望着再过几年便能跻身尚书之列

如今却要他们乖乖让出官位?

谁肯?

陈少卿忽而低笑一声,震得众人心头一颤。

“诸位大人.总归是有人要让位的!

主动退,还能体面一些。

或外放地方州府,或告老还乡!

若是不愿主动退,那就不体面了。”

他的嗓音轻缓如絮,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莫非以为,陛下会容忍朝中大臣,挡了江镇国的青云路?”

一席话如冰水浇下,众侍郎大臣们彼此相视一眼,眼底怨气,面容苦涩,后背俱是冷汗涔涔。

唉!

他们辛苦半生结果尚未等来更大的飞黄腾达。

却已被新科进士踩在脚下,成为进身之阶。

众部堂官员们正在争执不下,贡院内忽闻一声震天巨响——

“轰!”

一道璀璨光柱自贡院直贯九霄,映得整座洛京城亮如白昼。

“《黄鹤楼送友人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旋即有隆隆钟鸣自太庙响起,惊得檐角铜铃乱颤。

“荆楚,又是镇国诗!”

魏泯愣神。

但见那万丈霞光的才气中,幻化为一座巍峨黄鹤楼虚影凌空而立,朱栏玉砌间似有仙人挥袂。

楼下长江奔涌,一叶孤帆没入云水尽头。

“.他还在写?”

陈少卿声音发颤,眼眸被才气映得发红,“六篇.第六篇[镇国]诗文了!”

满堂朱紫侍郎大臣面如土色。

再多听闻,也不若眼前的亲眼所见!

那位正在贡院奋笔疾书的江南道解元,每写一字,便似在他们官帽上多压一块砖石。

忽然,贡院方向又起异象。

九霄云外隐隐有才气所化的麒麟探爪,分明是第七篇镇国之作,即将问世的征兆。

贡院内,所有万名十道举子们,全都麻了。

他们停下笔,脑中空空,呆滞的望着天空,一道接一道的异象横空。

考卷被乍起的才气狂风掀起,在空中乱舞如雪。

江南道的才子死死攥着笔,指节发白。

他面前摊开的《梦里江南》才写三行,如今却再难落笔——方才那篇《黄鹤楼》的余韵仍在血脉里震荡,震得他五脏六腑都在发颤。

“大周十道……”角落里有人梦呓般喃喃,“难道他要以十道为题,篇篇镇国?”

“第七篇了……漠南篇!”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话音未落,金光已冲霄而起!

这一次是沙场铁血,漫天黄沙凝成一尊披甲巨人,在云端擂动战鼓。

众多漠南道的子弟突然伏案痛哭——那诗文中凛冽的塞外风霜,分明是他们父兄在战场上的埋骨之地的气息。

“疯了……真是疯了……”

白发苍苍的老监考官踉跄扶住铜雀灯台,看着贡院穹顶不断炸开的才气星河。

十盏科举明灯剧烈摇晃,照得满地影子如妖魔乱舞。

最可怕的是——考舍内,那个青衫身影面色风轻云淡,还在写,笔锋所向,赫然是最后三道题目:蓟北、岭南、巴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