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我回来了(1 / 1)
而这场风暴的中心,陆远,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他甚至没有兴趣去打听,魏明被带走时是怎样一副失魂落魄的表情。
对陆远而言,魏明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一只试图撼动大树的蝼蚁。
他值得陆远出手的,只有那么一次。
一击毙命。
然后?
再也没有然后了。
至于踩上一脚?
陆远没有那个闲情逸致。
法律的利剑,会给与这个小丑一个比任何羞辱都更加公正,也更加冰冷的结局。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这片小小的池塘,望向了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风波平息后,陆远和姚明并没有立刻返回美国,而是留在了“燎原计划”的基地里。
这两天,陆远没有再进行任何公开的训话或指导。
他像一个幽灵,一个拥有最高权限的巡视员,默默地游走在基地的每一个角落。
他会花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坐在“希望之弧”训练中心那间全透明的数据监控室里,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屏幕上那上百名学员实时跳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生理数据和技术统计。
他会亲自走进“智慧之塔”的营养膳食调配中心,随机抽取一份学员的午餐,然后送到旁边的实验室,要求立刻进行成分分析,以确保每一份餐食的卡路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的配比,都与该学员的训练计划完美匹配,不容丝毫偏差。
他甚至会在深夜悄无声息地走进“无名丰碑”,那座神秘的医疗康复中心。
他会站在那台从德国进口、价值数百万欧元的Diers4D动态脊柱及步态分析仪前,看着屏幕上一个因为长期发力不当而导致轻微脊柱侧弯的年轻球员,在德国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看着那条歪斜的曲线在科学的干预下一点点被矫正。
他看的不是热闹,而是这个庞大系统在脱离了他两年多的亲自监管后,是否依旧在按照他最初设定的标准,精密地运转着。
结果让他很满意。
王治郅,这个他最信任的弟子,用军人特有的严谨和忠诚,完美地执行了他的每一个指令。
这艘他亲手设计并交付给大郅的战舰,不仅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偏航,反而在王治郅的精心维护下,变得更加坚固,更加强大,也更加充满了生命力。
临行前的最后一晚,陆远没有搞什么盛大的欢送宴。
他只是让王治郅,在基地的教职工食堂里开了一个小包间。
没有山珍海味,没有昂贵的红酒,只有几样简单的菜肴:一盘拍黄瓜,一盘花生米,一盘色泽红亮的红烧肉,还有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酒,是普通的二锅头,五十六度,火辣而纯粹。
包间里,只有他们师徒三人——陆远、姚明、王治郅。
昏黄的灯光下,三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气氛没有了白日里的紧张和严肃,多了一份独属于师徒间的温情与默契。
“来,大郅,大姚。”陆远亲自给两人倒满了酒,举起了杯,“这第一杯,我敬你们。”
王治郅和姚明受宠若惊,连忙站起身,双手举杯:“陆指导,这可使不得!应该是我们敬您!”
“坐下。”陆远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他的眼神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这杯酒,不是敬我的教练和球员,是敬我的战友,我的兄弟。”
他看向王治郅:“大郅,这两天,我把基地里里外外都看遍了。你做得比我想象中还要好。我把这么大一个摊子扔给你,自己跑去美国享福了,你一个人撑起这么大的家业,还要应付像魏明那样的小人,辛苦了。”
王治郅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仰起头,将杯中的烈酒一饮而尽,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像一团火,烧得他胸口滚烫。
“陆指导,您别这么说。”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能为为这个计划做点事,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荣幸。当年要不是您,我可能根本去不了NBA,更不可能拿到那么多总冠军戒指。”
“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能帮您看着这个家,让您在外面能安心地去打更硬的仗,我心里踏实。”
陆远欣慰地笑了笑,他又看向姚明:“姚明,这杯酒也要敬你。你是我所有战术的基石,是我所有疯狂想法最坚定的执行者。你承受的压力比任何人都大,但你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姚明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憨厚的笑容。
“陆指导,咱俩就别说这些客套话了。”他用筷子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满足地咀嚼着,“说实话,我有时候也想不明白。你说,咱俩在NBA,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冠军也拿到手软了,图啥呢?为什么还要回来搞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
“但是,每次当我看到基地里那些孩子,看到他们那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我就什么都明白了。”姚明放下筷子,给自己又倒了一杯酒,眼神变得悠远,“我打球那会儿,最羡慕的就是美国球员。他们从小就有最好的教练,最好的场地,最科学的训练,他们打球是快乐的。”
“而我们呢?我们是在苦海里熬出来的。我们这一代球员,谁身上没点老伤?谁心里没点遗憾?我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硬生生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一条路。”
“现在,您给了这些孩子一个全新的选择。让他们可以不用再走我们的老路,让他们可以从一开始就站在和美国孩子、欧洲孩子一样的起跑线上,让他们可以用一种更聪明、更科学、也更快乐的方式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姚明举起酒杯,目光灼灼地看着陆远,一字一句地说道:“陆指导,您做的不是在简单的培养球员。”
“您是在为咱们中国篮球,补上那亏欠了几十年的一课。您是在为华夏篮球这个项目,重塑它的灵魂。”
“所以,这杯酒,该我敬您。为这个时代能有您,干杯。”
包间里陷入了片刻的安静,只有三只酒杯在空中轻轻地碰撞,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声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话题自然而然地聊到了“燎原计划”的未来。
“大郅,跟我说说,你对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规划?”陆远放下酒杯问道。
王治郅立刻坐直了身体,他从随身的包里拿出平板电脑,熟练地调出了一份PPT。
PPT的首页是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颜色的光点和线路,像一张庞大的神经网络。
“陆指导,这是我根据您当年留下的战略框架,结合这四年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个‘全球人才战略布局’2.0版本。”王治郅的声音恢复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特有的冷静与专业。
“我们的核心理念没有变,那就是‘因材施教,全球输送’。”
他指着地图上的北美区域,那里被标记成了最耀眼的金色:“NBA,毫无疑问,依旧是我们最顶尖人才的最终极目标,它就像我们金字塔的塔尖。像郭凯、陈东、周琦他们这批身体天赋和即战力最强的球员,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他们在NBA立足,甚至成为明星球员。这不仅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更能成为一个活的标杆,激励着后面的孩子。”
然后他的手指滑向了欧洲大陆,那片区域被标记成了沉稳的蓝色。
“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不是每一个球员都适合NBA的风格。NBA的节奏太快,对抗太强,对球员的个人单打能力和爆发力要求太高。”
“所以,对于那些篮球智商极高、团队协作能力出色,但身体天赋相对平庸的球员,比如赵继伟这样的传统组织后卫,我们的首选目标就是欧洲联赛,特别是西班牙的ACB联赛和立陶宛的LKL联赛。”
“欧洲联赛更强调整体,更注重战术,他们的篮球哲学和我们的培养理念其实更为契合。赵继伟这样的球员去那里,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出场时间,也更容易在一个强调团队的体系里发挥出他最大的价值。等到他在欧洲打磨成型,技术和心态都成熟了,再寻求一个重返NBA的机会也不迟。这叫‘曲线救国’。”
陆远赞许地点了点头,王治郅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
把所有鸡蛋都放在NBA一个篮子里是愚蠢的,为不同类型的球员寻找最适合他们成长的土壤,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王治郅的手指继续在地图上移动,这一次他指向了中国本土的CBA联赛,那片区域被标记成了充满生机的绿色。
“最后,是我们的大本营,CBA。”王治郅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我们不能忽视本土联赛的重要性,这里是我们人才库的基石,也是我们整个计划最终影响力的体现。”
“对于那些天赋相对有限,或者暂时还达不到海外联赛水平的球员,我们会将他们以租借或者转会的形式,输送到CBA的各个俱乐部。”
“但我们有一个前提条件,”王治郅的语气变得不容置疑,“任何想要得到我们球员的CBA俱乐部,都必须和我们签署一份‘联合培养协议’。他们必须承诺保证我们的球员在赛季中获得不低于一定时间的出场机会;他们必须同意让我们的训练团队和医疗团队定期进驻,对球员的训练和康复进行监督和指导。”
“简单来说,他们可以免费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得到我们培养出来的、战斗力远超同龄人的即战力,但他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对球员的训练主导权,必须接受我们更先进、更科学的理念。”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输送球员,”王治郅的声音斩钉截铁,“而是通过输送球员,来倒逼整个CBA联赛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关于篮球理念的革命!”
“我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之内,CBA的每一支球队都会以拥有‘燎原计划’出品的球员为荣。到时候,全世界所有的主流篮球联赛,从美国的NBA到欧洲的西甲、意甲,再到我们自己的CBA,每一个赛场上都会有我们中国球员的身影。”
“他们,就像您当年说的那样,会像一颗颗火种散落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将这片荒芜的篮球土壤,彻底点燃!”
王治郅说完,整个包间陷入了长久的安静。
姚明端着酒杯愣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他被王治郅这番话里所描绘的那个无比宏大、逻辑严密、又充满了铁腕手段的全球战略,给彻底震撼了。
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青训计划了。
这是一个以篮球为载体、以人才为武器,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世界篮球格局的、庞大而精密的阳谋。
他看着眼前的王治郅,发现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球员或执行者,而是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拥有着广阔视野和铁血手腕的战略家。
而赋予他这一切的,正是坐在他们对面的那个男人。
那个从始至终都只是安静地听着,脸上带着淡淡微笑的男人。
陆远就像一个最高明的棋手,他不仅自己能下出惊天动地的棋局,还能点石成金,将他身边的人都培养成能独当一面的顶级棋手。
这,才是他最可怕的地方。
“很好。”
许久,陆远终于开口打破了沉默。他只说了两个字,但那语气里充满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和欣慰。
他端起酒杯,再次举向了王治郅。
“大郅,你已经毕业了。”
“从今天起,你不再是‘燎原计划’的执行者。”
“你是它,真正的,第二代掌舵人。”
王治郅的身体猛地一震,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同一座沉重的山脉压在了他的肩上。
但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退缩,只有一种被赋予了无上信任后,一往无前的决绝光芒。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没有说任何一句多余的话。
所有的承诺,都在那杯一饮而尽的烈酒里。
“好了,家里的事就聊到这。”陆远放下酒杯,话题一转,看向了姚明,“现在,该聊聊外面的事了。”
姚明的神情也瞬间变得专注起来。
“姚明,这个夏天对你来说至关重要。”陆远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三连冠,三连FMVP,十六胜零负,你已经站在了个人荣誉的顶峰。但你要记住,登顶比登山更危险。”
“接下来,整个NBA,所有的球队、所有的媒体,都会把你放在显微镜下,用最高倍数去观察、去研究,去寻找你的任何一丝破绽。”
“他们会说你太依赖我,他们会说没有我的战术体系,你只是一个移动缓慢、容易受伤的普通中锋。他们会用尽一切办法来证明你的成功只是一个偶然,一个由我刻意制造出来的、充满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骗局。”
“所以下个赛季,对你、对我、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那一晚,师徒三人聊了很多,也喝了很多。
他们聊起了过去,聊起了在芝加哥、在纽约那些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他们也聊起了未来,聊起了那个属于“燎原计划”的光芒万丈的明天。
第二天清晨。
陆远和姚明再次踏上了那架名为“燎原号”的黑色湾流飞机。
没有送别,没有回头。
当飞机冲上云霄,将那片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土地远远地甩在身后时,陆远透过舷窗,看着下面那变得越来越小的、熟悉的城市轮廓,他的脸上没有半分的留恋和不舍。
只有一种大战在即的,冷静与决然。
美国。
NBA。
我回来了——
为了这最后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