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卧虎藏龙(1 / 1)

加入書籤

随着周胤的质疑,厅堂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

周循脸上的温和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兄长特有的凝重。

他看了周胤一眼,没有立刻回答弟弟的问题,而是沉声道:

“胤弟,随我来书房。”

周胤撇了撇嘴,似乎不太情愿,但还是跟了上去。

周府的书房不大,却布置得极为雅致,书架上典籍罗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烛火在灯罩内跳跃,将兄弟二人的身影拉长在墙壁上。

周循示意周胤坐下,自己也在主位落座。

他先将今日如何在居巢江边偶遇孙桓,如何将其请回府中拜见母亲,以及母亲如何触景生情、提议结拜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

周胤听得有些心不在焉,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待说到孙桓的身份以及他此行目的时,周循的语气陡然变得严肃起来:

“胤弟,你可知,我这位新结拜的义兄,是从何处而来?他并非奉令北上,而是……违抗了吕蒙都督的军令,主动脱离其麾下,放弃了参与奇袭荆州!”

“什么?!”

周胤敲击桌面的手指猛地顿住,脸上那副玩世不恭的表情第一次被震惊取代。

“他……他敢违抗吕蒙都督?那可是至尊的心腹大将!此次行动也是至尊亲自定下的!他敢违抗?他疯了不成?”

“他没疯。”

周循目光如炬,直视着周胤。

“义兄反对吕蒙白衣渡江,奇袭盟友荆州!他认为此举会彻底破坏孙刘联盟,引来刘备倾国之怒,最终让曹魏坐收渔利,是自毁长城之举!”

“他宁愿背负抗命之险,也要行此‘正道’,挥师北上,趁关羽牵制魏军主力之机,在淮南之地为我江东开疆拓土,堂堂正正地建功立业!”

周胤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没说出来,只是眼中的震惊渐渐化为一种复杂的思索。

周循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既已与叔武兄义结金兰,立下同生共死之誓,便不再是旁观者。如今他行此壮举,前路艰险,我周循岂能置身事外?”

“故而我已决定,明日便与兄长一同北上广陵!并将先父所遗千余精锐部曲,带走八百,助他一臂之力!”

“兄长!”

周胤这下是真的急了。

“那可是父亲留下的根基!八百部曲!广陵与曹魏接壤,那边兵凶战危,万一……”

“没有万一!”

周循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

“此去,便是要建功立业,不负先父威名!更是为了江东的长远基业!行正道,抗国贼,纵有风险,亦是我辈男儿当为之事!”

他深深地看着眼前这个与自己容貌相似,气质却截然不同的弟弟,目光锐利,仿佛要穿透那层轻佻的外壳:

“胤弟,其实我是知道你的。”

周胤被兄长这突如其来的话语和眼神看得一愣。

周循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你向来天资聪颖,心思通透,远胜于我。你故意做出这副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姿态,不过是为了避祸,为了不引起某些人的猜忌,让周家能在父亲逝后安稳度日。这些年,辛苦你了。”

周胤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震,脸上惯常的轻佻笑容瞬间凝固,眼神深处闪过一丝被看穿心事的复杂情绪,随即又迅速被一种惯性的无所谓掩盖。

他扯了扯嘴角:

“兄长说什么呢,我……”

“胤弟!”

周循再次打断他,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

“我走之后,这庐江周家,这偌大的家业,以及……母亲,就全托付给你了!”

他站起身,走到周胤面前,双手重重按在他的肩膀上,目光灼灼:

“记住!你是周公瑾的儿子!是江左周郎的血脉!收起你那些伪装,拿出你真正的本事来!”

“遇事三思而后行,持重守家,莫要惹是生非,更不可辱没了父亲的一世英名!这个家,需要你真正撑起来!”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燃烧的轻微噼啪声。

周胤仰头看着兄长严肃而充满信任与期许的脸庞,那玩世不恭的神情终于彻底褪去。

他沉默了片刻,眼神逐渐变得清明而沉稳,仿佛卸下了一层无形的面具。

他也缓缓站起身,对着周循,同样郑重地抱拳,一字一句,清晰有力地回答:

“兄长放心!周家,有我在!”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

“兄长此去广陵,尽管放手施为,建功立业,不坠先父威名!家中一切,胤……定不负兄长所托!”

看着弟弟眼中那久违的认真与担当,周循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用力拍了拍周胤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舒县周府门前已是一片肃然。

孙桓与周循并肩而立,向亲自送到府门的小乔夫人辞行。

小乔神色平静,眼中虽有对即将远行儿子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期许与支持。

她亲手为周循整了整衣襟,温声道:

“循儿,此去广陵,诸事小心。辅佐你兄长,行正道,建功业,莫要坠了你父亲的威名。”

她又看向孙桓,目光慈和:

“叔武,循儿便托付于你了。”

孙桓深深一揖:

“母亲放心!桓定与贤弟同心协力,不负母亲期望,更不负公瑾都督在天之灵!”

他语气郑重,带着不容置疑的承诺。

小乔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兄弟二人再次行礼,转身翻身上马。

周循身后,是早已整装待发的八百周氏部曲。

他们沉默地列队,虽穿着便装,但那股子百战精锐特有的肃杀之气却隐隐透出,动作整齐划一,显示出极高的素养。

这是周瑜留下的宝贵遗产。

队伍很快离开舒县,一路疾行,返回昨日登岸的居巢县江边。

孙孚早已带人等候在此,见到孙桓安然返回,且身后还跟着如此一支气势不凡的队伍,尤其是领头的竟是周循公子,心中惊讶不已,但面上不显,立刻上前禀报:

“都尉,淡水食物已补充完毕,弟兄们随时可以出发。”

孙桓点了点头,看向周循:

“贤弟,接下来如何安排?”

周循环视江边,目光落在孙桓那几艘略显狭窄的商船和自家八百部曲上,略一沉吟,对身边一名亲随吩咐道:

“持我信物,速去居巢县码头,征调……不,租用几艘坚固的江船来,要快,价钱好说。”

亲随领命,飞驰而去。

周家在庐江的影响力果然非同一般,不到半个时辰,三艘比孙桓原有船只更大、更坚固的商船便驶到了岸边。

“登船!”

周循一声令下。八百周氏部曲训练有素,在各自头领的指挥下,迅速而有序地登上了新征调来的三艘大船。

孙桓的五百部曲则依旧留在原来的几艘船上。

孙桓、周循以及他们的亲卫则登上了其中一艘最宽敞的大船作为指挥。

“扬帆!起航!”

随着孙桓一声令下,这支由近十艘“商船”组成的混合船队,扯起风帆,调整好方向,在船工们整齐的号子声中,缓缓驶离居巢江岸,再次汇入浩荡东流的长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