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正式登基,西景北唐的应对(1 / 1)

加入書籤

在进入初冬的第九日,东华国主风伏纪终是迎来了他十八岁的生辰。

这一日,早已筹备好典礼的老宗正风袙难得修整了下自己衣衫外貌,整个人显得精神年轻了许多,为这个从小看着长大,以生命守护的年轻国主举行了登基仪式。

宗庙宣知,血脉确认祭礼,敬天礼地......在一连串繁琐的礼仪下,伴随着气势恢宏的钟鼓齐鸣,万军呼吼声中,风伏纪身穿暗金九龙王袍,头戴九旒王冕,带着威严庄重的神情,一步一步重新踏上了王座。

“我等参见国主,愿国主万年,万年,万万年——”

震天彻地的呼喝声,随着悠扬雄浑的钟鼓声,响彻整座王城,声音由近及远,长鸣不停,传至百里开外。

王城的百姓在这一刻,无不欢呼沸腾,欢呼声与百官将士的呼吼声交织在一起,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释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无数人眼眶含泪,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十几年了,今天终于得偿所愿,几乎所有的酒楼茶肆、乃至部分大型商铺都在今天主动免费敞开,任宾取用。

天地齐鸣中,东华国主风伏纪正式即位的消息,也如雪花般,朝国境之内的所有城镇,朝周边国度扩散而去。

同时传去的,还有东华的新年号,乃至一连串休养生息,于民生极为有利的新政,一时举国沸腾,民心所归。

虽然已知这是迟早的事情,但当风伏纪正式即位的消息传来时,还是让诸国之主一阵默然。

西景朝堂上。

当谒者传来东华国内的情况时,本来因国内粮库充盈而心情极为畅快的国主刘乾瞬间沉默了。

他望着风伏纪即位诏书上的新年号“定鼎”,于沉默中,浮起深深的杀意。

“定鼎!好一个定鼎!朕倒要看看,你风伏纪究竟是真龙,还是狂妄无知!”

“乾广钊,即日起,东华国内的探子增加两倍,不,三倍,血狼场的狼兵随你调用,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把其国内目前的情势给朕弄清楚!”

“广钊谨遵国主之令!”

乾广钊恭敬躬身,眼神幽深,不知在思量着什么。

“冯骁,命西景关副将周其江到东漓河边境,厉兵秣马,蓄势以待!”

“臣遵令!”

“徐卫,你户部的后勤也要开始准备了,若有任何掺假错漏,朕绝不姑息!”

“臣定亲自监督,国主勿忧!”

“朱振,你工部两年前研发的新型战船到底什么时候出成果?还有,东华国的破灵弩到底能不能破解出来?”

一名神情刚正的中年文官出列禀道:“国主,再有两个月,定有成果展示!至于破灵弩,虽未破解,但我等已有相似的产品开始生产,到时定请国主一起审阅!”

“两个月?哼!”

刘乾眼露寒光,沉声道:“一个月,朕最多再给你一个月的时间!”

朱振眉头微凛,眼神闪烁,似在计算时间,良久才郑重点头:“好,微臣领命!”

一道又一道的命令从刘乾口中接连发出,基本皆是为东华而设。

所有文武百官噤若寒蝉,面容肃穆,知道国主终是打定主意,要再与东华开启战端了!

散朝后,乾广钊最后一个离开,刚出殿门时,一名身量八尺,两眉如剑,眸若寒星,一袭白虎袍的非凡年轻人阔步上前。

“师兄,怎么这么晚?”

乾广钊淡淡道:“国主怒了,对我们的情报工作很不满意!”

王权点点头:“原来如此!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那风伏纪正式宣布即位了,由此可见,他已经清除了国内隐患,一统之前分裂的国境了!”

乾广钊惊心微叹:“要知道,这风伏纪才十八岁啊!若无夭折之忧,恐怕要比其父更为出色!”

王权眼里掠过一丝不服气,转眼收敛,沉忖道:“照这么看来,或许我们两国之间,很快便又要有战事开启了!”

“嗯!国主已经下令动员了,但不仅是我们,相信北唐乃至百川、大应,都不会允许东华国再度崛起!”

......

乾广钊没说错!

当消息传至北唐之时,北唐国主萧世明立即停下了初冬狩猎的计划,带着一应人员匆匆赶回国都。

一直主张吞并东华国的兵部尚书莫时云,更是气得摔碎了自己最心爱的砚台,得到国主命令后,亦匆匆赶去。

“都说说吧!有什么章程,一一说来,别让朕费口舌!”

王座之上,萧世明神情庄重,环视在场的一众重臣,幽幽出声。

莫时云首先出列道:“国主,臣还是那句话,需趁那风伏纪还未站稳脚跟之际,率先出兵,扼止东华国恢复国力。”

中书令李孝义出列,瞥了一眼慷慨激昂的莫时云,沉声道:“莫尚书,别一听东华复兴就激动,你也不想想我们在北境的压力,大应这些年来对我北唐可是虎视眈眈。

一旦我们对东华有出兵的迹象,他们估计立马就要像饿虎一样扑上来!”

莫时云冷冷道:“照李大人此言,我等还是如往常一样,什么都不能做,就这样坐视一头沉睡中的雄狮再度崛起?”

礼部尚书石洪礼轻笑道:“沉睡中的雄狮?这个比喻有意思,若东华国的人口规模还在,用雄狮来称倒也不差,但现在吗?还差点意思!”

“石大人此言有误!不管东华国现在如何,那风伏纪不过十八岁,便能于微末间力挽狂澜,一统分裂的国度,光凭这点,便值得我等重视。”

侍中夏汉淡淡出声。

刑部尚书蒋华一出列,低沉的眼里闪烁着危险的光华:“夏大人此言差矣,若真要扼止东华,甚至动武,光是这数十年从东华迁移过来的人口,就可能会对国内的安定造成一定的麻烦!”

户部侍郎谢尧道:“何止是麻烦,说不定朝中百官也有人要极力反对呢!”

蒋华一目光冷冽的望了过去,语气里带着深沉的愠怒之意:“谢蛀虫,你这话里有话啊!”

百官皆知,蒋华一便出身东华国,谢尧这话里的意思,明显指的便是他,让他如何不怒!

“你竟然叫本官蛀虫!”

谢尧气不打一处来,立马躬身禀道:“国主,微臣要参蒋华一一本!”

“好了,朕是让尔等来议事的,不是来看你们吵架的!”

眼见主战主和两派又要吵起来,萧世明脸色极其不愉,目光看向了众官之长的尚书令,淡淡道:

“宋朝山,别装睡了,你有什么意见,快说出来,否则今天就别回去了!”

宋朝山摇摇晃晃的身体瞬间挺直,捋了捋胡须,思忖片刻才道:“最近有个传闻,说大应即将遴选出太子之位,因此国内形势极为诡谲,北境边关或有变动,但应该无虞!”

老狐狸!

宋朝山这话看似支持对东华动兵,但一思量,又觉得他好像在说大应正值关键时刻,北境可能出现动荡,要小心防范,有防范就没事。

但既然北境要防范,那就不可能对东华动兵,若真有意外,两线作战,以北唐的实力还真没这个本事!

因此,他看似说了,实质上等于没说,一纸空话罢了!

如此无赖的态度,差点让萧世明都要笑出声。

他无奈摇摇头:“行吧!看来大家的意见还是无法统一!莫时云!”

“臣在!”

“命庄显从灵水门回来,统精兵三万,暂驻河间关。”

对于今天的朝议,莫时云内心本已不抱希望,却没料到国主竟会主动做出了决定,内心大喜过望,连忙道:

“臣谨遵国主之令,定令庄显将军速速回来,以应大事!”

萧世明嘴角微扬,再道:

“赵东生,记得让户部把器械与粮草安排好,先行送往河间关。”

户部尚书赵东生微微躬身:“是!”

“叶江!”

“老奴在!”

“派你的内卫到东华国去,把他们现在的情况调查清楚。”

“老奴遵命!”

“好了,散朝吧!宋朝山,你给朕留下!”

......

散朝之后,萧世明换上了换服,才来到书房之中。

“老宋,你真是随时随地都能睡啊!”

见萧世明到来,宋朝山立马惊醒,抹掉嘴角的口水,才抱拳道:“抱歉,抱歉,年纪大了,就想眯会儿,请国主见谅!”

“信你个鬼!来人,上茶,再上一碟我们尚书令最爱的烧鹅片!”

宋朝山眼里浮出惊喜之意,摩娑着一双看似枯瘦,实则极为有力的手掌道:“这怎么好意思呢!”

萧世明淡淡道:“废话就不用多说了,看你今天的意思,怎么像是打算让朕对东华动手?”

宋朝山浅浅喝了口茶,才敛去脸上的漫不经心的神情,沉声道:“综合目前的情报来看,这风伏纪,不好对付。

不仅在于他麾下层出不穷的凝丹境高手,他本人的心智、手段乃至胸怀,都不可小觑,未来,也不用未来,或许这几年,他将会成为我北唐的生死大敌!”

见他如此严肃,萧世明神情微异,眼里浮起凝重之意:“你竟这么重视他?”

“这得多亏卓统领带回来的情报!”

宋朝山幽幽道:“如国主一直所猜测的那样,东华剑派确实还存在着,但其在东华国内的所有据点,已经全被风伏纪的人剿杀得一干二净。”

萧世明神情一震:“卓林什么时候传来的消息?”

“上朝之前,他也是通过来往东华港的海商口中,才无意中得知,现在还暂留在云海城内探查消息。”

萧世明不解:“这风伏纪怎会与东华剑派反目成仇?就为了王城那一役之事?”

宋朝山摇摇头:“不是,或许我们一直以来都想错了,那东华剑派或许存活了下来,但派内似乎发生了变故,改变了以往的立场。

以卓统领统合的情报来看,这十几年来,他们一直都在偷偷残食东华国运,伏风、燕风、云海三城一直都在他们控制之下。

若不是风伏纪发现得早,力挽狂澜,那我们到时将面对的,就是一个来历悠长的门派国家了!”

萧世明神情凝重:“但现在,这个来历悠长的门派,却被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打败了。”

宋朝山缓缓点着头,眼里浮着深沉的杀意:“是,所以绝不能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发展东华国,哪怕是持续做出骚扰边境这等小动作,也要慢慢拖垮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