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浸润式光刻(1 / 1)
“陈先生,我是林本坚。”
“请坐。”陈天连忙起身招呼道。
等对方坐下,陈天才开始打量这位“浸润式光刻技术之父”,
年逾六旬,清瘦却十分有精神,带着浓重的粤省口音。
“林教授祖籍是粤省的?”陈天拉着家常。
林本坚点了点头:“我虽然出生在越南,但父母都是潮汕人。”
“那感情好,这次林教授也算回到老家工作了。”陈天笑道。
林本坚没有继续客套,反而抛出了个颇为尖锐的问题:“陈先生,这次我从米国回到台岛,是应台积电的邀请。”
“为何回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在哪。”陈天摆摆手,不在意的说道。
陈天的豁达态度让林本坚稍稍安心,他之所以挑明回来的原因,就是避免彼此可能的猜忌。
这种事情瞒不住,还不如向正主直接挑明,避免陈天多想。
陈天自然不会在意林本坚在台岛的“人情世故”。
林本坚认识台积电张中谋很正常,都是台岛半导体领域大拿,两人不认识才奇怪。
林本坚现在能出现在这里,已经表明了态度,陈天不在意他和张中谋的关系。
在台积电和中芯之间,林本坚最终选择了中芯,这就够了。
“实话说,您开出的条件让我无法拒绝。”
在IBM长达22年的工作生活,也让林本坚偏向于西方的交流方式:“最终,我向张中某当面致歉,婉拒了他的邀约。”
“这么说,张中谋知道你加入了中芯?”陈天挑了挑眉问道。
林本坚摇了摇头:“当时中芯还处于秘密研发阶段,我自然不会向台积电透露去向,这是基本的职业素养。”
“方便说说台积电给你开出的条件嘛?”林本坚快人快语,陈天索性也有话就直接问。
“研发部副总经理。”
陈天笑了,这和自己开出的条件简直天差地别。
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在副总裁和部门副总中该怎么选择。
哪怕此时的中芯刚刚起步,与台积电的体量还有较大差距。
但自己还许诺了5%中芯股份给林本坚,实打实有投票权的股份,不是那种名誉性的干股。
两家公司对林本坚的重视程度,高下立判。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台积电只是觉得林本坚是个人才,虽然重视,但远没到需要给股份拉拢的程度。
但陈天是重生者,知道林本坚那能让半导体行业彻底改朝换代的技术,拉拢起来自然肯下血本。
在台积电林本坚只是个技术骨干,加入中芯却能成为公司股东,直接进入最高决策层。
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句话在全球通用,越是高级的人才,越想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公司话语权。
况且两家公司目前也没那么大差距。
2000年的台积电全球营收约50亿美元,以这个规模来看。
大概是在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厂的第十大门口徘徊,约莫是一个“中型”半导体企业。
此时的半导体龙头巨擘是英特尔,年营收约300亿美元,是台积电的六倍。
2000年初,台积电总市值达到了约1000亿美元的巅峰规模。
然好景不长,2000年3月科技股泡沫开始破裂,纳斯达克指数暴跌,全球科技股随之进入漫长熊市。
台积电自然也未能幸免,从高点大幅回落。
到2000年年底的现在,其市值相比年初的高点已经缩水一半有余,回落至300-400亿美元左右的区间来回震荡。
而林本坚最终选择的中芯呢?
其虽是大陆刚刚成立的半导体企业,却不是一穷二白开局,通过陈天的资本运作,世大半导体人才和设备全部转到了中芯。
技术方面,世大半导体当初是能和台积电正面打擂台的存在。
哪怕耽误近一年,后续也完全有追赶机会。
资本背景方面,中芯的背景同样硬得没边,国资投入能保证其不受政治因素影响。
而华夏最大互联网巨头创始人陈天的入股,则能帮助中芯迅速在业界打响名头,产品不愁销路。
中芯背后有这两大股东全力支持,综合实力真未必输于台积电。
就是全面考虑了两家的优劣对比和综合实力,林本坚才在台积电先行邀约的情况下,不惜得罪台积电,选择加入中芯。
职位和股份只是林本坚加入的原因之一。
中芯要真是个看不到未来,一穷二白的小作坊,哪怕给他一半股份,让他担任公司董事长,他也不会选择加入。
想到这,林本坚收起思绪,抬头问道:“陈总不惜重金邀请我加入,想必是看上了鄙人身上某项特长,还请吩咐。”
林本坚称呼上的变化和主动请缨的态度,让陈天颇为满意。
这说明对方已经开始融入中芯,没在把自己当外人。
听到林本坚主动发问,陈天考虑着怎么让对方正视自己接下来即将提出的疯狂构想。
他理了理思路,开口道:“半导体方面我是纯粹外行,但我有一个小想法,想向两位教授请教看看是否可行。”
说完,陈天看向张如京和林本坚,大半目光落在林本坚身上。
“请说。”两位大拿很给面子的齐声说道,哪怕不混互联网圈,但也听说过陈天“点子王”的名头。
他们也颇为期待,这位互联网领域的天才少年,在半导体领域能发表些什么独到见解。
雷君却对这一幕十分眼熟,每当陈天用这种“我有一个想法”的开场白时候,接下来一定会抛出些惊世骇俗的“言论”。
“我听说半导体行业在157纳米波长上卡了七八年之久,迟迟无法进一步突破,业界称之为遇到了物理瓶颈,技术‘撞墙’。”
说到这,陈天顿了顿,两位教授同时点头,表示却有此事。
陈天接着说道:“据我了解,光刻机的透镜和硅晶圆之间目前是空气,而空气的折射率n≈1.0。”
“那我们能不能考虑把空气换成一层纯净的水,利用水高于空气的折射原理,在镜头角度不变的情况下,让193nm光波在水中缩短至134nm。”
“光波更小,就能刻画出更精细的电路图形,芯片制程技术自然随之提升。”
“两位教授觉得我这个小想法有没有可行性?”
“不可能!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张如京脱口而出道,旋即意识道言辞可能太激烈。
陈天毕竟是外行,犯这种常识错误可以理解。
张如京语气缓和下来,解释道:“首先以水为介质容易产生污染,且水中的气泡会影响光刻精度。”
“在光刻阶段,任何一丝的误差都会导致整张晶圆报废,而水中的气泡几乎无处不在。”
张如京话说一半,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明显,陈天这个构想完全没有任何基础条件支撑,绝不可能实现。
陈天也不恼,目光转向没有发言的林本坚,接着说道:“张老您提到的两点难题,技术层面能不能解决呢?”
“能不能提炼出不污染镜头的高纯净度水,让水不产生气泡,或者说让其气泡趋于稳定,只要能有迹可循,气泡的影响就不在是问题。”
此话一出,两人都眉头紧皱思索起来。
陈天也没打扰,好整以暇的坐在那里,他的任务在提出镜头中间加入水之后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至于怎么去实现,陈天不懂,也不需要他懂,自然有“科学”人才来解决。
很多时候技术方面的突破和互联网创意类似,缺的是大胆异于常人的想法,技术方面反而是其次。
过了约莫十分钟......
林本坚沉声说道:“超纯去离子水。具有透光性好、纯净度高、性质稳定的特点,这种水不会污染光刻胶和镜头!”
“至于气泡问题,我暂时没想到解决方案。”
陈天自顾自鼓起了掌:“林教授十分钟就解决了一个难题,另一个难题我相信很快也能解决,甚至可能会出现的其它问题也会一一攻克。”
“陈总这个想法不是临时起意吧?”林本坚目光灼灼的看向陈天:“不然不会这么巧,普通人哪知道什么折射率、波长这些专业名词。”
“不错,”陈天大大方方的点了点头:“您是光学领域的大拿,我邀请您加入中芯,就是希望把这个项目交给您来完成。”
“相信我!这是能颠覆整个业界生态的技术突破。”陈天自信满满的说道。
“这项技术因为加入了水,我称之为湿刻法,也叫浸润式光刻。”
“湿刻...浸润式...”林本坚咀嚼着这两个半导体领域的新名词,脸色不断变化。
作为光学领域专家,林本坚很清楚“水”在光线中能够产生的作用。
抛开能不能实现不谈,陈天这个“异想天开”在光刻阶段加入水的想法,绝对是能够缩短光波的。
更短的光波就意外着更精密的刻度,意味着更小的制程技术。
如果真能解决镜头加入水后,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当前全球光刻机制造商都在耗巨资埋头钻研157纳米光刻机研发的时候,自己如果能通过无处不在的水解决这一物理难题。
这些厂商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怎么办?
不跟进,只有死路一条,难怪陈天会说这是一项颠覆整个业界生态的技术突破。
不对!
林本坚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这些光刻机厂商不愿放弃前期在“干刻法”上的巨大投入,中芯该怎么办?
要知道,中芯使用的光刻机还是需要从这些厂商那采购。
就算中芯成功研制出了陈天所谓的“浸润式光刻”技术,那些厂商不配合,没有配套的“湿刻法”光刻机,中芯一样造不出芯片。
想到这儿,林本坚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陈总,我们并没有生产光刻机的能力,如果光刻机厂商不配合,我们这些投入会全部打水漂!”
“收购一家光刻机制造厂怎么样?”
陈天随口提议道:“只要有基础制造能力的小厂就行,不需要技术多么先进,反正我们也不准备在干刻领域死磕。”
林本坚还未说话,张如京接话道:“如果不追求技术的话,国内就有一些合适的小厂。”
“而且我收到消息,国家也意识到了光刻机的重要性,新的五年规划中将光刻机列为重点攻关项目,相关技术积累和人才队伍正在泸市整合,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
“他们会同意把研发力量投入我们这异想天开的‘湿刻法’光刻机上吗?”陈天心里没底的问道。
这一听就是国企资源,对于他们能不能接受新鲜事务,陈天不报乐观态度。
“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嘛,我俩一起进京游说,”张如京笑道:“你可不要小瞧自己在上层的影响力。”
陈天点了点头:“那行,这个项目如果成了,绝对是双赢的结果。”
“不仅中芯能获得遥遥领先的技术,国内的光刻机制造也能实现弯道超车也说不定。”
张如京笑道:“理是这么个理,在干刻法上国内落后西方十年以上,很难追赶,甚至因为各种绕不开的专利,在这一赛道很大可能永远都追赶不上。”
林本坚面面相觑,两人的谈论,让他有种参与到历史事件中的感觉。
不用怀疑,一旦陈天提出的这个方法成功,对于全球半导体领域绝对是一个核打击。
从技术层面,到生产芯片的硬件层面,面前这个年轻人都想绕开国外,自己单干。
拥有这种魄力和想法的年轻人居然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林本坚根本不敢相信。
但林本坚也能理解这种选择的无奈,瓦森纳的缘故,就算陈天想主动加入那些光刻机厂商阵营,别人也不会带他玩。
想破局,目前的陈天只能靠自己和他身后的国家。
紧接着,林本坚心中又有一个疑问,陈天的这些想法究竟是从哪来的。
他不相信一个从未接触过半导体行业的门外汉,能凭空想出这种似乎可行的方案。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