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语惊人(1 / 1)
随着周循声音落下,厅堂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树叶的沙沙声。
孙桓看着眼前这位新结拜的义弟周循,那双清澈而郑重的眼眸仿佛能洞穿人心。
他知道,此刻任何虚言都是对这份刚刚缔结的金兰之谊的亵渎。
孙桓深吸一口气,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神变得锐利而坦诚:
“贤弟既然问起,为兄自当直言相告。”
他不再犹豫,将自己对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的强烈反对,以及对此举将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引来刘备倾国复仇、最终让曹魏坐收渔利的深刻忧虑,原原本本、条理清晰地说了出来。
言毕,孙桓语气沉重的补充道:
“背刺盟友,失信天下,此乃饮鸩止渴!纵得荆州,亦失人心道义,更埋下滔天大祸!此非为江东长远计,实乃自毁长城之举!”
说完,孙桓目光灼灼地看向周循,想看看这位心思敏锐的义弟对自己这番惊世骇俗之论作何反应。
周循静静地听着,脸上温煦的笑容早已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深思的神色。
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桌面,消化着孙桓话语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风险。
片刻之后,周循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同之色:
“兄长所言……深有见地。荆州虽重,然破坏联盟,确非上策。引刘备之怒,壮曹魏之势,实为不智。”
得到周循的认同,孙桓心中一松。
然而,周循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心中剧震!
只见周循抬起头,目光如炬地看向孙桓,主动接过话头,语速平稳却字字清晰:
“所以,兄长是决意主动脱离荆州战场,不愿参与此役。并欲以此为契机,另辟蹊径,转战北线,主动向曹魏开战,以堂堂正正之师,为江东拓土扬威?”
他略作停顿,似乎在整理思路,随即继续道:
“江北前线……广陵!承烈校尉孙公礼,与兄长同为宗室,素有亲谊。”
“若小弟所料不差,兄长此行目标,正是广陵!欲借孙韶将军之兵力与广陵之根基,挥师北上,趁关羽牵制魏军主力之机,在淮南之地打开局面!”
“不知小弟……猜得可对?”
孙闻言桓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已掀起惊涛骇浪!
他万万没想到,周循不仅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战略意图,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精准地推断出了自己的具体目标——孙韶和广陵!
这份洞察力和对江北前线人事、地利的熟悉程度,远超他的预料!
“好个周循!果然有其父周公瑾之风!此等眼光格局,绝非池中之物!”
孙桓心中又惊又喜,看向周循的目光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激赏,甚至带着一丝庆幸——能与这样的人物结为兄弟,实乃天助!
然而,一想到历史上周循的英年早逝,孙桓心头又不由得掠过一丝阴霾和担忧:
“如此俊才,天不假年……如今他既是我义弟,无论如何,我也要护他周全,绝不能让那早逝的命运重演!”
周循自然不知孙桓心中所想,他见孙桓虽未直接回答,但眼神中的赞许和那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已说明一切。
看来自己的推测完全正确。
周循心念急转,一个决定瞬间形成。
他神色一肃,站起身来,对着孙桓郑重一揖:
“兄长胸怀大义,谋略深远,小弟敬佩!兄长为江东计,欲行此堂堂正正之事,小弟岂能袖手旁观?”
孙桓一愣,不知他意欲何为。
周循抬起头,眼神坚定:
“小弟虽不才,愿助兄长一臂之力!先父仙逝后,曾留予小弟部曲千余,皆乃忠勇之士。”
“小弟愿留下三百护卫家宅,其余八百精锐部曲,即日起便交由兄长统带,随兄长北上广陵!权当是小弟为兄长此行,略尽绵薄之力!”
“什么?!”
孙桓闻言,霍然起身,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
“不可!万万不可!贤弟,此乃公瑾都督留予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岂能轻易交付于我?”
周循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兄长不必推辞。其实,这八百部曲也不算完全交给兄长……”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向孙桓。
“因为,小弟也会与兄长一同前往广陵!愿追随兄长左右,共赴沙场,助兄长成就此功业!如此,部曲仍在小弟麾下,不过随兄长共进退罢了!”
一同前往广陵?!
孙桓心中剧震,如同被重锤敲击!
他设想过周循可能通过周家在军中的影响力来为自己提供一些帮助或引荐,却万万没料到,这位温润如玉、看似更宜文事的义弟,竟有如此胆魄,主动要求亲赴前线!
这份义气和担当,让孙桓胸中瞬间涌起一股滚烫的热流。
孙桓注视着眼前这张年轻俊朗、此刻却写满坚毅的脸庞,仿佛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周瑜。
沉默片刻,孙桓深吸一口气,眼中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信任与郑重,缓缓点头,沉声道:
“好!贤弟有此壮志,为兄岂能辜负!你我兄弟,便同往广陵,共谋大事!”
“兄长!”
周循眼中也迸发出光彩。
“兄长?什么事如此热闹?”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轻佻的声音从厅外传来。
只见一名约莫十七八岁的俊秀少年,施施然走了进来。
他眉宇间与周循有几分相似,但气质截然不同。
周循是温润内敛,此人却眉梢微挑,带着几分玩世不恭的放荡之气,衣襟也略显松散,不似周循那般一丝不苟。
周循见到此人,眉头不易察觉地微微一皱,随即恢复平静,对孙桓介绍道:
“兄长,这是舍弟周胤。”
他又转向周胤,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告诫:
“胤弟,快来见过叔武兄长。我与叔武兄已结为金兰,他如今便是你的义兄。”
周胤目光在孙桓身上转了一圈,带着几分审视和好奇,倒也依言拱手,懒洋洋地道:
“哦?还有此事?小弟周胤,见过叔武兄长了。”
礼数虽到,却显得有些敷衍。
孙桓点了点头,目光在周循、周胤兄弟二人身上扫过,心中不由再次感叹周瑜基因之强大,两个儿子皆是人中龙凤,容貌俊秀非凡。
只是二人气质相差甚远,一个沉稳如玉,一个跳脱如风。
不知那位名震江左的周郎,当年又是何等绝世风采?
“胤弟。”
孙桓颔首回礼。
周循显然不想让周胤多问,立刻接过话头,对孙桓道:
“兄长,今日天色已晚,不如就在府中歇息。小弟还需去向母亲禀明北上之事,并安排部曲整装待发。待明日一早,你我兄弟便启程前往广陵,如何?”
孙桓知道周循需要时间处理家事和部曲,点头应允:
“如此甚好,有劳贤弟安排。”
“兄长请随我来。”
一名等候在旁的周府下人恭敬上前,引着孙桓离开厅堂,前往早已准备好的客房休息。
目送孙桓身影消失在回廊尽头,周循脸上的温和笑意瞬间敛去,眉头微蹙地看向周胤。
周胤却像是没看见兄长的脸色,几步凑上前,脸上带着好奇和一丝不以为然:
“兄长,你刚才说要和这位新认的义兄一同去广陵?那北边兵凶战危的,去那里做什么?还有,你真要把父亲留下的那么多部曲都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