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政实施后,战争的阴影(1 / 1)
年轻的东华国主正式即位带来的影响,似乎远不止于西景、北唐两国之间。
就连大应、百川两国都掀起了一定的波澜。
不过大应正如宋朝山所说,正值遴选太子之际,众皇子内斗加剧,也让老皇帝根本就没心思理会此事。
而对于百川来说,反应最大的莫过于目前身处青云城内的“青云剑宗”。
执剑长老凌璟琪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再次把自己的练剑室给毁了。
整个练剑室一片狼藉,兵器断裂一地,墙壁上到处是斑驳的剑痕。
“唉,第二次了,又得重修了,上次两位二等执剑使死讯传来时,也是如此,如此暴躁之人,怎配成为执剑长老!”
一名收拾的弟子满心哀叹。
“噤声,不要命了,赶紧收拾!”
“知道了,不用怕,大家知道情况后,现在都跑出去了,谁也不敢触那女魔头的霉头!”
“......”
青云剑宗后山,巨大的山门之前,凌璟琪几次徘徊,都想冲进其中,但手到门前时,却又缩了回来。
“罢了,还是七宗的修为要紧,只有他更强大了,才有报仇的希望!”
她下了山,阔步来到风九阳的住处,却没见到人影,顿时脸色一沉,沉喝道:“少主此时不在修行剑法,又跑什么地方去了?”
一名侍女畏缩着上前,弱弱道:“禀长老,少主他,少主他......”
她嗫嚅了半天,却是怎么也说不出来,急得都快哭了。
看见她这副模样,凌璟琪美目里浮起一丝了然,旋即怒气升腾,朝住宅后面的竹林奔去。
多日不见的风九阳一改之前的翩翩公子模样,极为颓废的在凌兰的衣冠冢前大口大口饮着酒,边喝,嘴里还喃喃自语的说着什么。
他这副模样,让凌璟琪想起刚才看到的情报,越发气愤,一巴掌朝风九阳的脸上甩了过去。
“你给我清醒一点!”
风九阳被打得一脸茫然,见是母亲,却没有在意,自顾自喝着自己的酒。
凌璟琪有些失望,甚至开始后悔小时候让凌兰来照顾他了。
她知道,一直以来风九阳都对凌兰有着别样的心思,但碍于两人之间的关系,无法捅破,她也假装没看见。
但看现在风九阳的模样,凌璟琪知道若是自己再不下定决心,自己唯一的儿子就要废了。
她咬紧牙根,狠狠地捣毁了凌兰的衣冠冢,惹得风九阳先是一怔,旋即疯狂大叫起来。
“母亲,你干什么?你不能这么做!”
风九阳疯狂地扒拉着凌兰破碎的衣衫,一脸的心痛。
“你兰姨没死!”
凌璟琪收起手中的剑,淡淡说了一句,“刚刚得到消息,她与十亦只是被囚在宫中,没有死!”
风九阳愣愣看着凌璟琪,“母亲,您说的是真的?”
“真的,只是现在你父亲闭了死关,门中这次在东华损失惨重,还需应对百川宗门的挑战,实在没有太多的力量能够杀回去,所以暂时没办法营救他们!”
风九阳脸上浮起哀求之意:“母亲,我知道,你肯定有办法的,对不对?”
凌璟琪内心一叹,眼底浮起一丝冷意:“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娘亲在南山宗有个好友,乃是那里的长老,娘亲已经跟她说了,让你到那里修行去。”
“南山宗?母亲,为何我没听说过这个宗门?他们很强吗?”
“嗯,那是百川国唯一的八品宗门,综合实力比我们强了不少,到那里去吧!只要你强大了,便能把你兰姨救回来!”
风九阳以怀疑的眼神盯着自家母亲:“娘亲,您看着我,您当真没有骗我?”
凌璟琪嘴角微抽,从怀中拿出一封信件递给了他,咬牙道:“这是新来的情报,你那弟弟最近可威风得紧,已经正式登基了。
所以,你也要努力了,若再这般颓废,不仅连他都比不上,想救你兰姨,更是没有任何指望了!”
风九阳细细看着情报,最后默默把情报收入怀中,抹去脸上的泪水,沉声道:
“好,母亲,我去,南山宗在什么地方?”
“东荒山脉与重山城的边界,南泽山中。”
......
冬寒料峭。
虽是初冬,但似乎是受到了东仙海持续寒流的影响,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往年此时只需一件棉衣便可御寒,但今年,两件棉衣都还感受不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东华王城,书房外。
风伏纪感受着今年的天气,脸上浮起一丝忧虑。
此界虽有修行,但无法修行的百姓亦极多,天气如此寒冷,国内又正值百废待兴之际,若无补救措施,想必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会渡不过这个冬天。
“来人,命内者丞焦奉春把宫中退下来的衣物统一发给民曹,令新任尚书丞刘齐再加紧采买柴火、冬衣、粮食等过冬物资,从东漓河沿岸受灾村庄始,按人头发放,一应消耗,由内库支出,需记录在案。
同时命尚书右仆射沮授务必注意国内可能上涨的物价,绝对不准故意哄抬价格,否则以重罪论处!”
“是!”
吩咐完后,风伏纪才坐回凉亭之中,喝着侍女递过来的热茶,梳理着正式登基之后带给他的意外收获。
如沮授所说,借登基之名,安天下民心,不仅给当前的东华国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随之而实施的各项利国利民政策,更是让民心所归。
自古人皆有一死,但死不可怕,怕的是活着看不到希望,浑浑噩噩的活,浑浑噩噩的死。
沮授所提的各项政策,无论是于民还是于东华国,皆十分有利,让国民对王室的信任重新回升。
人无信不立,国家也是。
为此仅仅在风伏纪刚刚登基后一个月时,他身具的总气运已经突破到了五十五万,且还在持续上涨之中,可见其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当然新政也有一定的阻力,因有了东黎山下周边村镇的试验,沮授等一众武将文臣在商议过后,还是决定实施风伏纪建议的土地国有制,把全国土地收回,重新丈量,并按人头分发田地,同时限制买卖。
此举对于偏远地带以及贫民阶层的家庭,乃是重大利好。
但对于稍有家产的平民乃至地主、商人世家阶层,就是晴天霹雳了,为此也出现了较大的抵制行动,被以沮授为首的一众文武官员强力压下。
在沮授看来,此举虽然短期内会出现阵痛,还可能埋下隐患,但长久来看,不仅可以保障东华的粮食安全,统筹耕地资源,为将来扩展领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还可避免地主世家阶层进一步扩大势力,避免隐户的滋生,提升国家人口赋税等数之不尽的好处。
因此,一众文武百官一致认定,一定要坚持把这项政策实行下去,哪怕有再大的阻力也不能阻止他们的决心。
若连现在这个最佳时机都无法做到,那以后基本就做不成了。
这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虽然沮授等人能力非凡,但落实到执行层面,东华国缺少中坚人才的弱点就显现无疑,有点捉襟见肘了。
毕竟这是个修炼的世界,若无强力手段,很难在需要平衡气运之时,还能拥有一定的威信,不至于让人觉得官府软弱可欺。
为此风伏纪在半个月前便特意投了八万气运,把第一重银河里剩下的十六位二流英灵召唤出来,填补到朝中人手较为空缺的各个部门里去,这才稍稍缓解了执行层面的压力。
与此同时,募兵之事也顺利了不少。
风伏纪之前定下的十万战兵之数,在他正式登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已招满,但面对子民参军的热情高涨,为此他不得不又开了三万辅兵的口子。
虽然因此让财政压力大增,却让一众武将都乐不可支,除了必要的剿匪剿叛行动外,基本都窝在“东华宝地”内训练士兵。
由于人数达到了宝地所能够承受的极限,风伏纪便主动把识海灵域的灵萃又送了五分之一到宝地内里去。
此举对于练气以下的士兵可谓极其友好,几乎两三天便能听见有人破境的消息,让他们无论多艰苦的训练都甘之如饴。
对于高顺罗士信等一众凝丹五重以上的武将来说,宝地内的灵萃对他们虽有增益,但在短期内的效果,肯定没有士兵们来的强。
英灵中唯一进步稍大的,恐怕就属周泰、陈宫、沮授、张宗等凝丹一二重境之人,以及张嶷等一众二流文臣武将了。
在风伏纪梳理着近一个月以来发生的所有事情之时,陈宫踏着极快的步伐走来。
“王上,东漓关军侯周庆,以及西荒关校曹从事蒙定理先后发来情报,两国似乎都有大规模兵马召集的异动。”
“是吗?这才一个月而已,就按捺不住了?”
风伏纪眉头微皱,接过情报细细查看。
陈宫苦笑道:“王上,您错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两国兵马已动,想必是在您正式登基的消息传开后,他们便已下定了决心。”
风伏纪把情报放在桌面上,笑道:“确实如此,看来那刘乾与萧世明对朕倒是挺重视的!公台,你认为两国中谁会先行动?”
陈宫思忖半晌,才回道:“王上,毫无疑问,是西景!”
风伏纪轻声一笑:“就不会是北唐吗?”
陈宫摇摇头:“最近一段时间,臣通过蒙从事的情报,了解到了不少关于北唐的事情。
北唐看似盛世太平,实则北境要面临大应的虎视,西面要应对百川,国内也有主战主和乃至中立三派并存,派系复杂。
除此之外,北唐王室背后的宗门该为灵水门,但萧氏王族似乎并不想处处受灵水门掣肘,为此早在百年前便开始扶持北灵派。
他们就算动手,也只是小打小闹,再视我朝与西景的争斗情况,伺机出手,渔翁得利,绝不会率先便与我朝拼得你死我活!
当然战场之势千变万化,臣还是建议,两线都要增兵,以防有失。”
(二流英灵人数太多,我就不骗字数了,以后有机会会慢慢提及,本文主要还是以让一流以上或特殊武将登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