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劫富济贫(1 / 1)
元焘的声音不大,但通过高僧的法力传至各处,让附近的所有人都能听见。
元焘不紧不慢道:“这些财宝将以诸佛菩萨之名换作钱粮,用来建造善堂,资助魏国地方的穷苦老弱……”
听到元焘这么解释,魏帝自然无法指责什么了。
现在将这么一座宝山展示给在场上百万人观看,其实也是在明确一个态度。
那就是连伽蓝寺都被拆建成了这般模样,规整其它佛门寺庙是势在必行,这乃是诸佛菩萨的意愿,哪个佛门中人敢出面反对?
连佛祖真意都居于简朴的佛殿,哪个佛门僧人敢比佛祖的档次还高,还要住在豪华辉煌的寺庙里修行?
真有高僧想倚仗身份继续享受奢华富贵,只怕会闹得个万人唾弃的地步,以至身败名裂。
别说佛门宗派那些高僧始料未及,连魏国朝廷百官也没想到伽蓝寺的转变这么大。
众人得知宝山的来由,不少善信内心震动,一个个变得越发虔诚,感概这真是传说的佛祖下凡了,普渡众生来了。
魏帝看着宝山,眼神微微变幻。
他抬手合十一礼,悠悠道:“诸佛菩萨慈悲至善,我等当以为榜样……”
魏帝转头侧目,看向百官中的一位。
“户部杨尚书,等之后回去你带人拟定一份奏疏,取国库之银赈济百姓,适当减免各地方的赋税……”
“我等以后生活作风,当注重勤俭节约,莫要奢侈浪费……”
听得魏帝的话语,一众百官连忙应和。
还有人在那里开口文绉绉的吹捧佛祖和魏帝一番。
什么先圣与仁君齐出,大魏当兴为天下之主云云。
有些话,连魏帝都听得有点受不了。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华服的微胖中年人从人群中冲出来。
他神情激动道:“小人乃太原郡杨万三,颇有家资,而今见诸佛菩萨舍弃金身渡众生,小人愿出百万两银,以济世民。”
众人闻言齐齐侧目,看向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杨万三。
有达官显贵目露异色,他们可是知晓这个杨万三。
这位可是号称太原巨富的大富豪,想不到对方一下子捐献出百万两银子,听着实在吓人。
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个杨万三可不是如此大方的人物,不然如何积累出海量的财物成为一方巨富?
什么时候,这位太原巨富这么舍得钱财了,就因为诸佛菩萨?
他们殊不知,就在前一天,元重带着一队将士和一些证据,去找到来无遮大会观礼的杨万三,很耐心地跟对方讲了些道理,然后就有了现在这一幕……
在命和钱之间,这位太原巨富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别看杨万三一副激动又慷慨的模样,其实内心都快要滴血了。
元焘上前两步,悠悠开口道:“为富而仁,可谓之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会将你贡献记于功德簿上,之后立功德碑,刻汝之名于其上,当有善果福泽你的后人。”
杨万三连连道谢,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
他可不敢求有什么善果,只求按照先前答应的那般功罪相抵,能平安无事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而后,元焘目光看向附近的那些达官显贵,眼神饱含深意。
有些脑子灵光的人迅速反应过来,为富而仁是善,若为富不仁呢?
这位太子殿下,明显是找由头让他们也出点血啊!
再然后,就见得元重笑呵呵拿来一本册子,摊开送到一位高官眼前。
一些来自平城的大人物莫名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元重提笔写下高官的名字,然后又空了点白,再写了“万两银”三字,旋即把笔递与高官。
那官儿见状眼睛都瞪圆了,哪有这么让人强行捐款的?直接还万两银起步,这种操作他属实生平仅见了。
元重见对方发楞,轻声道:“李大人快些吧,莫要误了良辰。”
魏帝见得此幕,欲言又止。
不过他终究还是什么也没说,转目注视前方,自当什么也没看见。
毕竟诸佛菩萨都捐了金身,让你们这些人出点钱咋了?
如今大庭广众之下,百万人盯着呢,谁有脸拒绝吗?
于是乎,某位李大人抖着手写了一个数。
元重满脸笑意,又去向另一个人。
一众百官贵人看着元重,好似见到了拿生死簿的阎王一般,让人心中惊悚。
早知如此,那就该称病不来。
他们甚至怀疑这是被魏帝和佛门合伙做局了。
他们只是来陪魏帝礼佛,结果门槛费这么高……
高?对于劫富济贫而言,劫多少都不算高。
不远处,云逍看得啧啧称奇,心想陆正他们的办法还真是相当有效,这种操作都做得出来,简直让他长见识了。
片刻之后,元重心满意足地拿着名册退到一边。
当然,这还没有完,等礼佛之后,他还会去找另外的有钱人物。
元焘悠悠道:“诸君所捐之钱财,皆会用之于民、兴农业、修道路、建水利……此利国利民,亦能福泽后世子孙……”
元焘一番说辞,却也难让某些人再有来时的笑脸。
不过元焘也不在意这些,他说的这些话,又不是只说给一小部分人听的。
元焘又示意了一下,那一座宝山转眼被高人搬走。
之后,元焘又请魏帝先行,去往伽蓝寺主殿礼佛。
在百万人的瞩目之下,一行人来到佛殿之中。
如今的寺庙主殿与几天前完全不同,一尊尊栩栩如生的诸佛菩萨像立在那里,不再辉煌高大,也没有什么珠光宝气。
一尊尊古佛菩萨皆慈眉善目,神态亲和视人。
这么一看,魏帝感觉这样的佛殿确实更能让人接受一些。
他连忙上前,以往常的礼仪拜佛上香,以示虔诚敬意。
据说当年大魏开国皇帝便是梦见了佛祖,才扶持立兴佛教……
至于那位皇帝到底是梦到了真佛,还是出于某种政治原因,实在不好论说。
不过如今……魏帝眼中闪烁光芒,他能感受得到,眼前的佛祖像中确实真存有一丝佛意。
但见殿中的佛祖石像闪烁光彩,一道朦胧的身影浮现出来。
众人微微垂头,以眼眸的余光而视。
发现正是佛祖意念,与前几天在天上显圣的佛祖无二。
魏帝再次得见佛祖,再行礼一拜。
随魏帝从洛阳过来的百官显贵们、还有那些从各地赶来的人们见状,再无一丝怀疑,是真有佛祖念头留在了伽蓝寺。
一时间,上百万人齐齐朝圣礼佛。
无形之中,有无数念力从四面八方汇聚于伽蓝寺,涌向佛祖真意。
与此同时,在众人不可知之处,陆正的小天地之中。
太平法典泛起波动,其上一枚莲花印记出现,有众生愿力化作的天地伟力喷涌,转而归于法典之中。
我助诸佛,诸佛助我。
陆正不动声色,接受着佛祖给予他的帮助。
佛殿之中,佛祖真意逐渐消散,沉寂于石像里面。
魏帝有心请教佛祖,但看对方无意和他说什么,如今这么多人眼观,有些话也不好直说。
魏帝又给其他诸佛菩萨上了香火,转而带人出了佛殿。
他先让一些跟来的人先回洛阳,自己再在伽蓝寺里逛逛,看看这座新的伽蓝寺。
一些洛阳的贵人们心中郁闷不已,虽说确实见到了佛祖,但这钱花得实在憋屈……
魏帝来到一座偏殿,发现偏殿也和以前大不一样,好些供奉的存在都给换了。
魏帝不禁道:“朕记得这里不是供奉着几位……他们去哪里了?”
旁边的元焘闻言低声道:“都在一座偏殿,得经过仔细查证之后,确定他们有功于社稷佛门,才准许他们继续享受香火。”
“嗯?谁……佛祖的意思?”
魏帝眼眸泛起一丝波动。
元焘点头道:“以后的佛门,不再供奉无用之诸佛菩萨罗汉。”
魏帝想了想,不禁道:“那这也算是好事了。”
魏帝挥手支开他人,转而又道:“你最近的一些手段,倒是让朕刮目相看,他是不是来这里了?”
元焘闻言一愣,“父皇说的是?”
魏帝笑了笑,说道:“那个陆正,把他带来吧,朕想与他单独谈谈。”
自己的儿子以往是个什么样子,魏帝岂能不清楚?
若非背后有高人指点,他可不觉得元焘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佛祖自然是不可能点拨这些世俗手段。
至于跟随在元焘身边的那些幕僚下属,显然不可能出这种过于得罪人的主意。
直觉告诉魏帝,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有陆正的参与。
毕竟他早前就听闻陆正对付那些显贵人物很有一套。
元焘听魏帝这么说,顿了顿道:“孩儿去请陆先生过来。”
说罢,元焘快步离开。
陆正得知魏帝要见自己,倒也没有感到惊讶和意外。
见识过不少大人物的他,早已习以为常。
等魏帝见陆正,忍不住上下打量一番。
“你比朕看过的画面还要年轻些,但也瘦了些,看来你最近这段时间劳累过度了?”
陆正微笑以对,“还好。”
魏帝笑了笑,悠悠开口道:“年轻人有能力、有干劲,确实值得表扬。不过你作为一介儒生,能注佛门真经,引得佛祖重视,倒是让朕相当意外,闻所未闻。”
陆正轻声道:“真要论起来,我并非一个纯粹的儒生。”
“哦?”
魏帝眼睛眨了眨,笑呵呵道,“何出此言?”
陆正不紧不慢道:“圣人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之所学,不止儒学一道。诸圣之道,我有学,世人百姓的生存之法,我也曾有诸多了解……”
魏帝闻言道:“看来你在佛法一道,学得了精髓。”
陆正道:“其实呢,我能注真经得佛祖认可,也不是我有多懂佛法。”
魏帝挑眉道:“那是为何?”
陆正轻声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而且人无完人,或许在这伽蓝,都有很多人比我懂的道理多。但学到多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把所学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佛祖认可了我。”
魏帝眼眸泛过一丝光彩,幽幽道:“此言有理,此言有理啊!”
有时候实践一些道理,可远比理解一些道理难上千百倍。
魏帝自认为饱读圣贤经典,但即便作为一国之君,要想遵循圣人之言行事,也是难得很。
比如魏国的诸多弊病他都清楚,但实在难以去改正,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些治世之道实践起来很难。
传闻陆正在北域的行事,魏帝觉得佛祖显灵还真是理所应当了。
魏帝心中感慨一阵,转而又问道:“如今佛祖意念降世,大乘佛教立为佛门正统,你觉得魏国会兴盛起来吗?”
要知道,这些事都与陆正有联系,魏帝想在陆正这里得到一个答复,一个能让他安心的答复。
毕竟佛门和魏国的关系太过密切,这一次佛门的巨大变革,让他都难以判断好坏。
陆正闻言想了想,摇头道:“连真仙人也无法清楚预知未来之事,我又怎么能知晓呢?”
魏帝眼眸微眯,“连佛祖也不可知么?”
陆正道:“佛祖……大家都期望以后的世间太平繁荣,这样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努力,特别是像陛下身居高位,更应该全力以赴……”
魏帝沉吟片刻,忽地笑着道:“说实话,早前朕以为你此举有乱我大魏之意,不过见了你,听了你的这些话,看来是我有些多虑了。你说的有理,这大魏如何,朕还是有些能力去改变些什么,是祸是福,尚未可知。”
而后,魏帝又与陆正聊了一番对于魏国和佛门的看法。
陆正倒也没有含糊其词,把很多事情都说得很透彻。
魏帝听到了一些新奇的见解,一时心中感到惊异。
他没想到一个年轻人能把很多事看得这么明白,比朝堂上的一些文官武将还懂得治国了。
魏帝感叹道:“你的一些见解和想法,让朕都觉得不一般,真不知道你从何处学来这些。”
陆正只是笑了笑,“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