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大应终散,统一朝议(1 / 1)
数日之后。
天空如一块冷冽的美玉,时隔近一年之久,重新镶嵌在苍穹之上。
自暗罗魔尊亡于东华王城后,位于百川境内的魔柱终是消散无踪。
而持续了千年之久的最后一道冰封劫咒之力,似乎也随着暗罗魔尊的消亡,彻底消散。
整个东南大地重新迎来正常的天象,让无数人恍若梦中,尤以大应百姓的反应为最。
但还没等他们来得及庆祝之时,随着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遍全国,整个大应顿时再起波澜。
国主告大应子民书:
「东华国主风伏纪,天赋异禀,超群绝伦。于生死攸关之际,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西景、北唐、后夏、百川诸国,次第俯首称臣。
其后识破魔尊之谋,力解千年劫咒之力,消除魔灾,使天象恢复正常,此等丰功伟业,令朕甚喜,甚敬之。
其为人温文尔雅,雄材伟略,具帝王之气象。爱民如子,知人善用,近贤远佞,使国泰民安,百姓富足。与安宁九公主清浅情投意合,两心相悦,朕倍感欣慰。
深思熟虑后,为免战火重燃,生灵涂炭,朕决意将大应并入东华版图,消弥战争之祸。
自此东南一统,愿大应子民共知此意,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
出乎意料的「告国民书」,不仅让大应民间沸腾喧闹,朝堂更是不可避免的震动起来。
文武百官纷纷持着这封「告国民书」进宫面觐国主顾长空。
“你们来了,别急,若有疑惑,朕会一一解答。”
面对满心疑惑与不解的百官,顾长空巍然一笑,甚至命人摆了极为丰盛的酒席,让众人就坐。
“解惑之前,先饮一杯吧!”
顾长空举起手中的酒,站了起来,脸上带着从容而释然的笑意:
“今天这一宴,是我等君臣之间最后一次相聚,以后若是想与朕聚聚,便到武陵城的顾氏祖地来吧!”
说罢,他举起手中的酒,仰头一饮而尽。
闻言,在场百官皆是不解,但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了,顾长空心意已决。
中书令秦闵深深一叹,先朝顾长空躬身拱手一礼,而后才把酒饮下。
在他之后,其余人或迟疑,或干脆,或于茫然中,先后把酒饮下。
顾长空也没有催促,耐心等待着众人。
许久,见所有人都饮下酒后,方笑道:“很好,看来诸位皆已明了朕之心意,若实在有反对者,也不打紧。
伏纪已经说了,不愿为东华效力者,绝不强求,可另寻心怡之地,绝不为难!”
听到顾长空对风伏纪的称呼,秦闵叹道:“陛下,此事为何如此突然?”
顾长空看了坐于右手边的裴羽一眼,笑道:“也不算突然!在后夏被攻伐之时,朕就曾与裴羽谈论过此事,只是当时尚无定论。
但经历魔灾一事后,相信以诸位的消息之灵通,也该知道我大应与东华之间的差距。”
兵部尚书孙承望道:“陛下,是不是就连魔灾的始作俑者三阳仙宗也败了?”
顾长空点点头:”是的,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三阳仙宗了,对了,广宁仙宗也没了。”
闻言,在场的文武百官皆是倒吸一口凉气。
秦闵眉毛直耸:“依陛下之意,这两宗都败于东华之手?”
“大差不差!”
顾长空微微一笑:“朕说句不中听的话,尔等能入东华国为官,此时当是最轻易的时候,以后可就说不一定了!”
此言一出,一众百官却是有些不服气。
但一想到自风伏纪上位起,其朝中不断涌现的文武人杰,众人又不由有些泄气。
秦闵微微一叹:“陛下,那诸位皇子的意思?”
顾长空轻笑一声:“有些事情朕无法明说,但你们不用担心他们会有意见,放心!”
秦闵一怔,旋即道:“臣明白了,也就是说,诸位皇子皇女都要随陛下前往祖地生活?”
“恩!”
“那可否带臣一起?”
秦闵笑道:“老臣年老愚钝,实在无力与东华国一众人杰竞争,想来祖地也需人侍奉,陛下应该不至于反对吧?”
闻言,顾长空一笑:“好,朕答应你!”
“谢陛下!”
秦闵大喜过望,深深叩首一拜。
再抬首时,双眼里已噙满泪花。
君臣二人对视一眼,虽年轻时因政见之事,屡有磨擦,却在此刻如数释然,相视大笑。
在他之后,又陆续有不少朝中官员想举族随顾长空迁往祖地生存,顾长空皆答应了下来。
一一解惑释疑后,君臣举杯共饮,觥筹交错间,带着深深的遗憾之意,为大应的解散划上圆满的句点。
安抚好文武百官后,顾长空继续派人宣扬东华国的威势,以及并入之后的益处。
索性东华国自崛起后,于各国民间的名声皆不错。
因此除了一些地主世家大户以及少数死忠于大应的人外,普通的百姓倒是无甚怨言。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过是王座之上换了个人坐而已。
只要不危害到他们,他们又怎会有反对的意思!
反而对于并入东华国之后能够享受到的福利,而满怀期待着。
是的,随顾长空那封告国民书一起分发的,尚有关于东华国的种种制度。
大应国民之前虽然早有耳闻,但耳闻不如眼见为实,何况还有本国官方背书。
种种推力一起并行之下,于一个月后,大应终是在波澜尽平的情况下,圆满的并入东华国。
而东华国的版图,在风伏纪降临此世的第二个年头,终是达到了先辈未能企及的顶峰。
“恭喜王上,贺喜王上,自此我东华国之势成矣,若是想的话,亦可称皇成朝了!”
未央殿内。
作为众官之首的左仆射李悝率先出列,躬身诚禀,脸上满是欣喜雀跃之意。
其余文武百官亦不例外。
在李悝出声后,亦同时出列,恭贺风伏纪。
风伏纪微微一笑:“若无诸位卿家鼎力相助,我东华国哪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朕与诸位卿家共勉,愿今后继续携手共创东华辉煌未来!”
百官齐声回应道:“王上隆恩,吾等今后必将继续尽心竭力,不负王上厚望!”
风伏纪颔首一笑:“好,版图一扩,诸位卿家又要开始忙碌了,可有何事要禀?若没有的话,朕可要溜了!”
此言一出,百官俱是大笑。
李悝笑道:“王上慢来,臣有事上疏。
版图一扩,官员数量亦是剧增。
因此臣与诸位朝臣商议了些时日,决定按照王上之意,以三省六部制,辅以枢密院,实行军政分离,并以军功爵制为朝廷文武百官架构。
因此,各部官员之长名单还是得由王上亲自拟定,方能实行。”
风伏纪微微颔首:“好,此事朕记下了,在名单未出之前,悝卿依是众官之首,代朕处理军政大事!”
李悝恭敬一拜:“臣遵命!”
在李悝后,沮授随即出列,禀道:“王上,王城目前所处之地离海岸过近,离国境边关较远,是否要迁都至原大应境内,以适应国土扩张之变?”
风伏纪眉头微凝,思忖片刻即道:“迁都在朕看来,乃可有可无之事,但既然沮卿如此说了,诸位爱卿有何意见,不妨一起说出来供朕参详!”
秘书监主事李林首先出列道:“老臣赞同沮大人之议!
王城虽为我东华起始之地,但除南境以外,离其余三方边境确实过于遥远,若有外敌入侵,政令难以及时传达。
臣近日遍观东南地图,大应与百川交界的武陵关位处东南地域中心,北南各有连绵不绝的山脉为天险,亦有百川之河流淌而过,两边皆有肥沃土地,可为新王城建造之地,请王上参详!”
在李林之后,亦有数十名官员表达了赞同的意见,但亦有不少反对之意。
毕竟现在东华王城正处于扩城重建之时,再同时兴建一座新王城,显得有些鸡肋。
风伏纪仔细听着百官之意,没有发表意见,待众人停止后,目光才移向了赖布衣,笑道:“先生,可有意见?”
赖布衣微微一笑,说道:“王上,臣对迁都如您的态度一样,可与不可皆可!”
闻言,风伏纪摇摇头:“先生,不许耍滑头!”
赖布衣一怔,旋即正色道:“是!臣并不赞同此时迁都,原因有二。
第一点,如同忠嗣清臣等人所言,如今东华国正在扩建中,整体已能满足作为国家中枢的需求。
第二点,东南区域毕竟深处出羽大陆偏隅之地,中间尚有广袤莫测的东荒山脉为阻隔,除易州关与西景关两地,以及海上航行之外,基本无出路。
因此,在我东华统一东南大地后,出关之事势在必行。
而那广阔的出羽大陆中部,有大量国度皇朝汇聚,依臣之意,那里才是我东华崛起后迁都的最佳选择。”
听到赖布衣的话,百官皆若有所思。
风伏纪微微一笑:“先生之意甚得朕心,迁都之事暂且搁置,日后再议!”
这时,才降临不久的人杰田丰站了出来,躬身禀道:“王上,若欲政令能及时传送各地的话,也有折中之策,便是大兴河道之路。
如诸位同僚所说,东南大地山脉河流极多,且之前林立着数十国度,各自为政,关隘多不说,道路亦不甚通畅。
因此,可开山凿路,修筑灵渠蓄水,建立数条直通东南西北的大道,亦可借河流之势,开辟出新河道,沟通整个东华大地的水系,再由水系延伸至大地。
此举虽耗时甚久,所需人力亦颇多,但若有成效,于目前的东华而言,不仅足够用,亦可南货北往,北物南来,东西互通,由此四通八达,在扩大民需之余,亦可壮大经济。
若出关以后,我朝需得迁都,此地亦能成为鱼米水乡,为我东华未来征伐提供强盛而快速的后勤保障。”
此提议一出,一众文武皆是大赞。
李悝赞赏地看了田丰一眼,禀道:“元皓所言甚是,臣同意!”
沮授亦欣喜出声道:“借王上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元皓所言,倒与王上之前的理念极为契合,且把多国融合后的大量闲散人员的出路都找到了。
不仅可增加内需,亦可刺激经济,实为一举两得之见,臣附议!”
“臣等亦附议!”
在两人之后,百官深思之下,也觉可行。
东华国的水军比起陆军来说,亦不遑多让。
若能再开辟一条乃至数条可供中大型船只航行通过的河道,由南望北,由西向东,绝对能把东南大地贯通起来。
此举于前期定艰辛重重,但若是能成,即使东华国出关不利,亦可退守后方,以此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风伏纪思索片刻,也觉可行,颔首大笑:“好,元皓之疏甚好,朕同意了,诸卿可在朝会后拟定章程,选择吉日,即时开工!”
确定国内目前发展的大方向后,百官亦开始就如何治理新得的国土展开了议论。
大体方体与之前几无二致,于教育法制,货币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文化制度上,原后夏与大应之境须得及时跟进。
东华国的第三次正式朝会,在百官的商议声中,竟持续了两天之久。
直至最后,宗正风袙才在百官殷切的期盼中站了出来,躬身禀道:
“王上,诸事既已商议完,臣斗胆发言,不知王上与安宁公主的婚事打算在何时举行?”
此言一出,风伏纪因手下人才济济,不时提出的强国设想而浮起的笑容顿时一滞,略微有些尴尬道:
“此事延后再议,实话实说,朕还未准备好如此早成婚!”
风袙低垂的眼皮下,忍俊不禁,口中却异常郑重道:“王上此言差矣!
且不提王上答应应皇之事,安宁公主对王上倾心已久,王上也对她颇有好感,且安宁公主无论性格外貌,还是修为,皆为上上之选,实为王上良缘。正是打铁趁热,咳,正是一气呵成之势,王上怎能因没准备好,而一拖再拖呢?”
李悝也笑道:“君王之人生大事,关系社稷之安定,王上能择良缘以成佳话,为国家带来安定吉祥之意,臣无比赞同,此附议!”
沮授、李嗣业、赵云等文武大将更是齐齐出列拜道:
“王上,臣等亦恳请王上深思,择贤淑之女为后,共筑我东华昌盛之基,此附议!”
“臣等亦附议!”
随着东华目前的一众核心文武皆开口,其余百官顺势齐呼出声。
震耳欲聋的呼声响彻王宫,让风伏纪尴尬之余,亦让其识海时的帝皇印灵笑个不停。
“笑死我了,差点忘了,你前世虽为王者,也有几名红颜知己,但好像确实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兜不兜得住啊?”
风伏纪在识海中幻化出一只手,以手指弹了下他的额头,脑海里则想着平时与顾清浅相处的场景。
说实话,两人相识相处的时间极为有限。
但顾清浅为人聪慧而重情义,与他相处之时,言行相应,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便知彼此心意与节奏。
两人之间虽无过于深厚的情感,却有种默契于心的感觉。
可谓相敬如宾,淡雅如菊,虽如清泉澈如水,却是情真意切。
夫妻若能同心,其利亦可断金。
若与这样的人相处一生,让其坐镇后宫,估计也极为舒心,不用有诸多乱七八糟的烦恼。
再者,此世自己的身份已然不同,并不是如前世那样的孤家寡人,也得考虑麾下乃至子民的感受。
也罢!
仔细思忖许久,风伏纪终是慨然一笑:“好,诸卿所言甚是,倒显得朕不够大气!
关于婚期,便选在来年开春之后!风宗正,具体事宜就由宗正府负责,选定日期后,便开始准备,确保朕之大婚顺利进行!”
闻言,百官无不大喜。
风袙大喜过望下,老泪纵横,连连拱手道:“天可怜见,没想到老臣在天命之年前竟然还能得见王上大婚之事,王上圣明!”
“臣等亦恭喜王上,贺喜王上!”
百官亦是心潮澎湃,齐齐躬身长喝。
“此事便辛苦了你,宗正!”
看着这位年少时拼死保护过此身的老人,风伏纪眼里亦浮起一丝感动,旋即笑道:
“好,大事已成,想必诸卿已无事可奏了吧?那朕这次可真要走了!”
闻言,百官于欣喜之际,亦不由大笑。
一众侍卫中,此次亦参加朝会的燕十三从头到尾,皆静静看着。
对于风伏纪的性格看法,内心似乎又有了些许的改观与变化。
“怪不得时空银河里的那些英灵争得这么凶,这人倒真的有可取之处,期望以后的他不会让人失望吧!”
喃喃低语中,朝会已然结束。
随着百官渐渐散去,各司其职,李悝等人在经过燕十三旁边时,又把欲要走的他拉了回来。
“十三,勿走,还有小朝会呢!”
“啊?”
风伏纪在朝堂之上的笑言,李悝等重臣自然不会当真。
东南大地确实算是彻底平定了,但易州关与西景关外的诸国可还在。
东南大地的魔灾虽然因九灵镇运盘之故没了,但两关之外的魔灾可还在持续着。
虽然现阶段已引不起太大的风浪,但听说还是对诸多小国度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尤其是玄天府等三阳仙宗的编外势力,因顾长空之前的檄文,进退不得后——
最终竟反而联合起来齐聚于冬曜国,控制了极大的势力范围,让之前企图围剿他们的各国投鼠忌器,一时不敢妄动。
相关的情报通过在临海国内的陈宫等人,几乎事无巨细的呈到了风伏纪以及李悝沮授等重臣眼前。
风伏纪放下手中的情报,眼里浮着思索之意:
“根据公台的情报,冬曜国中人似乎还不知三阳仙宗已灭的消息,如今正率兵大举进攻临海国西境,诸位如何看待此事?”
李悝皱眉道:“离临海国与我国的国运契约尚有三年时间,若他们不主动开口,我等很难直接进军!”
沮授亦点头道:“而且看临海国的意思,似乎是在寻求长明国乃至周边小国的帮助,而不是我们。王上,我们似乎没有借口出兵!”
“那就只有等了!”
风伏纪倒也没有过于急切的心理,反正优势在东华这边,复又问道:“易州关外的情况如何?”
关于这一点,曾经受命坐镇易州关的赵云最有发言权。
一时,众人皆把目光移向了他。
赵云禀道:“王上,诸位大人,易州关外的情景极为混乱。
那里似乎并没有统一起来,有各方势力常年乱战,最出名,且威望最深的,莫过于烈火神坛门、寒冥殿、以及丹阳府。
在这三大势力之下,又有大量中小世家、宗门林立,混乱是混乱,似乎又自成体系,让屡次想攻占那片广阔区域的西秦、浮玉二大皇朝铩羽而归,不可小觑。
而且——”
说到此处时,赵云的神情颇是古怪,“根据东华卫传回来的情报,易州关外这一百余万平方余里的地域里,受到魔灾的影响极小。
大部分异族魔物的军队皆被那里的势力瓜分干净了,为此他们的总体实力都因此小增了一截。”
闻言,书房内的众人皆是脸色奇异。
风伏纪来了兴趣,笑道:“喔,听起来倒是挺有趣的!十三,那里想必极适合你,走一遭如何?”
燕十三撇撇嘴:“原来是有事在这里等着我,怪不得把我拉回来!我去,但去那里后,该怎么做?”
风伏纪微微一笑:“很简单,自然是打出「华夏府」的名号!”
“华夏府?”
“对,华夏府,在我东华国未完全整合前,易州关外不能有任何变动,除了我们。”
言外之意,却是暂时不想让人知道华夏府与东华国的关系。
燕十三眉头微扬,仔细想了想,便明白了他的意思,颔首道:“可以,挺有趣的,我接下了!”
“好,爽快!”
风伏纪抚掌一笑,“去那里后,自有东华卫与校曹二部的人员与你联系,若有什么需要,他们会帮助你的!”
简短商议之后,这班东华的文武重臣才真正散会。
风伏纪也终于迎来短暂的休息时刻,缓步踏出书房外的平台。
天轻气朗下,似乎连天气都在彰显着东华国形势一片大好,让风伏纪心情颇是畅快,嘴角不由浮起一丝笑意。
还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