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南迁二策(1 / 1)

加入書籤

那时的北疆也不是什么好地方,苦寒之地,可是除了冷倒也没什么,大家只是初时有些水土不服,生病的也都是常见病,不像那南疆,病了都不知该用什么药治愈。

再有就是他们北疆的这些人经过几代经营有多成气候,南疆那些人只会比他们更成气候,因为那地方封闭,朝廷管不着,那些个人都要成土皇帝了。

他们华家人要是只有几户零星地迁移过去还好,可要是把大部分人马迁移过去,明显会影响到人家的利益,那些人也不是好相与的。

而且南方、北方,平原和丘陵、山谷,就连耕种的方式都不一样,其他的谋生之道就更不同了,就好比经营庶务、做生意,他们连人家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做这些?就怕想要补充仆从、护卫,在当地都很难找到可靠又可心的。

那地方跟中原隔着群山,路上还横着一堆寨子,就算从外面采买了粮食、药材、布匹都不好运进去。万一那些人把供给给掐住了,饿死他们几口子都说不准。

朝廷说是给安家银子、给军饷,事实上以大恒现在两境开攻的架势,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到时候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要靠自己的。

华叶胜的担忧是合理的,华靖离安抚着劝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七叔,实不相瞒,这件事既然是我先提议的,就不会什么都安排都没有就让族人过去。”

“这是……你先提出的?”

华叶胜愣住了,他原以为是圣上或是楚霆孝那权相的主意,没想到竟然是华靖离自己提议的。

说什么将相和、君臣一心,这是往好听了说的,其实还是不得不这样做吧?不这样做的话,恐怕谢维继位登基之日,便是华家举族覆灭之始。

南迁,定是不得不为了!

“既然是不得不为,那就说说你的打算。我看这兵部和户部未必愿意拿出银子安置咱们,到了地方,要田、要地,当地的势力恐怕也不会愿意把他们的利益让出来。”

“咱们在北疆遭人忌惮,就算最终难免落入死局,去了南疆,他们是没有罪名直接要咱们的命了,可那地方搓摩人的法子可不少,万一断了咱们的供给和花用,再使手段挑起咱们跟当地豪族、百姓的矛盾,这可不是好应付的。”

在那地方,困死、饿死了他们,只用说是一场天灾或是一场瘟疫导致的,或是栽赃到他们身上,说他们引起了民怨,跟当地的百姓、山匪发生了冲突,连别的理由都不需要找了。

华靖离颔首:“七叔的担心我都清楚,所以我向圣上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这场迁徙要缓,可以先派一部分年轻力壮、通达事务、有手艺并且懂得灵活变通的人去打前站。其他人包括各位叔伯,已多年未曾返乡,既然要南迁,山高路远,想必日后回乡祭祖省亲会更加艰难,不妨趁此机会先回乡住上几年。”

“至于这些打前站的人如何安排,您放心,到了地方,不会让他们孤立无援,事实上我跟明嫣……就是内子已经在安排这些事了。”

“这二来,便是生计,土地要分,但咱们不仅分给华家人,也不按宗族分,全都分到各房各户手里。庶务、生意,咱们不自己做,要允许咱们的子弟从事官办海贸,并且保留官身或良户,不入商贾之列。”

华家人在北疆多年,虽然每五年都会派人回去祭祖,回去的到底是少数,像华叶胜这样的已经有十几年没回去过了。

虽说华家男丁但凡不是身子顾不大好的或是守业的老儿子,其余的皆效力军中,可也有长辈、妻房、女儿和其他亲眷一直留在老家,这里面还有好些是之前负过重伤甚至落下残疾的,都需要去探望。

另外就是老家族产和各家的产业往日都是交给妻房和管家打理的,现如今要南迁,一方面是走得远了,离得更远了,更加不好打理。

与其中间有什么天灾人祸的,他们来不及处置,不仅容易被有心人贪了里面的出息去,还容易被有心人钻了空子。就比方说这心腹和科考的下人多数都带去南边了,留下的那些人缺乏管束,再做了恶去,最后还被人拿住了借口栽赃到他们身上去。

况且既然能在南边给他们重新分封土地和田产,别管那地是好是赖,既然南疆有那么多地都是未经开垦的,封给他们的就不会少了。

有这么多田产和宅邸在手,就算当中的产出比不上他们原有的,可只要地方够大、占地够广,在别人眼里就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太多了,难免又要成为别人的眼中钉。

这种情况下,这老家的庶产和田产都需要梳理、处置一番,除了族田和一些必须保留的,其余的需要退还给朝廷的就退了,能变卖的也转手卖了或是分给华家将来留在当地的老佃户都好。

这样做能换些钱财回头到南疆重新置产,也能落个好人缘,将来他们走得远了,老家这边也有人能帮忙看顾一下他们的宗祠和坟地,对朝廷也有了交待。

他们回去休养几年也好,可以跟亲眷团聚,也正好把这些事打理通顺了。那些个年龄小些的还能借此机会夫妻团聚,说不定还能再添几个子女,也正好把当中老弱不堪长途跋涉的留在老家颐养天年。

而这分下来的土地不按族计,原本朝廷按爵分封,一大家子的土地和财产都封到嫡支名下,要到下一代才会再按子嗣分封,在完成这一步之前,各个嫡支都容易坐大,就像现在的南疆诸王和军侯一样。

可要是直接分封到各房各户,就等于直接跳过了中间的步骤,直接走到了分封这一步,直接就把土地和封赏分小了。

如此这般,朝廷和豪族也都对他们少了几分忌惮,而这些得了封赏的,虽说没有原先那么多,但胜在公平,供养自家衣食和子侄读书、婚嫁,至少两代以内也都够了。

这主意着实不错,华叶胜连连点头,对华靖离话中的这位新婚妻子也来了兴趣:

“你说南疆那边已经开始安排了,我这侄媳妇也参与了。来,说说,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