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事故车翻新(1 / 1)

加入書籤

苏澄的优化方案是直接大幅度砍掉线上‘价格走势’这个功能。

他瞄准的是线下的餐厅用餐业务,打算把《我告诉你》发展成一个信息平台。

产品的定位怎么说呢……类似于大众点评网但又不是点评网的点评网。

其核心功能是为用户解决人生最大难题之一:今天晚上吃什么?这个功能与价格走势的核心诉求是一样的。

大家看评论的本质是想走捷径,不想动脑子做筛选,不想冒风险,更不想踩雷。

产品在更新以后,苏澄将用餐页面做成最主要的用户入口。

第一步:用户们输入自己的预算金额:今天晚上在外就餐的打算花多少钱。

100?200?500?

这个不做标准,15块钱单人餐还是500块钱的聚餐都可以。

但苏澄看过资料库最新一版的数据,基本上在外面聚餐四个人的消费就是两百左右。

然后再让用户输入用餐人数,1人?2人?4人?6人?预算金额和用餐人数设定好以后,程序就开始自动为用户开始推荐附近的餐厅。

如果没有合适的,还可以拔高预算。

这个东西简单,用现成的程序随便找个地图把数据爬出来就行了。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产品新转型的业务非常依赖用户们的用餐评价,而用餐业务才刚刚上线没有评价,甚至连店家的菜品信息都没有怎么办?后者的问题倒不算大问题,稍微用点人力或者花点钱就能解决。

前期就试运营一两座城市,主动邀请商家们上传菜品信息。

想要高效率就花点钱做地推。

因为这种信息平台后期餐厅是会主动上传自己的相关信息的。

客户们的用餐评价就稍微有点难度了,这个东西多少都得砸点钱。

也就是苏澄先前预算好的,无论从老东西这里偷什么资产,后续肯定都要一笔必需的运营成本。

无论是事故车还是二手车,翻新就是得花钱啊。

有可能花的还不少。

起初,苏澄想的办法是,在用户们每次用餐以后,将用餐体验和评价发布在他们的产品上,他们将会补贴用户10%~20%。

花100块钱补贴20块,花200块钱补贴40。

苏澄现在要是有直接调动帝豪集团财政大权的权力,他肯定这么干。

这是最豪横的起势方式,也是该领域业务的方程式最优解。

可是苏澄手里没那么多钱啊。

钱被老东西扣除了一大半,苏澄就得省着点花了。

因为《我告诉你》还没商业化,现在苏澄又要对该产品进行一次大的业务转型,在此之前的所有投入都是成本,暂时没办法盈利。

经过盘算,苏澄最终把补贴比例定在了餐费的5%。

提供消费相关截图或者凭证,写一个体验评价即可拿到补贴,直接现金打款到用户指定的账户。

按照苏澄的想法来算,账上现在的钱可能只能指定一座城市,而且还得限时放送,指定的日期比如说周六或者周一写评价,才能得到这个补偿。

没办法啊!

苏澄手里没那么多弹药,只能省着点打了。

效果肯定不是方程最优解,但以苏澄现有的条件也算是能拿出手的最好方案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这样子的。

苏澄觉得还可以加一条,优秀且真实的评价将会有概率获得免单奖励,作为拉眼球和吸引力的最高奖励。

“虽然速度和效果可能会差一点,但也足够了。”

苏澄这样做的目的是与用户们达成最基本的互惠。

只要雪球滚起来了,那就好做了,只是开头有点难而已。

用户在《我告诉你》上看到一个餐厅,去用餐以后得到了很好的体验。

那么这名用户在尝试新餐厅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发到《我告诉你》,从而实现产品与用户的互惠。

只要互惠达成,那么餐费的补贴是5%还是10%亦或者免单就都不重要了。

餐费补偿和免单只是产品前期转型苏澄应该付出的成本。

至于商业化的问题。

换作一般的创业者后续可能会做团购、推广、付费直通车等业务。

但苏澄的想法不是这样的,他坚决不会做成美团和大众点评一类的产品。

跟他们一样就代表着同质化,就意味着同赛道竞争。

假设兜售流量,售卖在线付费套餐,就能对商家进行抽成。

苏澄向商家收取佣金和推广费,那么商家就会面临一定的佣金和推广压力,这部分的成本最终都会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最后还是赚消费者的钱。

而《我告诉你》本质上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诞生的一款产品,假设走那条路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产品公信力,失去了信息的客观性。

广告、推广信息会让用户实现信息过载,眼花缭乱的餐厅信息会让用户难以抉择。

用户本身就不知道吃什么了,用了《我告诉你》更不知道吃啥了。

就算做出了选择,实际体验未必就能匹配“高分”和花钱买的热度。

《我告诉你》的体量是不小,但跟现在已经形成规模资本的美团、大众点评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

苏澄会把产品的重点放在“用户评价”这一块。

产品调性到这里就已经确定了。

《我告诉你》必须是差异化的东西,必须是站在客户角度来做的产品。

既然围绕评价下手,那肯定要推广最真实的评价,具有时效性的高价值评价。

消费者给评价的逻辑是什么?正常来说。

好吃、用餐体验好就会给好评。

不好吃、体验不好,就会给差评。

口味一般,体验也一般的餐厅不写评价,因为没啥可评价的。

如果是美团那种路子,那肯定会刷好评,就像电商平台刷单一样。

有人刷好评就有人刷差评:同行、‘怪物消费者’。

就拿那天晚上苏澄和秦奋、张烊文去的那家餐厅来说。

同事们都说好吃,他们去了以后也确实很好吃,而且用餐体验也很好。

但在线上的评价只有三点几分。

除了同行刷单,餐厅老板没给平台交保护费,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刁蛮难伺候的顾客造成的。

只要有一点点不尽人意就差评,或者把自己生活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在服务员和店家身上,以消费者的身份高高在上的给差评。

这些在《我告诉你》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告诉你》能够成功的基础就是确保所有评价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他会在这方面做出种种限制。

至于时效性,那就有说头了。

餐厅的好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有很多无法反映的细微变化。

可能随着时间和管理,或者更换厨师发生变动。评价反应的一般是历史平均,是一个参考值,时效性也要值得注意,确保餐厅的评价是当前的状态。

至于有争议的评价该怎么整。

苏澄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处理这些出现争议的评价,主打一个公平公正。

这一点其实外卖做的就挺好,让其他消费者作为理中客介入纠纷进行处理。

苏澄觉得可以借鉴引入。

“诶?”

“不对啊!”

“现在是2016年,美团还没那个用户参与的机制呢。”

“那这不就是我的原创吗?”

苏澄大言不惭地嬉笑一声:“对,没错,就是我的原创!”

最后的结构总结下来就是:其他消费者主要参与处理+商家证据申诉,最后由专员监督审核作为保底的模式。

假设不走美团的路子,应该怎么样施行商业化?

苏澄已经有了一条基础的思路,不过还在不断完善。

第二天上午。

吴晓彤顶着两个黑眼圈敲开苏澄办公室的门。

她来向苏澄汇报《我告诉你》的优化方案。

当苏澄看到吴晓彤拿出的方案的时候,不由得为之咋舌。

因为吴晓彤的方案也是往线下转。

她的思路和苏澄一样,都是依托现存的体量,尽快转型出一个相同的业务,在留住现有客户的同时,还能持续的运营下去。

不过。

吴晓彤的方案还是很模糊,领域和品类没有确定,只是暂定了一个用餐业务,不够具体。

但这已经很好了,吴晓彤的表现已经超出了苏澄的预计。

不愧是林总向他推荐的人,身上确实有点东西。

苏澄当面赞赏起了吴晓彤的思路:“不错,挺好的,有可行性。”

夸赞以后,苏澄还是默默合上了这份方案。

吴晓彤没有注意到苏澄手上的这个动作,还在兴奋和喜悦的情绪当中。

“苏组长,那我们就先上报龙总?”

“呃,这个就不用了。”

“嗯?那我们是直接上报总部吗?”

“不是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不用麻烦了,《i tell you》已经卖出去了。”

吴晓彤脸上的喜悦之情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疑惑和惊讶。

“卖……卖掉了?”

“是的,你来晚了。”

“这么快的吗?”

“嗯。”

“苏组长,我知道这可能不在我的权限范围内,但我还是想问一下,咱们集团卖了多少钱啊?”

苏澄想了一下:“告诉你也没什么,850万。”

“850万?”

“嗯,龙总告诉我的,你觉得多了还是少了。”

吴晓彤觉得肯定卖少了啊!如果按照她的方案执行下去,最起码有好几个八百五十万吧。

但按照他们集体讨论还有前辈的意见,集团已经很赚了。

“苏组长,你知道买家是谁吗?”吴晓彤顿了顿,“我的意思是,我想持续关注他们后续会怎么做。”

“这个属于客户隐私,龙总没告诉我,我也不清楚。”

实际上的买家此刻就坐在吴晓彤的对面,是苏澄本人买下来的。

“噢……那好吧。”

吴晓彤还没来得及失落,苏澄就继续说道:“你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想法还是很模糊,因为你还是没有拿出来确切可执行的东西。”

“转成线下的餐厅业务,怎么转能够留住老用户并且再吸引新用户?走哪种商业模式?”

“你这个东西连草案都算不上,不能称作完整的方案。”

“即便《我告诉你》没有卖出去,我也不可能拿这种东西交给龙总看呀。”

吴晓彤:???

杀人还要……诛心?吴晓彤不得不解释:“苏组长是这样的,我之所以没有写的特别详细,是因为我觉得《我告诉你》可以做成美团或者大众点评那种模式。”

苏澄:?吴晓彤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那苏澄就要继续否定她了。

苏澄就知道会有人想走美团那种商业模式。

“那就更不行了……”

“美团和大众点评会让你做出来吗?”

“你对比其他两家有什么亮点?”

“你不可能干死他们两家。”

“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三家并存,用户同时下载三个app来回比价,这有啥意义?”

吴晓彤听到苏澄这个话以后不由得震惊住了。

苏澄难道最近也在思考《我告诉你》的优化方案吗?他的言辞和逻辑过于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方案的弊端和所面临的问题。

“不过也没啥关系,咱们俩就是私底下的讨论。”

“咱们这个问题你可以保留,回去有空的话可以多想想。”

“咱们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苏澄最后对吴晓彤还是鼓励态度的,他让吴晓彤把这个问题当做课外作业来做,闲了没事儿就可以思考思考,也可以趁苏澄空闲的时候过来跟他聊。

吴晓彤离开办公室回到她自己的工位以后,才有时间懊恼。

她两手托起脸颊,目光空洞地在发呆。

这两天她为了研究《我告诉你》快把自己给熬废了。

苏澄的建议并没有错,吴晓彤也知道自己的方案一般,她就是想先拿过去给苏澄看看,没想到几乎是全盘否定。

吴晓彤在前两天集体会议上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我告诉你》还可以继续做。

但会后仔细思考以后,却发现好像从哪个地方下手都不对。

她脑子里有一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就像苏澄说的那样非常模糊,至今她都不能准确的描述出来。

直到现在,吴晓彤还是没想出来她当时在会议上的那个灵感。

就像是鱼刺卡在了喉咙里,怎么拿都拿不出来的难受。

到底怎么样做才能把《我告诉你》救活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