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真正成为传奇的陆远!(1 / 1)

加入書籤

如果说,那个在纽约地下秘密进行的、汇集了联盟半数以上顶级巨星和传奇名宿的“地狱训练营”,已经让整个篮球世界为之侧目,将其视为这个夏天最不可思议的、只存在于幻想中的盛事。

那么,当陆远的下一个动作浮出水面时,所有人材惊恐地发现,自己之前的想象力,是多么的贫瘠。

那个训练营,只是陆远庞大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是他用来打磨“武器”的锻造厂。

而他真正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赢得下一场战争,而是要重新定义战争的规则。

他要重塑整个篮球世界的“道”。

在训练营如火如荼地开始整整一周之后,当艾弗森还在为乔丹的一个后仰跳投的细节而彻夜难眠,当大本还在笨拙地模仿着奥拉朱旺的梦幻舞步,当勒布朗·詹姆斯还在为如何获得传奇们的认可而绞尽脑汁时,另一场规模更宏大、层次更高、影响力更深远的风暴,在曼哈顿中心地带,时代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时代广场大厦酒店里,悄然引爆。

陆远,以他个人的名义,包下了这家酒店整整一层,包括其最富丽堂皇、天花板上悬挂着施华洛世奇水晶吊灯、足以容纳数百人的“帝国宴会厅”。

而他亲自署名发出的邀请函,则像一枚枚精准制导的导弹,飞向了全美乃至全世界篮球圈里,那些站在金字塔尖、手握权柄、脑中蕴藏着无尽智慧的人群。

他要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美教练峰会。

这个消息,最初通过一些小道消息流传出来时,引起的并不是震撼,而是巨大的疑惑和一丝不以为然的嘲弄。

在盐湖城一家老派的牛排馆里,犹他爵士队的教父杰里·斯隆,正和他的老伙计,前掘金主帅道格·莫窃窃私语。

“教练峰会?每年夏天联盟不是都会组织各种战术研讨会吗?他陆远搞这么大阵仗做什么?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斯隆切着盘子里的T骨牛排,语气里带着一丝老派教练对新生事物的天然警惕。

“我听说,他还邀请了NCAA的那些家伙。”道格·莫喝了一口啤酒,“这小子,拿了几个冠军,就有些飘了,想整合NBA和NCAA?他以为他是谁?篮球界的联合国秘书长吗?”

在迈阿密的办公室里,身穿阿玛尼西装、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的帕特·莱利,对着电话那头的斯坦·范甘迪冷哼了一声:“他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凭什么召集我们所有人?难道要我们去听他讲怎么打跑轰吗?真是笑话。如果不是斯特恩打了招呼,我根本不会理会这种无聊的聚会。”

类似的声音,在联盟各个角落此起彼伏。尤其是那些成名已久、资历深厚、自成一派的老帅们,都对陆远这种“打破常规”的举动,抱有一种审视甚至是敌意的态度。

但当他们正式收到那份制作精美、如同婚礼请柬般的邀请函,并翻开看到那份长得令人咋舌的“拟出席名单”时,所有的轻视、不屑和嘲弄,都瞬间变成了倒吸一口凉气的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份名单,就像一份篮球教练界的《百家讲坛》目录,其阵容豪华到令人窒息。

第一部分,是NBA现役的全部三十支球队的主教练及其核心助教团队。

从洛杉矶湖人队的菲尔·杰克逊,到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格雷格·波波维奇,再到迈阿密热火的帕特·莱利和犹他爵士的杰里·斯隆……这些名字,每一个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篮球哲学和一座座冠军奖杯。

而他们身后的助教团队,如汤姆·锡伯杜、迈克·布登霍尔泽、埃里克·斯波尔斯特拉等人,也都是未来联盟主帅的储备力量。

名单的第二部分,则彻底打破了次元壁。

NCAA一级联盟几乎所有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名帅,赫然在列。

杜克大学的“老K”迈克·沙舍夫斯基、雪城大学的“二百三联防宗师”吉姆·博伊海姆、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硬汉教练汤姆·伊佐、北卡的罗伊·威廉姆斯……要知道,NBA和NCAA的教练圈子,向来有着一层看不见的、厚重的壁垒。

职业教练们觉得大学教练战术简单、思想僵化;而大学教练们则认为职业教练过于功利,缺乏育人的情怀。

他们彼此尊重,但很少像这样大规模地、平等地坐在一起进行交流。

而陆远,凭借他在NCAA创造的,至今无人能及、近乎神话的杜克四连冠伟业,以及NCAA历史上最年轻、最成功主帅的身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能够同时号令两界诸侯的威望和资格。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让人震惊,那么邀请函最后一页,用特殊的烫金浮雕字体标注出的两个名字,则直接让所有看到的人,感觉心脏都漏跳了一拍。

“特邀荣誉嘉宾:里德·奥尔巴赫先生,约翰·伍登先生”

“红衣主教”奥尔巴赫,波士顿凯尔特人绿色王朝的奠基人,那个在场边点燃雪茄就意味着胜利的男人。

“UCLA巫师”约翰·伍登,十年豪取七连冠,创造了体育史上最伟大连胜纪录的篮球哲人,他的“成功金字塔”理论,是所有教练的圣经。

这两个名字,就是篮球教练界的“摩西”与“耶稣”。

他们是活着的圣人,是所有教练的祖师爷。

这两个早已不问世事、几乎被认为只存在于历史纪录片中的名字,竟然要同时出现在陆远的峰会上?

这怎么可能?!

一瞬间,这场峰会的性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它不再是一个年轻冠军教练炫耀自己人脉和财富的派对,而是变成了一场所有从业者都必须放下身段、怀着敬畏之心前来参加的、神圣的“麦加朝圣之旅”。

任何一个拒绝这份邀请的人,都将被视为对整个教练历史的背叛和不敬。

峰会当天,时代广场的这家顶级酒店,仿佛变成了世界的中心。酒店门口,被来自ESPN、TNT、FOXSports等全世界各大体育媒体的转播车和记者们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虽然被拦在百米之外,无法进入,但能拍到任何一个从黑色林肯车里走出的教练,都足以成为今天体育版的头条新闻。

酒店的帝国宴会厅内,气氛庄重而又带着一丝微妙的紧张。

空气中,仿佛都能嗅到各种不同篮球哲学在碰撞前产生的静电火花。

菲尔·杰克逊正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冥想,他的助教则在一旁为他准备着草本茶。

不远处,波波维奇和斯隆两个不苟言笑、仿佛对全世界都感到不满的老派教练站在一起,用鹰隼般锐利的眼神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老K教练则和他的一众门徒,如奎因·斯奈德、强尼·道金斯等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杜克圈子”,低声交谈着,自成一派。

当然,现在杜克系的核心已经变成了陆远,只不过陆远今天实在是太忙了。

在会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没找到新工作,以严苛和学院派著称的拉里·布朗,正一脸不爽地和他的助教赫伯·威廉姆斯抱怨着。

“哼,搞这么大排场,真以为自己是篮球皇帝了?”布朗的语气酸溜溜的,像打翻了醋坛子,“四连冠又怎么样?四个NBA冠军又怎么样?他才几岁?不过是运气好,连续碰到了几批好球员罢了。他的战术有什么?不就是简单的挡拆和快攻吗?毫无美感,毫无章法。等一下他要是敢在台上胡说八道,吹嘘自己的那套东西,我第一个站起来质问他,让他下不来台。”

拉里·布朗,这位同样战功赫赫,但是被陆远搞的实在是有点惨的老家伙,一向对陆远这种“火箭式”蹿升、不按常理出牌的年轻人抱有很深的偏见和敌意。

在他看来,教练这一行,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是经验的积累。

陆远如此年轻就取得如此成就,这打破了教练界论资排辈的传统,是对他们这些一步一个脚印、熬白了头发才爬上来的老帅们的“冒犯”。

他今天来,一半是迫于那两位传奇祖师爷的面子,另一半,就是存心来找茬的。

就在这时,会场入口处传来一阵低沉的骚动,原本还有些嘈杂的宴会厅,在三秒钟之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那个方向。

只见两个身影,在尼克斯的助教团队的共同搀扶下,缓缓地走了进来。

走在左边的,是一位身材不高,但精神矍铄、眼神锐利得像能穿透人心的老人。

他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式的黑框眼镜,虽然需要借助一根红木拐杖,但他的腰板挺得笔直,下巴微微上扬,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骄傲。

他就是“红衣主教”奥尔巴赫。

而走在右边的,则是一位更为年迈、更为慈祥的老者。

他步履蹒跚,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但脸上始终挂着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温和与睿智的微笑。

他手中的那根普通木质拐杖,在众人眼中,仿佛不是用来支撑身体,而是用来点化世人、开启智慧的魔法棒。

他就是UCLA的“巫师”,约翰·伍登。

当这两位传奇并肩出现的一刹那,整个宴会厅里,所有的人,无论是高傲如菲尔·杰克逊,还是固执如波波维奇,无论是帝王般的老K,还是教父级的帕特·莱利,全都自发地、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神情肃穆,身体微微前倾,用最崇敬的目光,迎接这两位篮球教练界的活化石。

这是一种超越了竞争、超越了派系、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尊重,对前辈的敬畏。

刚刚还叫嚣着要找茬的拉里·布朗,此刻也和其他人一样,乖乖地站着,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他可以不服陆远,但他不敢在这两位祖师爷面前有丝毫的造次。

他那点所谓的名帅架子,在这两位开创了篮球教练这门艺术的始祖面前,渺小得就像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粒尘埃。

陆远并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与两位传奇一同入场,接受众人的朝拜。

他巧妙地利用了这两位传奇的入场,无形中就镇住了全场的气氛,将所有可能存在的刺头,都按了下去。这是一种极具东方智慧的处事方式,不靠直接的对抗和压制,而是靠营造一种势,一种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来化解潜在的矛盾,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紧接着,又有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到来,将这场峰会的官方规格,推向了不可企及的顶峰。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以及NCAA现任主席迈克尔·科里。

这两位分别是职业篮球和大学篮球的最高掌权者,他们通常只会出现在选秀大会或者总决赛颁奖典礼这种场合。

他们的同时出现,并排走入会场,意味着这场由陆远个人发起的峰会,已经得到了官方最高层级的背书和认可。

它不再是陆远的个人行为,而是整个美国篮球界的一件官方盛事。

当所有人都落座后,身穿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定制西装,内搭一件简约的白色衬衫,没有打领带,显得既沉稳庄重又不失年轻人朝气的陆远,才从侧台缓缓走上了讲台。

他没有急着开口,而是先用他那深邃的目光,平静地环视全场,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或审视、或好奇、或敬佩、或复杂的眼睛,脸上挂着温和而自信的微笑,没有丝毫的紧张和怯场。

他首先走下讲台,径直来到第一排中央,约翰·伍登和奥尔巴赫的面前。

他没有选择握手,而是以一个标准的、晚辈对长辈的姿态,微微鞠了一躬。

“伍登先生,奥尔巴赫先生,再次感谢两位前辈能够不辞辛劳,远道而来。”陆远的声音清晰而诚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没有您二位当年播下的种子,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国篮球这片繁茂的森林。您二位的到来,是这场峰会最大的荣幸,也是我们所有后辈的无上荣光。”

他的姿态放得极低,言辞充满了对前辈的尊敬,每一个用词都经过了仔细的斟酌。

这一举动,立刻赢得了在场所有老派教练的好感。

伍登和奥尔巴赫也微笑着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对这个懂礼貌、知进退的年轻人的赞许。

随后,陆远回到台上,目光转向坐在另一侧的斯特恩和科里。

“感谢斯特恩先生和科里先生的莅临,你们分别代表着篮球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你们的支持,让这场关于篮球未来的探讨,有了更深远、更切实的意义。”

他没有过多的客套和吹捧,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谢意,同时又巧妙地点出了两位掌权者的重要性。

然后,他才将目光投向了全场所有的教练。

“各位教练,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在来之前,心里都有一个和我一样的疑问。”陆远开门见山,不等任何人发难,就主动把矛头对准了自己,他的语气诚恳得像是在和朋友聊天,“我,陆远,一个三十五岁的年轻人,一个在这个行业里只待了不到十年的‘菜鸟’,凭什么,把在座的各位,这些篮球智慧的化身,都召集到这里来?我是想给大家上课吗?还是想在我辉煌的履历上,再添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好向世人炫耀我过去几年取得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

他这种毫不避讳的、甚至带点自嘲式的发问,让台下所有人都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了一阵会心的、善意的笑声,整个会场紧张严肃的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连一直板着脸的拉里·布朗,都忍不住嘴角微微松动了一下。

“都不是。”陆远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敛去,表情变得无比认真,“我今天站在这里,不是以一个四届NCAA冠军或者四届NBA冠军教练的身份,我甚至不是以一个‘教练’的身份。我只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一个篮球的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来向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请教学习的。”

“我一直觉得,我们篮球教练这个行业,很像中国的茶道。”他巧妙地引入了一个充满东方哲学韵味的-比喻,立刻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在座的各位,都是顶级的‘制茶大师’。有的人,像帕特·莱利先生,杰里·斯隆先生,你们的篮球,就像一杯来自云南的、经过岁月发酵的浓烈醇厚的普洱,入口或许有些苦涩,需要强大的意志才能品味,但咽下之后,回味悠长,甘醇无比,越品越有味道。那是铁血、纪律与坚韧的沉淀。”

被点到名的莱利和斯隆,脸上都露出了一丝意外的表情,随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个比喻,精准而又诗意地概括了他们篮球哲学的精髓,让他们感觉很受用。

“有的人,像菲尔·杰克逊先生,您的篮球,就像一杯采自西湖边的、清晨带露的顶级龙井,看似清淡如水,实则意境深远,需要品茶者静下心来,排除杂念,才能品出其中的禅意、和谐与万千变化。”

菲尔·杰克逊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他那标志性的神秘微笑,甚至还双手合十,对着陆远微微点头致意,显然对这个比喻非常满意。

“还有老K教练,波波维奇教练,你们的篮球,更像是一杯由顶级调酒师精心调配的鸡尾酒,体系复杂,层次分明,对每一种原料的用量和调和顺序都有着精确到毫秒的要求,最终才能融合成了独一无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波波维奇和老K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难得的欣赏。

陆远顿了顿,话锋一转,指向了自己和锡伯杜、沃格尔等新生代教练。

“而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不是‘大师’,我们只是‘学徒’。我们还在学习如何分辨茶叶的好坏,还在尝试如何控制水温。我们今天可能喜欢绿茶的清新,明天又想试试红茶的醇厚。我们充满了困惑,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

“所以,我举办这场峰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哪一种‘茶’最好喝,哪一种茶应该成为唯一的标准。因为茶,本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风味的不同。我只是想提供一个地方,一个‘茶馆’,让所有顶级的‘制茶大师’,能暂时放下门户之见,坐在一起,品一品别人的茶,聊一聊自己的制茶心得。或许,在交流与碰撞中,我们能发现一些新的风味,甚至能激发出灵感,共同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引领未来的‘新茶’。”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大气磅礴。

他用一个绝妙的比喻,既给足了所有大佬面子,又清晰地阐明了峰会“交流、融合、开创”的核心主题。

他巧妙地将自己放在了一个“茶馆小二”,一个“服务者”和“学习者”的位置上,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和“说教者”。

这种谦逊而又充满智慧的姿态,瞬间征服了在场绝大多数人。

原本还憋着一肚子劲,准备了一堆尖锐问题想要找茬的拉里·布朗,此刻心里已经彻底泄了气。

他发现自己准备的所有质问,在陆远这番“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太极推手面前,都变得不合时宜,甚至显得自己有些心胸狭隘、小家子气了。他现在要是再站起来发难,只会沦为全场的笑柄。

“因此,这场峰会的主角,不是我,而是台下的每一位。”陆远的声音变得高亢而富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将围绕几个核心主题进行分组探讨:从NCAA到NBA的人才培养与过渡衔接、新时代下的进攻理念革命与防守体系演变、篮球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战术融合、以及最重要的——我们作为教练,作为‘育人者’,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诱惑丛生的新媒体时代,更好地引导和教育我们的球员,让他们不仅成为一个好球员,更能成为一个好人。”

“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会议,更是我们所有人,为了我们共同深爱着的这项运动,为了它的未来,所进行的一次‘传承与开创’的集体智慧碰撞。我的发言完了,现在,这个舞台,属于你们。谢谢大家。”

话音落下,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他的智慧,他的格局,更是送给他那与年龄完全不符的、令人折服的领袖魅力。

大卫·斯特恩和迈克尔·科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毫不掩饰的震惊和激赏。

他们原以为这只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年轻教练的一次个人秀,没想到,陆远所展现出的,是一个行业领袖、一个战略家、一个未来舵手的远见和胸怀。

斯特恩甚至在心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个年轻人,将来如果不做教练了,来联盟办公室,他绝对是一个比我更出色的总裁。他的手腕和远见,太可怕了。”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整个峰会,完全按照陆远设想的剧本,高效而热烈地进行着。

整个楼层被分成了四个大型的、主题不同的会议厅。

在A厅,菲尔·杰克逊、老K教练和NCAA的几位名帅,正围绕着“天才球员的管理与心智培养”这一主题进行分享。

禅师用他管理乔丹、奥尼尔和科比的亲身经历,讲述着如何与那些自尊心极强的超级巨星打交道,听得那群习惯了在大学里说一不二的大学教练们如痴如醉,不时做着笔记。

在B厅,波波维奇、斯隆、拉里·布朗和汤姆·锡伯杜、弗兰克·沃格尔这些新老两代防守大师们,正围着一个巨大的电子战术板,为一个“在取消hand-check规则后,如何限制持球挡拆核心”的细节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巨大无比的战术板上,画满了各种颜色的、代表着轮转和协防的复杂箭头与符号。

在C厅,来自欧洲的篮球名帅、阿根廷国家队的教练,以及一些有国际篮球背景的NBA助教,正在分享着欧洲篮球的整体传切理念和南美篮球的灵性,这给习惯了单打和挡拆的美国本土教练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而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个被布置得像一个私人图书馆的主宴会厅。

这里,成为了由约翰·伍登和奥尔巴赫共同坐镇的“大师讲堂”。

几乎所有的主教练,都会在小组讨论的间隙,像小学生一样,端着小板凳,围坐在两位传奇的身边,聆听着他们关于篮球最本源、最纯粹的智慧。

“成功金字塔,最重要的基石,不是天赋,不是战术,而是勤奋和热情。”伍登先生的声音虽然苍老,但字字珠玑,充满了力量,“在你要求你的球员做到百分之百之前,你必须自己先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教练的言传身教,比任何战术板都重要。”

“我从不看赛后的数据统计。”奥尔巴赫叼着一根未点燃的雪茄,慢悠悠地说道,眼神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些东西都是给记者和球迷看的。我只看球员在场上,是让他的四个队友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差了。篮球,永远,记住是永远,是五个人的运动。任何试图凌驾于团队之上的个人,都是球队的毒瘤,不管他多有天赋。”

陆远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最出色的会议组织者,穿梭在各个讨论组之间。

他从不以主导者的身份去说教,而是像一个最专注的听众,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并用他那超强的记忆力,将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交叉和碰撞。

他只在最关键的时候,提出一个画龙点睛的问题,或者分享一个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得到的独特视角,引导讨论走向更深的层次。

他会走到防守大师们的小组里,笑着问:“各位前辈,你们设计的防守体系,都是基于对禁区的保护和对中距离的干扰。但如果未来出现一种新的打法,比如出现一个这样的球员,他完全不讲道理,在离三分线外两三步远的地方,就能保持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命中率。那时候,我们的防守体系,是否要从根本上进行重构?我们的防守半径,是否要扩大到整个半场?”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所有防守教父都陷入了长久的、严肃的沉思。

他也会在老K教练分享如何与年轻球员建立信任和权威时,恰到好处地补充一句:“在中国,我们古代的圣人孔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是教授他们打球的技艺;‘解惑’,是解答他们人生的困惑。而最重要的,是‘传道’,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或许,我们作为教练,除了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球员,更应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成名后将要面对的巨大财富和无尽诱惑。”

这番充满了东方哲理的话,让老K教练对他投去了激赏的目光,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这场峰会,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

当它结束时,每一个走出酒店的教练,脸上都带着一种疲惫而又满足、意犹未尽和满载而归的表情。

他们不仅在战术板上收获了无数的灵感,更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而全世界的篮球圈,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场峰会的盛况、细节和深度之后,彻底被陆远这个男人的手笔和格局,惊得目瞪口呆。

“我的上帝,陆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仅在训练世界上最好的球员,他还在训练世界上最好的教练!”

“35岁!你们敢相信吗?他才35岁!他已经拿到了四个NCAA冠军和四个NBA总冠军!现在,他竟然还把整个美国篮球界的顶级大脑都组织起来,为他‘打工’,听他‘讲课’?这已经不是篮球的范畴了,这是权力的艺术!”

“他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王朝的缔造者了,他想成为篮球这项运动的教父!不,他已经是了!”

在这一刻,陆远这个名字,真正地超越了“冠军教练”的范畴。

他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光芒万丈的太阳,不仅用他那无可匹敌的战绩照亮了球场,更用他的智慧、格局和那份独特的东方魅力,照亮了整个篮球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

他成为了一个标志,一个符号。

一个年仅35岁,却已经站在篮球教练金字塔最顶端,让所有前辈和同辈都心悦诚服的,独一无二的、当之无愧的传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