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燎原计划(1 / 1)
纽约城的狂欢,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宴。
总决赛横扫小牛的第三天,这座城市依旧沉浸在巨大的喜悦里。
蓝橙色的旗帜从帝国大厦的窗口垂下,如同瀑布般宣示着王者的归来。
时代广场的巨型屏幕上,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播放着尼克斯球员们捧起奥布莱恩杯的荣耀瞬间,那金色的奖杯在高清画质下熠熠生辉,刺痛着每一个失败者的眼睛,也点亮了每一个纽约客的骄傲。
空气里,似乎还残留着冠军香槟的甜美气息,混杂着热狗、椒盐卷饼和街头艺人萨克斯风吹出的爵士乐,构成了一种独属于胜利的,令人醺然的芬芳。
盛大的冠军游行,将这场狂欢推向了顶峰。
数以百万计的市民涌上第五大道,将从炮台公园到中央公园的路线堵得水泄不通。
他们穿着各种款式的尼克斯球衣,脸上涂着蓝橙色的油彩,呼喊着英雄的名字。
那尖叫声汇成一道道音浪的海啸,几乎要掀翻曼哈顿林立的钢筋水泥天际线。
孩子们被父亲扛在肩上,挥舞着小小的旗帜,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偶像最纯粹的崇拜。
德韦恩·韦德站在花车的最高处,他像一个加冕的摇滚巨星。
他一手高举着金光闪闪的奖杯,一手拿着一瓶价值不菲的黑桃A香槟,肆无忌惮地向着欢呼的人群喷洒。
阳光下,飞溅的酒液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与他那口尽显风骚的笑容一样灿烂夺目。
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证明自己的“闪电侠”,三座总冠军奖杯,让他成为了这座城市无可争议的传奇。
凯文·加内特,这个在明尼苏达的冰天雪地里苦熬了七年,将忠诚与热血挥洒在标靶中心的硬汉,此刻像个第一次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
他没有像韦德那样张扬,而是把那座沉甸甸的奥布莱恩杯搂在怀里。
他时不时就会低下头,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奖杯,然后拿起来亲吻一下,对着镜头露出他那标志性的、可以去拍牙膏广告的大白牙。
他逢人就用嘶哑的嗓音大吼:“我们是世界冠军!Anythingispossible!”那份源自心底的幸福感,比任何语言都更具感染力。
而李冉,那个从纽约街头篮球场走出的野孩子,更是彻底放飞了自我。
他索性脱掉了上衣,露出满身张扬的东方神兽纹身,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他将替补席上同样兴奋得满脸通红的大卫·李像扛一袋土豆一样扛在肩上,跟着车载音响里震耳欲聋的嘻哈音乐疯狂扭动身体,引得道路两旁的女性球迷阵阵尖叫。
他就是这支铁血之师里最不羁的火焰,燃烧着最原始的激情与活力,是这支球队“纽约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教练组的成员们也各有姿态。
汤姆·锡伯杜,那个以防守和严苛著称的偏执狂,终于卸下了整个赛季的紧绷。
他那标志性的嘶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和每一个球员放肆的开着玩笑。
帕特里克·尤因,这位尼克斯队史最伟大的中锋,作为球队的内线教练,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他将手轻轻放在奖杯上,闭上眼睛,仿佛在与自己那个充满遗憾却同样伟大的职业生涯和解。
多年的宿愿,在这一刻,由这群后辈们为他,也为这座城市圆满了。
陆远,这支王朝军队的最高统帅,这艘冠军巨轮的掌舵人,却只是安静地坐在花车二层的一个角落。
他手里端着一杯香槟,却没有喝,只是看着杯中金色的液体随着车辆的颠簸轻轻晃动,升腾起细密的气泡。
他的目光越过下方狂欢的人群,越过那些挥舞的手臂和旗帜,投向远处那些被誉为人类文明奇迹的摩天大楼。
它们在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泽,冷峻而恢弘,一如他此刻的心境。
他的脸上带着微笑,但那微笑里,却有一种与周遭狂热气氛格格不入的平静,甚至是一丝难以察觉的……倦意。
“在想什么呢,头儿?”史蒂夫·科尔端着酒杯,在他身边坐下。
作为球员时代和教练时代都跟随陆远拿到过冠军的人,科尔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他的人之一。他能敏锐地察觉到陆远情绪里的那份抽离感,仿佛灵魂已经飘向了别处。
“又拿了一个冠军,看你的样子,好像并不怎么兴奋?”科尔笑着碰了碰他的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
陆远没有直接回答,他晃了晃酒杯,忽然问道:“史蒂夫,你觉得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登顶。”科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享受那种的征服感。”
“那登顶之后呢?”陆远追问。
科尔愣了一下。
他看着陆远那双深邃得如同星空的眼睛,瞬间明白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登顶就是结束,是享受荣耀的开始。但对于陆远这样的人来说,登顶只是一个过程。
“寻找下一座更高,更险,更人迹罕至的山。”科尔轻声说。
陆远大笑了起来,笑声爽朗而通透。
他终于喝了一口杯中的香槟,辛辣的泡沫刺激着他的味蕾,让他感到一阵清醒。
“没错。”他转过头,看着科尔,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这座山,我们已经来来回回爬了三次。山顶的风景很美,美得让人窒息。但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多新鲜感了。”
科尔的心猛地一跳,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所以……你准备……”
“不,我什么都没说。”陆远摇了摇头,“尼克斯是我的球队,你们是我的兄弟。”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低沉而郑重,仿佛在诉说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
“但是,我想在继续攀登这座山的同时,去做一些更有意义,也更有挑战的事情。”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浩瀚的太平洋,望向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我想,去为另一片土地,播撒一些种子。一些真正能够改变那片贫瘠土壤的种子。”
科尔看着陆远,他知道,这个男人,又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他心中的那团火,永远不会满足于仅仅照亮一座城市的辉煌。
他要的,是燎原。
游行结束的当晚,麦迪逊广场花园的主人,詹姆斯·多兰,在自己位于球馆顶层的豪华办公室里,为球队核心成员举办了一场私密的庆祝派对。
相比于白天的喧嚣,这里的气氛要安静得多。
昂贵的波斯地毯,意大利手工制作的真皮沙发,墙上挂着毕加索的真迹。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曼哈顿璀璨的夜景。
多兰今天的心情好到了极点。这位曾经被纽约媒体和球迷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全美最差老板”的男人,如今却成了人人称颂的“王朝奠基人”。
他端着一杯威士忌,满面红光地和每一个人碰杯,他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个正安静地坐在沙发一角的中国男人。
派对进行到一半,多兰示意众人,然后独自走向陆远。
“陆,能借一步说话吗?”
陆远点了点头,跟着多兰走进了旁边一间更为私密的书房。
门关上的瞬间,隔绝了外面的欢声笑语。书房里只亮着一盏昏黄的台灯,气氛庄重而严肃。
多兰没有坐下,他站在巨大的红木办公桌后,看着陆远,眼神复杂。有感激,有敬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陆,首先,再次感谢你。你为这支球队,为这座城市,为我个人所做的一切,语言已经无法形容。你是个奇迹,一个真正的奇迹。”
“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詹姆。”陆远微笑着回答。
多兰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不,我们都知道,没有你,就没有这一切。是你把一群老的老,小的小,刺头的刺头,捏合成了一支冠军之师。是你让‘纽约篮球已死’这句话,变成了全美最大的笑话。”
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
“陆,你的四年合约,这个赛季结束后……就到期了。”
多-兰说出这句话时,声音有些干涩。
这是悬在他心头整个赛季的一把剑。
陆远自从合同进入最后一年,从未主动提起过任何关于续约的事情。
以他的行事风格,这绝不是疏忽。
多兰知道,这个神奇的中国人,大概率是要离开了。
他的心沉了下去,但他脸上却努力维持着平静。
经历了这几年的成功,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冲动易怒的门外汉了。
他学会了尊重,尤其尊重眼前这个男人。
“我今天叫你来,不是想用什么东西来强迫你,或者说服你。”多兰的声音无比真诚,“我只想告诉你,尼克斯永远是你的家。我准备了一份新的合约,一份空白的合约。年限,你来填;薪水,你来填。球队的股份,只要你开口,我愿意出让一部分。我甚至可以把篮球事务运营总裁的职位交给你,让你拥有完全的,不受任何人掣肘的权力。”
“我只想让你知道,为了留下你,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这是一个任何教练都无法拒绝的提议。
它代表着金钱、权力和地位的顶峰。
然而,陆远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波澜不惊。
他看着多兰,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暖意:“谢谢你,詹姆。我能感受到你的诚意。和你合作的这四年,非常愉快。”
这句“非常愉快”,让多兰的心彻底凉了。这听起来,更像是告别感言。
“所以,你真的要走?”
“我还没做最后的决定。”陆远没有把话说死,但他接下来的话,却印证了多兰的猜测。
“詹姆,你知道,我来自哪里。在我来的那个地方,篮球正在走一条很曲折的路。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球迷,有不输给任何国家的天才苗子,但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在世界大赛上折戟,我们最好的球员,像姚明,像王治郅,他们的职业生涯都因为一些非篮球的因素而充满了遗憾和伤痛。”
“我在这里,证明了我的篮球理念是可以在最高水平的舞台上取得成功的。现在,我想把这些东西,带回去。”
“我想为我的祖国,做一些事情。一些比再拿三座总冠军奖杯,更有意义的事情。”
多兰怔怔地看着陆远,他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东西。那不是对胜利的渴望,也不是对权力的追求,而是一种近乎于信仰的使命感。
他忽然明白了。
对于陆远来说,执教尼克斯,建立一个王朝,或许从一开始,就只是他宏大计划里的一步。
一个用来积累资本、验证理论、获取话语权的“序章”。
现在,序章结束,他要去书写真正的正文了。
多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有失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由衷的敬佩。
“我明白了。”他走上前,给了陆远一个用力的拥抱,“无论你选择什么,我都会尊重你的选择。就像我说的,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只要你想回来,这扇门,永远为你敞开。”
他已经满足了。因为这个神奇的中国人,为尼克斯带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王朝,洗刷了球队近半个世纪的耻辱。
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这就够了。
三天后,当整个纽约还沉浸在卫冕的余韵中时,一架湾流G550私人飞机,在夜色的掩护下,从肯尼迪国际机场悄然起飞,划破深邃的夜空,向着东方飞去。
陆远没有通知任何媒体,只和多兰、科尔等少数几人打了招呼。
对外的说法是,他要回国享受一个悠长的假期,探望家人,并考虑自己的未来。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那不是休假。
那是一场,比NBA总决赛更艰难,也更重要的,战争。
BJ。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当舱门打开,一股混杂着夏日燥热与工业气息的熟悉空气涌入鼻腔时,陆远知道,他回家了。
灰蒙蒙的天空,将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笼罩在一种肃穆而厚重的氛围里。
这里没有纽约的张扬与浮华,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历史沉淀感。
陆远没有直接去那个他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他让司机把他放在了后海。
他换上了一身最普通的T恤和牛仔裤,戴着一顶压低了帽檐的鸭舌帽,像一个普通的游客,漫步在荷花市场的烟火气里。他听着小贩用京腔吆喝着“冰糖葫芦”,看着满头大汗的三轮车夫载着好奇的外国游客慢悠悠地穿过银锭桥,闻着空气中烤羊肉串和炸灌肠混合的独特香气。
这一切,都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走到一个露天的篮球场边停下脚步。
场上,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在打着“半场三对三”。他们的球鞋已经很旧了,身上的球衣也是五花八门,有科比的,有詹姆斯的,还有一个穿着姚明的奇才11号。
他们的技术很粗糙,战术更是无从谈起,基本就是个人单打。一个身材瘦高,看起来最有天赋的男孩,连续做了几个华而不实的胯下运球,然后迎着防守强行干拔跳投,篮球“哐”的一声砸在篮脖子上,弹出了老远。
他的同伴没有抱怨,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陆远静静地看着,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想起了王治郅。
那个被誉为“追风少年”的天才,拥有着黄种人里百年一遇的篮球智商和柔和手感。
如果他出道在美国的篮球体系里,他会被当作一个空间型四号位,一个现代篮球的战术核心来精心培养。
他的射程,他的脚步,他的策应能力,会让他成为任何一支球队都梦寐以求的建队基石。
但在国内,他得到的指令却是“增重”“对抗”“去内线凿”。
他被要求放弃自己最灵动的天赋,去扮演一个他不擅长,也不喜欢的角色。
那些年国家队和俱乐部之间无休止的拉锯,那些夏天永无止境的集训和比赛,像一把钝刀子,一点一点磨掉了他的灵气,透支了他的身体。
虽然在自己的调教下,大郅在NBA完成了新生,甚至拿到了六枚宝贵的总冠军戒指。但陆远心中,总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他本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他又想起了姚明。
那个正在HSS的康复中心里,为自己脆弱的脚踝进行着又一次漫长而痛苦的康复训练的巨人。
他同样是这种旧体制的产物,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就像一辆被要求全年无休,常年超载的重型卡车,在NBA和国家队两条战线上来回奔波,身上的每一个零件都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最终,这辆本可以行驶更久的卡车,过早地迎来了报废的命运。
陆远知道,如果再不做出改变,眼前球场上那个瘦高的男孩,以及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的孩子,即便拥有再好的天赋,也可能重蹈覆辙。
中国,从不缺少有天赋的篮球少年。
缺少的是一片能让天赋自由生长的土壤。
缺少的是一套科学的,能够保护并最大化开发天赋的体系。
而他这次回来,就是要亲手,将这套体系的蓝图,拍在那些掌控着中国篮球命运的人的桌子上。
他知道这很难。他要挑战的,不仅仅是几个官员,而是一个根深蒂固了数十年的观念,一个庞大而僵化的体制,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惯性。
这比在NBA总决赛G7的最后一分钟落后五分,还要艰难百倍。
但他必须做。
因为,他是陆远。
第二天上午十点,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办公大楼。
陆远独自一人,走进了这栋外表普通,甚至有些陈旧,却掌握着中国篮球生杀大权的建筑。
会客室里,装潢朴素得有些过时。
红木的茶几上摆着几个带盖的白瓷茶杯,墙上挂着历届国家队的合影。
照片上球员们的面孔,从80年代的青涩,到96黄金一代的坚毅,再到04年奥运时全队亚军时的合影,仿佛一部无声的中国篮球编年史,诉说着辉煌与落寞。
篮管中心主任李卫国,亲自接待了他。
这是一个年近六十的男人,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几缕花白的头发更添威严。
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审慎。他身上有一种常年身居高位者特有的,不怒自威的气场。
“陆指导,欢迎欢迎!真是稀客啊!”李主任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笑容,主动伸出手,“首先,我必须代表中国篮球界,祝贺你再次带领尼克斯队夺得NBA总冠军!你可是我们中国体育界的大功臣,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体坛争得了巨大的荣誉啊!”
他的话语很热情,但握手的时候,却只是轻轻一触,带着明显的距离感。
“李主任您太客气了。”陆远不卑不亢地微笑着,“我只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两人分宾主落座,工作人员端上了两杯热气腾腾的龙井。
茶叶在杯中沉浮,翠绿的颜色赏心悦目,但会客室里的气氛,却远不如茶水来得清爽。
寒暄了几句国家队近况和CBA联赛的发展后,李主任便切入了正题,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察的警惕:“陆指导这次载誉归来,是准备好好休个假,在国内多待一段时间吗?”
“假期会休,但不是我这次回来的主要目的。”
陆远没有兜圈子,他知道对付这样的人物,任何旁敲侧击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他将自己带来的一个黑色文件夹,轻轻地推到了李主任面前的红木茶几上。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主任,我这次回来,是想和您,和篮协,谈一个合作。”
李主任的目光落在了那个文件夹上。
封面上,是几个用宋体加粗的烫金大字,简洁而有力。
《“燎原计划”——中国篮球青少年发展体系改革白皮书》
李主任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没有立刻去拿那个文件夹,而是抬起头,深深地看了陆远一眼。
那眼神,仿佛要穿透陆远的身体,看清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意图。他见过太多在国外混出点名堂就想回国来指点江山的人了。
“燎原计划?”他缓缓地念出这四个字,语气变得有些玩味,带着一丝审视,“陆指导的志向,可真不小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陆远平静地回答,目光坦然地与他对视,“我只是想回来,点燃第一把火。”
李主任沉默了几秒钟,终于伸出手,拿起了那份文件。他的手指,在光滑的封面上摩挲了一下,然后,翻开了第一页。
只看了一眼,他的眉头就紧紧地锁了起来。
白皮书里,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也没有虚无缥缈的口号。
有的,只是一组组冰冷而残酷的数据图表,每一组都像一记重拳,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
第一张图,是中国青少年球员与美国同年龄段球员,在“年平均有效训练时长”和“高强度对抗比赛场次”上的对比。
两条曲线,从十二岁开始,差距就如同天堑,我们的曲线高得吓人,而“有效”二字被特别加粗标红。
第二张图,是双方球员在“战术素养测试”和“比赛阅读能力评估”上的平均得分。我们的分数,低得可怜。
而最让李主任感到心脏被狠狠揪了一下的是第三张图。
那是一条血红色的,名为“16-18岁年龄段顶级天赋球员(身高2米以上)因伤病或不科学训练导致生涯报废率”的曲线。
中国的那条线,像一座陡峭的山峰,高高在上,刺眼得让人无法直视。
那曲线的顶端,仿佛在发出无声的尖叫。
下面,还附上了几个匿名的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都像一个血淋淋的伤口,揭示着这个体系内部的溃烂。
案例A,某省青年队天才中锋,因过度进行深蹲等负重训练,导致膝盖半月板严重磨损,20岁便宣告退役。
案例B,某国青队主力后卫,因常年缺乏专业的康复理疗,脚踝韧带习惯性撕裂,再也无法恢复巅峰时期的爆发力……
“啪!”
李主任猛地合上了文件夹,发出的声响让空气都为之一颤。
“陆指导!”他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客套,变得冰冷而生硬,“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漂洋过海回来,就是为了拿这么一份东西,来全盘否定我们几代篮球人这么多年的心血和成果吗?”
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显然是被激怒了。
这不仅仅是质疑,这简直就是羞辱。
“你这是在指责我们,说我们把好苗子都练废了?”
面对李主任近乎质问的语气,陆远却依旧稳如泰山。
“李主任,请您冷静。”他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倾听的力量,“我不是在指责,更不是在否定。我只是在陈述一个我们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
“我们的青训体系,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我们还在用三十年前苏联的训练理念,去培养要和二十一世纪的对手竞争的球员。我们迷信‘三从一大’,迷信苦练,迷信听话,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科学。我们把球员当成机器上的零件,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却扼杀了他们最宝贵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看着李主任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像是在一个封闭的作坊里,用一个老旧的模具,去批量生产一批批看起来差不多的‘篮球运动员’。那些真正有天赋有棱角,不符合这个模具的‘璞玉’,要么被我们硬生生磨平了棱角变成了一块普通的石头,要么就在这个粗暴的过程中被彻底敲碎了。”
李主任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陆远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个他一直试图用“集体荣誉”和“国情特殊”来遮掩的脓包。
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因为那些数据和案例,他比谁都清楚。
“国情不同!”他只能搬出这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挡箭牌,“我们是举国体制!我们追求的是集体荣誉,是为国争光!不像你们美国搞个人英雄主义!一切都以个人利益为先!”
“谁说集体荣誉和个人发展就一定是冲突的?”
陆远立刻反问,语气咄咄逼人,寸步不让。
“李主任,我请问您一个问题。一个由十一个平庸的‘螺丝钉’和一个天赋异禀的‘核心’组成的团队,和一个由十二个特点鲜明、能力出众的‘精英球员’组成的团队,哪一个更有可能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哪一个更能捍卫您所说的‘国家利益’?”
“难道让我们的天才球员在更科学更先进的体系里成长为真正的世界级巨星,让他一个人就能吸引对方两到三名球员的防守,从而为队友创造出巨大的空间,这不算是为集体做贡献吗?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看着这些天才,一个接一个地因为不科学的训练和过度的使用而陨落,这就是您所说的为国争光吗?”
会客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李主任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感觉自己引以为傲的理论体系,在陆远这简单而犀利的质问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他端起茶杯,想喝口水来掩饰自己的狼狈,却发现茶杯早已空了。
陆远知道,破冰的时候到了。他的目的不是摧毁,而是建设。
他将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更为详细的计划书,推了过去。
“李主任,我今天来,不是来发牢骚,更不是来当批评家的。我是带着百分之二百的诚意,来寻求合作,来解决问题的。”
他指着那份计划书,声音变得恳切而有力。
“这就是我的‘燎原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三件事。”
“第一,我个人出资一千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在香港注册成立一个完全非盈利性质的‘中国篮球发展基金会’。这笔钱,不受任何国内机构的监管,只对我和一个独立的委员会负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
“第二,从今年夏天开始,每年,我会带领我的教练团队——包括但不限于首席助教弗兰克·沃格尔,投篮教练史蒂夫·科尔,内线教练帕特里克·尤因,防守战术教练汤姆·锡伯杜,以及全美最顶级的体能训练师和运动康复专家,来到中国,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精英训练营’。我们会面向全国,不问出身,不看背景,只看天赋和潜力,通过最严格的科学测试,挑选出三十名12到18岁之间最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让他们接受这个星球上最顶级的,最科学的篮球训练。”
“第三,每年训练营结束后,我们会选出其中最出色的三到五名球员,由我的基金会全额出资,送他们去美国,进入顶尖的篮球高中或者训练营,跟随NBA级别的训练师和康复师,进行为期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海外特训。让他们吃住,训练,比赛,都和真正的NBA预备球员在一起,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到底是什么样子,让他们知道,天空的极限在哪里。”
李主任听着陆远的计划,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抬起头,用一种看怪物一样的眼神看着陆远,那眼神里充满了震惊,不解,和深深的怀疑。
“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艰难地开口,声音都有些干涩,“你图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好处?”
“好处?”
陆远笑了,那笑容,云淡风轻,却又带着一种俯瞰众生的气度。
“李主任,钱,我已经赚够了,多到几辈子都花不完。总冠军奖杯,我的陈列室也快放不下了。对我来说,这些东西,已经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
“我现在想做的,是一些钱买不来,奖杯也换不来的事情。”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那片他无比熟悉的,灰色的天空。
“我是一个中国人。这片土地,是我的根。”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会客室的每一个角落,敲击着李主任的耳膜,震撼着他的灵魂。
“我希望有一天当人们提起中国篮球的时候,想到的不再仅仅是姚明和王治郅这两个孤独的名字。我希望是一群人,一个军团,他们能在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里和任何人掰手腕,能让任何对手都感到尊敬和畏惧。”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队不再需要为了一个亚洲冠军而拼得头破血流,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奥运会的领奖台,是去和美国梦之队真刀真枪地掰一掰手腕。”
“我希望未来的中国,能有自己的锡伯杜,自己的波波维奇。能有源源不断的天才球员涌现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篮球文化和传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陆远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李主任,那眼神里的火焰,几乎要将空气点燃。
“这,就是我的‘好处’。”
“我不需要篮协的任何一分钱,也不需要任何官方的头衔。我只需要您,需要篮管中心,为我打开一扇门。一扇让这个计划,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门。我需要你们的配合,允许各省市体校的尖子生来参加我们的选拔。仅此而已。”
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李主任的内心,早已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忽然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源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他原本以为,陆远只是一个在海外功成名就,想回国来摘桃子,或者说,想利用自己的名气来指点江山,满足个人虚荣心的“精英”。
但他现在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么离谱。
这个男人的心里,装着的,是一片他从未敢想象过的,广阔的星辰大海。他的格局,他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这个层面。
一千万美元,NBA冠军教练团队,全额资助留美……这一切,都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无法拒绝的,巨大的诱惑,或者说,是巨大的贡献。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伸向了那份名为“燎原计划”的文件。
那份文件,其实并不厚。
但他却觉得,它重若千钧。
因为它承载的,可能是一个国家,一项运动,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未来。
李主任喉咙干涩,他用力清了清嗓子,声音艰涩得如同梦呓,终于说出了那句在中国官场上最经典也最意味深长的话。
“这件事……太大了……我一个人,做不了主。”
“我需要……向上面汇报……我需要,开会研究……”
他没有说“行”,但也没有再说“不行”。
他说的是,“研究一下”。
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超乎陆远预期的突破。
“没问题。”
陆远露出了此行以来,第一个发自内心的,轻松的笑容。
他重新坐回沙发上,姿态从容。
“我这次回来,有一个月的假期。”
“我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