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新中国成立(1 / 1)

加入書籤

柳三江笑着应下,跟着赵民明向县里走去。路上,他们遇到不少赶往县城的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背着孩子的妇女,还有扛着锄头的农民。大家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色,仿佛知道今天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县城的大街上,红旗招展,鞭炮声此起彼伏。街道两旁挤满了人,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仰头张望。柳三江注意到,街上的氛围和往常大不相同,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息。

“三江,待会儿你就站在台上,代表咱们县的少年先锋队。”赵民明一边走一边叮嘱,“记住,这可是咱们新中国成立的日子,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

柳三江点点头,心中却有些紧张。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身份,参与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

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已经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台子。台子不高,但上面挂着的大红绸布格外醒目。周围站着不少穿制服的干部,还有一些身着各色衣服的代表。

赵民明带着柳三江走到台前,向一位中年干部打招呼:“周书记,这就是我跟您说的青少年模范带头人。”

周书记上下打量了柳三江一番,满意地点点头:“好,很好。年轻人就应该有这样的精神面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广播声,那是从北平传来的开国大典实况转播。广场上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个简陋的喇叭。

柳三江站在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心中突然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他知道,这一刻,不仅仅属于这个小县城,更属于整个中国。

当天空中飘荡着雄壮的国歌声时,柳三江看到,台下有人在擦拭眼角,有人在默默流泪,更多的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一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历史的震撼。

夜幕降临时,柳三江回到了赵民明的住处。老火铳三人已经采买完毕,正在院子里等他。

“怎么样?”老火铳问道。

柳三江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道:“很热闹,很多人都哭了。”

老火铳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走吧,明天还要赶路呢。”

柳三江换下中山装,小心翼翼地叠好,还给了赵民明。夜色中,他们一行四人向山里走去,身后是县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欢呼声。

赵民明带路,柳三江跟在后面,穿过县城熙熙攘攘的街道。街上行人比往日多了许多,三三两两的人群不时发出兴奋的议论声。

“听说了吗?今天下午三点...”

“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一大早就出门了...”

柳三江不由放慢脚步,仔细打量着街道两旁的变化。平日里冷清的店铺门前都挂起了崭新的灯笼,鲜艳的红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街边的杨树上还系着彩带,随风飘扬。

“三江,快点。”赵民明在前面催促,“再晚就没好位置了。”

虽然离下午三点还有段时间,但会场里已经坐满了人。柳三江站在门口,看着里面忙碌的景象,一时有些恍惚。

会场原本是县里最大的礼堂,今天经过特别布置,显得格外庄重。墙上贴满了标语,桌椅整齐排列,前方搭起了简单的主席台。几个民兵正在擦拭桌椅,抹去上面的灰尘。

“这字写得真不错。”有人指着墙上的标语赞叹。

“那是,当年在部队当文书练出来的。”写字的老兵笑着回应,手上动作不停。

柳三江和赵民明站在一旁,想帮忙却不知从何下手。正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柳班屯长?你怎么来了?”

柳三江转头,看到陈屯长胜正快步走来。他穿着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脸上带着惊喜的笑容。

“陈书记,我哪算什么班屯长。”柳三江不好意思地摆手,“就是个放羊娃。”

“少年先锋队班屯长也是班屯长。”陈屯长胜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闪过赞许,“深山猛兽虽小,那也是豹子。”

赵民明在一旁解释:“今天三江来县城送货,恰逢今朝。要是专门进山通知,来回就得大半天。”

“来得正好。”陈屯长胜点点头,目光扫过会场,“少年先锋队的代表也到了,今天算是齐全了。”

他转向柳三江:“山里收成怎么样?”

“不错,今年雨水充足,没有土匪骚扰,比往年多了三成。”柳三江如实回答,想起屯子里那片金黄的稻田,嘴角不自觉扬起。

“好啊!”陈屯长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说明我们打击土匪和残敌的成效显著。当然,更重要的是乡亲们的努力。”

他顿了顿,又问:“屯子里还有什么困难吗?”

柳三江挠挠头:“就是打到的野味太多,送给部队他们又不收。”

“哈哈!”陈屯长胜大笑,“你这是在夸自己能打猎呢。部队有纪律,不能随便收东西。你们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柳三江一眼:“至于以后怎么办,时间还长着呢。”

“对了,扫盲工作要抓紧。山里条件艰苦,更要重视。”

“我们一直在做。”柳三江说,“还设立了晨曦奖,大家学习的劲头都很高。”

“不错,你们有想法就去做。我相信你们能做好。”

陈屯长胜还要去忙,柳三江和赵民明也加入帮忙的队伍。会场里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等待北平的广播。

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被郑重地挂在主席台后方。那是用血色的布料缝制而成,五颗金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柳三江站在旗帜前,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感动。

“三江?”赵民明轻声唤他。

“别着急,胜利必将属于我们。”柳三江低声说,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面旗帜。

陈屯长胜不知何时又走了过来:“这面旗帜,我们苦等了近三十载,而国家等了109年。”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它是用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无人可以替代,但它代表着所有人。”

“我们这一代会竭尽全力守护它,把这份责任完好无损地传承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