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过之后,大家开始用餐。
舒适、豪华、越野、可靠,也只有lx了。5698*2056*1888的长宽高和3328的轴距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不是辅助驾驶和自动泊车已经是叶华旗下汽车的标配,一般的女司机要有很高的技术才能停到车位里。新款的lx570太大了,在霓虹的城市也不太好找到停车位。
超大功率的lx和l是主打出口,而is、es、rx、nx、ux、ls、gs、ct、rc、lc等车型已经是国内高级雇员的标配。
随着帝京、诚都、茜安多个雷车基地的开工,雷车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经过这么多天的奋斗,星际战舰已完善了升级,剩余的就差补充能量了。
米国那些地下石油天然气迅速被转换成对应的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用已变异能隐身的风神翼龙送过来,因此就目前的情况看,得到充足的能量补给后,停留在印度洋深处的星际战舰能完成一次真正的空间跳跃旅行,启航去距离地球128亿光年的类星体建立能量基地。
这颗超亮类星体有430万亿倍太阳光度,中心黑洞质量约为120亿个太阳质量。这是古琳她们目前已观测到的遥远宇宙中发光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
到底类星体是个什么样的天体呢它的外型像恒星,光谱像塞佛特星系,电波性质像电波星系……它是宇宙在大霹雳后,最先形成的“星系”前身。但无疑的,它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天体;这类星体对于宇宙将扮演极重大的角色;它代表的是最远,最古老的宇宙。因此能从侧面反映整个宇宙的演化。也由于它高度的亮及神秘的吸收线,更是大马岛利用宇宙中介物质(介于地球和宇宙边缘之间)的最佳利器。
科研团队负责人古琳女王介绍,根据已观测到的光谱数据,这颗新发现的类星体比目前已知距离地球最远130亿光年的类星体还亮7倍,是目前已知的遥远宇宙中星体中光度最高、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是最适宜建立能力基地的星体。
类星体是1963年被发现的银河系外能量巨大的遥远天体,其中心是猛烈吞噬周围物质、质量在千万太阳质量以上的超大质量黑洞。目前,已发现了20多万颗类星体,分布于宇宙大爆炸后7亿年至今,其中距离超过127亿光年的类星体仅40个左右。
这颗超亮类星体是古琳她们在1983年底利用天宫一号24米口径的望远镜首先发现,随后又联合多台大口径望远镜进行后续观测并最终得到确认的,被命名为汉华一号。
这颗中心黑洞质量如此之大、光度如此之高的类星体可帮助大马岛建立源源不绝的能量体系。
人类长久以来都认为,头顶上的宇宙是亘古不变、完美无缺的。闪烁的恒星总是呆在老地方,行星则是永远按照固定的轨道运行,从不越轨。即使是宇宙里的熊孩子——彗星,运行轨道不可预测,但也只是少数的特立独行者。直到1572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观测到了一次超新星爆发,一颗超新星陨落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逐渐发生了改变,宇宙似乎也不是那么稳定。但宇宙永恒论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要改变先入为主的观念着实不易。而仅凭肉眼观察到超新星的机会少之又少,要知道上一次人类用肉眼观察到超新星爆发已经是400多年前的事情了。
炉石传说里的牧师职业卡牌‘神圣新星设计灵感就来自超新星爆发。作用是对所有敌方角色造成2点伤害,为所有友方角色恢复2点生命值。就像超新星的爆发,先摧毁一切,再造就新的星系!
好在现代天文望远镜解决了天文学家观察宇宙时“近视眼”的毛病。如今,古琳已经了解了太阳系中约50万颗恒星,也能观察识别到成千上万的转瞬即逝的宇宙现象(如超新星爆发等)。尽管多数的恒星有既定的轨道,但茫茫宇宙也少不了惊喜和意外。例如,当两颗恒星相互旋转靠近形成所谓的“双星系统”时,星体质量会从一颗逐渐流向另一颗。这时如果其中一颗是年事已高的白矮星,那么它将从“老伴”那儿不断汲取气体,当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热核爆炸——超新星爆发,就像第谷观察到的。除了以上这种超新星爆发,另一种则更加普遍,它是由于恒星死亡而导致的,但此类恒星的质量一般比较大,至少是太阳的10倍。
超新星爆炸形成太阳系的过程要三个条件。一团宇宙尘埃和星云;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压缩星云等物质;年轻的恒星在冲击波中孕育而生。
超新星爆发是恒星无法逃避的宿命,爆炸时的诸多现象都与恒星系统的性质息息相关。它确实是恒星的终点,但毁灭性的灾难里也孕育了生机,爆炸为临近的行星提供了大量演化所需的原始物质,银河系的形成就被认为与某次超新星爆发有关。所以,天文学家们当然不会错过每一次观测超新星爆发的机会,但上帝的神迹岂是那么容易见到的,就在银河系,平均一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超新星爆发。
对于一世纪只发生一次的事件,如果人们的眼光只呆在银河里系守株待兔,显然有些假阶救火。值得庆幸的是,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宇宙(可见范围内)里一抓一大把,准确来说银河系只是一万亿个星系中的一员,普普通通,不高不瘦,要不是因为银河系有颗孕育生命的地球来炫技,她大概也是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吧。假如同时监测上百万个星系,那么甚至可以做到每天都观测一次超新星爆发。这也是现代天文学最酷、也是最值得挑战的地方!
超新星爆发会发出强烈的光线,有些时候天文学家用肉眼就能看见。但除了它,还有一些遥远星系的光源能被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捕捉到。在这些光源中,类星体最为常见。
类星体中心是一个超重黑洞,一般是太阳质量的数亿倍,它本身不发光,但黑洞产生的巨大引力吸引其他物质坠入黑暗,周围物质在快速落向黑洞的过程中以类似“摩擦生热”的方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得类星体成为宇宙中耀眼的天体。
特斯拉宇宙数据库的观点认为每个星系的中心都存在一个超重黑洞,其中大约有1%的黑洞吞并物质的速度足够快,能形成发光的类星体。人们所在的银河系也有这么一个超重黑洞,但它并不活跃,加积(吞并)物质的速率也不够快,还不足以产生类星体。当然了,平时十分“文静”的处于非激活状态的黑洞也有玩嗨的时候。例如,当恒星运动到离黑洞足够近的位置,黑洞的引力会疯狂拉扯恒星的物质,称为“潮汐扰动事件”。部分恒星的残片快速陷入黑洞之中,从而产生一阵转瞬即逝的光亮。但潮汐扰动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超新星爆发的概率还要低,准确来说一个星系中大约10000年才会发生一次。对于苍穹之上的宇宙,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实质上就是研究黑洞和超新星爆发。
现在所有关门弟子们对宇宙里的一些变化和一些极端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但这些知识对于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说还是太少,最大的挑战是找到一个普适的特征或者是通用的理论去利用,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现象来解释。同时也要总结出适用于整个宇宙的数据,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个星系的。既然有如此庞大的数据需求,那么首先硬件得跟得上。这也是我们的天文望远镜越建越大的缘由,更大的望远镜使她们能看见更加遥远、更加模糊的星体。但可惜的是,更大的望远镜虽然可以看的更远,但其视野也更小,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想要看得远就得舍弃观察范围。但又有句老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砸钱砸的多,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如果一台天文望远镜只能看见一部分,那么就多来几台!没钱还做什么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