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我推门,你关门(1 / 1)

加入書籤

说完这些话后……我知道我必须行动起来。

忘掉那些技术术语、代码和系统吧。

这关乎的是人、人际关系和信念。

我深吸一口气。

接下来,得让邻居们看到这一切。

我播放了视频。

修鞋匠陈师傅坐在那里,挠着胡子。

李阿婆只是静静地看着,目光坚定。

平时沉着冷静的老师也眉头紧锁,全神贯注。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才有人开口说话。

然后,靠修鞋为生的普通修鞋匠陈师傅说道:“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信念值’和‘治疗药水’?”他的话如同一道闪电。

接着,李阿婆补充道:“如果我们相信,它就会起作用。”

就是这样。

我突然顿悟了。

这不仅仅是代码、数据,或者他们所说的任何东西。

系统已经改变了。

从服务器冰冷的逻辑,从那些冰冷的代码行,转移到了记忆中,最终,扎根在了这条街上这些人的心里。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计划。

忘掉那个该死的系统,我们需要付诸行动。

“光满屋”2.0版本。

不再依赖系统提示。

手动完成任务,亲手画星星,凭借纯粹的意志力。

我抓起一些纸和彩色铅笔。

我的猫小黑跳到桌子上,拍打着一支铅笔。

我决定试一试,然后让猫画出第一颗星星。

一向务实的苏晚晴搭建了一个“离线信念网络”。

这是一个本地的闭环网络,确保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依赖于系统。

这是我们对它的小小反抗。

我觉得我需要和奶奶建立联系。

我走进她的房间,呼吸着熟悉的气味。

那台停了多年的旧钟开始滴答作响,突然,桌子上、一个小盒子旁边出现了一张纸条。

纸条上是她熟悉的笔迹,写着如此简单而完美的话:“……如果冷了,就加热一下。”我把它放进了“信念盒”里,盒子里已经装满了邻居家孩子们画的星星。

然后,苏晚晴严肃地传来消息,汇报着数据。

城市里其他曾经的玩家也在进行着同样的项目,都梦想着有一个背包。

“它在成长吗?”苏晚晴困惑地问道。

这是一个转折点。

“我们就是自己的系统。”我说。

我深吸一口气,向自己,也向世界宣告:“我推门。”我公寓的门带着一种不自然的机械声关上了。

我的平板电脑亮了起来,我听到了更新提示。

收件人:所有人。

状态:在场。

任务进行中。

路灯闪烁了一下。

停顿了片刻。

然后,整条街沐浴在温暖而舒适的光芒中。

小黑守护着信念盒。

夜色深沉而寂静。

一种新的秩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悄然建立。

那天晚上,楚牧之睡得格外安稳。

夜风裹挟着寒意,吹过老街斑驳的墙面。

楚牧之的心跳却比这风更急促他不再是孤军奋战的玩家,他要唤醒的,是沉睡在每个人心中的力量。

老街的几户人家被他请到了祖屋的客厅里,昏黄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疑惑。

有常年在街口修鞋的陈师傅,他手上满是黑色的油污和老茧;有总是笑呵呵的李阿婆,她的姜茶是整条街冬日里的慰藉;还有教了他小学的王老师,镜片后的目光依旧温和而审慎。

空气中弥漫着老家具和尘埃混合的味道,压抑而沉闷。

楚牧之没有多余的废话,他将那台伤痕累累的旧平板放在茶几中央,指尖轻点,屏幕亮起。

一段段视频开始播放,那是“光满屋”计划执行时,孩子们收到礼物后天真烂漫的笑脸,是老人们被搀扶着走出家门,在阳光下舒展筋骨的满足,是那些微小却真实的幸福瞬间。

没有人说话,只有视频里孩子们的欢笑声在寂静的客厅里回荡。

每一帧画面,都像一记重锤,敲在众人心上。

他们都曾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甚至是受益者,但此刻,当这些碎片被拼接在一起,他们才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那段被他们当作“怪事”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多少温暖的故事。

视频播完,客厅重归死寂。

良久,一直沉默着擦拭工具的陈师傅,将手中的锥子“啪”地一声放在桌上。

他抬起布满沟壑的脸,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亮,声音沙哑却坚定:“以后,谁来我这儿修鞋、补胎,要是手头紧,可以用‘信念值’来付工钱。”

“信念值?”王老师扶了扶眼镜,有些不解。

陈师傅咧开嘴,露出一口被烟草熏黄的牙:“对,就是信念值。谁家帮了邻居一把,谁家做了件好事,就算一个信念值。楚小子,你记着账就行。”

他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李阿婆那双总是笑得眯起的眼睛,此刻也睁大了,她拍了下大腿,清脆地笑道:“哎哟,老陈你这个想法好!那我以后煮的姜茶,是不是也能算‘治疗药水’?谁要是感觉不舒服,喝一碗,就算消耗了一点‘法力值’!”

一时间,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瞬间被点燃。

王老师也反应过来,他激动地推了推眼镜:“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我可以在社区的公告栏办个学习角,谁家孩子作业有困难,我来辅导,这也算发布‘教学任务’!”

楚牧之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面孔,听着他们用游戏术语笨拙地定义着善意与互助,一股滚烫的热流从胸口直冲眼眶。

他忽然间彻底通透了。

系统从未真正消失。

它只是脱离了冰冷的代码和服务器,换了一种更高级、更温暖的宿主——从冰冷的数字,迁移到了鲜活的记忆里,最终,扎根在了滚烫的人心里。

“没错。”楚牧之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头的哽咽,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重启‘光满屋’计划。但这一次,不再依赖任何系统,规则由我们自己定。”

说干就干。

那块曾经用来发布系统任务的社区公告栏被重新擦拭干净。

楚牧之宣布,从今天起,这里将由居民自发登记“微任务”。

小到上门取药、陪同看病,大到修理漏水的家电、疏通堵塞的管道,任何需要帮助的事情,都可以写在上面。

每当有一项任务被完成,完成者就可以在任务后面,贴上一颗亲手画的红色五角星。

小黑,那只通人性的黑猫,仿佛也听懂了这一切。

它迈着优雅的步子走到焕然一新的公告栏旁,伸出尾巴尖,在旁边一个没盖紧的红漆罐里轻轻蘸了一下,然后笨拙地、却又无比认真地在公告栏的顶端,印下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如同梅花印般的红色“星星”。

那是这个全新计划的第一颗星,由一位特殊的“居民”亲手点亮。

苏晚晴也没有闲着。

她利用几台被淘汰的旧电脑和路由器,迅速架设起一个简易的本地服务器。

她将所有的“微任务”和“星星”记录都录入其中,数据只在这条老街的几台授权设备之间同步。

不连接外网,不上传云端,彻底杜绝任何被外界探查和干扰的可能。

她为这个独立的网络,起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离线信念网”。

夜深人静,喧嚣散去。

楚牧之独自一人回到了祖屋的二楼。

他轻轻推开了主卧的门,那是奶奶生前一直居住的房间。

月光如纱,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在光柱里缓缓舞动,像一场无声的低语。

房间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原样,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

楚牧之走到床边,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用一种近乎呢喃的声音,轻声说道:“奶奶,我带人把街口的路灯修好了。陈伯说,以后晚上走路,再也不怕摔跤了。”

他的话音刚刚落下。

“滴答。”

床头柜上那个早就断了电、停摆多年的老式机械闹钟,指针毫无征兆地开始转动。

一圈,两圈,三圈……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最终,在一声轻微的“咔”声后,稳稳地停住。

与此同时,一阵微风从门缝里吹入。

小黑悄无声息地踱步进来,它的爪子下,轻轻压着一张边缘泛黄的旧纸条。

楚牧之心头巨震,他颤抖着俯身拿起纸条。

上面是一行熟悉的、娟秀而有力的字迹,正是奶奶的笔迹。

“牧之,冷了就热。”

一句最朴实不过的关心,一句他从小听到大的叮嘱。

在这一刻,却仿佛拥有了跨越生死的重量。

眼眶瞬间灼热,滚烫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夺眶而出。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张纸条折好,放进一个新做的、被他命名为“信念盒”的木盒里,郑重地摆放在了客厅最中央的位置。

片刻后,苏晚晴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的脸色凝重,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报告。

“出事了?”楚牧之立刻收敛心神。

“不算坏事,但很奇怪。”苏晚晴将报告递给他,压低声音,“全球多个《神域》的老玩家社区,几乎在同一时间,都出现了类似的‘微任务’互助活动。形式五花八门,但核心都是一样——脱离网络,回归现实的互助。我黑进了几个论坛,发现这些活动的发起者,无一例外,都声称自己做了一个相同的梦。”

“什么梦?”楚牧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们都梦见了一个背包,”苏晚晴的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一个和你的初始背包一模一样的背包。然后,他们就醒了,脑子里莫名其妙就有了这个想法。牧之……你说,它是不是……长大了?”

楚牧之没有回答。

他走到窗边,望向窗外。

老街的路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正按照一种奇特的节奏,一盏接着一盏,依次亮起,然后又依次熄灭,循环往复,宛如一颗巨大心脏在沉稳地跳动。

他摇了摇头,嘴角却勾起一抹释然的微笑。

“不,不是它长大了。”

“是我们,终于学会了怎么当自己的系统。”

临睡前,楚牧之做了一件看似多余,却意义非凡的事。

他走到大门前,这一次,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随手关门,而是伸出手,清晰而郑重地做出一个推门的动作,同时在心中默念,口中也低声宣告:

“我推门。”

然后,他后退一步,静静地站在玄关处,目光紧锁着那扇沉重的木门。

十秒,二十秒……

在一片极致的安静中,那扇门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缓缓移动,最后“砰”地一声,无声地合拢。

门锁的锁舌精准地“咔哒”一声,咬合进了锁槽。

几乎在同一瞬间,客厅茶几上的终端屏幕自行亮起,备忘录的最后一行文字,悄然更新。

“签收人:所有人。状态:在。任务持续中。”

楚牧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转身准备回房。

他看到,小黑不知何时已经蜷缩在了那个“信念盒”旁边,长长的尾巴轻轻盖住了盒子的一个角,像是在守护着一个神圣的契约。

屋外,整条街的路灯,在这一刻,结束了心跳般的闪烁,同时大放光明,将沉睡的老街照得亮如白昼。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

新的秩序,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建立。

这一夜,楚牧之睡得格外安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