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保住蓝玉之子,唯有靠朱元璋!(1 / 1)

加入書籤

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免死铁券,保住蓝玉两个儿子的命了。

想让蓝玉放弃这两个儿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虎毒尚且不食子,蓝玉就算不是什么好东西,可让他独自活着从而选择放弃两个儿子,这是蓝玉无法接受的。

毕竟。

他建立了如此功勋,到了今日这个地位,不就是为了福泽子孙后代么。

可蓝玉目前没有免死铁券,唯有去向他们借用甚至索要,可现在这个时期免死铁券并没有失去信用,皇爷爷朱元璋还没有大开杀戒,那一个个淮西勋贵是真的把这东西都当成了宝贝,怎么可能愿意交给蓝玉。

这,该如何是好?

“允熥,给舅爷想个办法吧,只要能让他们两个活下来,我怎样都行...”

蓝玉这一刻,仿佛苍老了十几岁,他虽然知道目前这一切都是因为朱允熥的计划,可他并不愚蠢,若非是朱允熥的话,他现在连这种挣扎活命的机会都没有,或许他可以多活个一两年,但迟早会被朱元璋给覆灭满门的。

现如今。

他的两个儿子,也是最后一道难关了。

蓝玉没有想到,那朱允炆等人会用这件事情来做手脚,这也让他怨恨上了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这就是夺嫡之争的残酷吗?

若是他能度过这场难关,那势必会想尽办法帮助朱允熥,夺得这皇太孙的位置。

“我想想,若是除了免死铁券,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思索良久。

朱允熥其实已经意识到了。

目前这是个死局。

任何的路,都被彻底的给堵死了。

他的面色渐渐沉重了几分。

蓝玉能注意到此时朱允熥的样子,他心猛的一沉,难道说朱允熥也没有办法?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两个儿子被处死?

呜呼!

他蓝玉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啊。

早知道,就不纵容这群家伙了!

朱允熥现在心绪很杂乱,他虽然保持着大脑清醒,可却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扭转目前的局势,蓝玉这两个儿子确实罪大恶极,但怎么说也不能让他们就这么死了。

形式上不允许。

思索间。

朱允熥忽然道:

“舅爷,现在唯有一法了。”

“我亲自去乾清宫,和皇爷爷商议此事。”

“此次去,必然想办法救舅爷两个儿子的命,不然的话就算这皇太孙位置我最终得到了,也将不得安心!”

“若舅爷的子嗣无法救下来,我就不争这皇太孙位置了!”

朱允熥义正严词。

这件事情,他必须解决。

不然,也确实不让他安心。

“这怎么可以?”

蓝玉闻言脸色变了变,他可是知道自己这个侄孙的脾气的,都敢抬棺死谏呢,这若是到了乾清宫,岂不是会和陛下争吵起来,若是说之前倒也无妨,可现在朱允熥处于关键的皇太孙争夺之战中,若是真的惹得陛下不喜,可能会出现大问题啊。

毕竟。

未来这皇太孙的位置到底是的,那还不是要陛下拍板决定?陛下真的不喜朱允熥,甚至心中反感朱允熥,那陛下一句话,朱允熥就彻底没机会了。

“不行,我不能让你前往乾清宫。”

蓝玉此时觉得,为了他那两个不孝之子,根本没有陛下,他这两个儿子作恶多端,不如死了就死了吧,反正都已经给他生下孙子了。

死了拉倒。

但其实,蓝玉心中又有些不忍心,毕竟这是自己的骨肉啊,为了他自己能够活下来,而放弃两个儿子的命?

“舅爷不用拦着我了,这次我自己去。”

“舅爷在府中,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朱允熥挥了挥手,那意思很明显了,让凉国公蓝玉不要跟着,然后他独自向着宫内走去。

蓝玉想要跟随。

但最终,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只能作罢,取消自己心中的想法。

不至于啊。

朱允熥,你为了我这两个不成器的儿子,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啊。

蓝玉心绪很是复杂,他本来仅仅是因为和朱允熥有着血缘关系,这才站在朱允熥这边的,而现在,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已经把朱允熥当成朱元璋一样来看待了,若他能活到朱允熥继位的那一日,必然誓死效忠朱允熥,任谁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他蓝玉。

此生只忠诚于大明朝皇室!

朱允熥向着乾清宫的方向走去。

此时天空晴朗,悬挂于苍穹上的大日丝毫不掩饰释放着它那炽热的能量,朱允熥能感觉到自己被这太阳光照耀着很舒服,可他心情却并不是很好,此次见到皇爷爷朱元璋,他未必能把蓝玉这件事情给办成。

但,总是有机会的。

若他不来的话,那就绝对没有任何机会。

而他来了的话,可能机会很渺茫,但还是有机会的,人生不就是要把握住在自己面前的每个机会吗?

也只有这一个办法,能解决蓝玉这件事情,需要让皇权出手,让皇爷爷朱元璋出手。

等到朱允熥来到乾清宫了,见皇爷爷朱元璋正在乾清宫内处理政务。

今日因为战船对轰的事情,导致朝会并没有举行,因此看起来政务很多,皇爷爷朱元璋面前的桌案上堆积了不少,而他也眉头紧皱,似乎遇到了不小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朱元璋有一个很大的毛病,亦或者说这是帝王的通病。

那就是,臣子和属下来见到他时,朱元璋必须等着自己手中的政务处理完毕,才会让属下和臣子进来。

看起来,像是在认真处理政务。

其实就是变相的拖延罢了,毕竟我是皇帝,你们等等我难道不行吗?你们就该等着。

朱允熥自然也不例外,他就在这静静的等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只听到砰的一声,朱元璋把手中的奏折忽然重重摔下。

“一群没用的东西,这都无法解决,咱要他们何用?”

“臣子臣子无能,孙子孙子不孝,都欺负咱啊,欺负咱这个老头子!”

朱元璋埋怨着,嘴中嘟囔着什么,在外等待着的朱允熥脸色一黑,他能听不出来吗?这朱元璋就是在说自己呢,朱元璋这么多孙子中,若是谁不孝顺的话,不就是敢抬棺谏言的自己吗?

这纯属是当着他面,蛐蛐他!

“皇爷爷,孙儿来了。”

朱允熥心中无言,随即躬身道。

“咱让你等了这么久,没不高兴吧?”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眼。

朱允熥脸色顿了顿。

朱元璋这话,需要反着听。

故意的。

喜欢这种阴阳怪气。

“孙儿是应该的。”朱允熥立刻拱了拱手道,随即他并没有立刻提起蓝玉的事情,而是道:

“方才见皇爷爷忧愁,莫非是出了什么大事?”

闻言。

朱元璋忽然叹了口气道。

“你既然问了,咱和你说说也无妨。”

“卫所那边,问题很大,咱让兵部的官员给拿出个法子来,三个月了,始终没有任何办法。”

卫所?

朱允熥对于当今大明朝的卫所制度,还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卫所制,是皇爷爷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确立的军事制度,旨在实现‘兵农合一’,以较低成本维持庞大军队。

不过,很可惜的是。

这一制度在洪武时期,就已暴露出诸多问题了。

这些问题,其实在明朝洪武时期并没有解决,也相应的为明代中后期的军事衰落埋下隐患。

目前,卫所制的基本架构,是由卫、千户所、百户所所组成的,其中卫这一层,每卫编制五千人,设指挥使,正三品官职;千户所每所一千一百二十人,设千户,正五品官职;百户所每所一百一十二人,设百户,正六品官职。

再往下,就是总旗和小旗了,这种属于基层军官,他们基本上管理大约十到五十名士兵。

也就是洪武初年,卫所制刚刚确立后,皇爷爷朱元璋也相应的制定了兵源与军户制度,其中有着世袭军户制度,士兵及其后代永久为军,不得转业,还有军屯自给结构,每名士兵授田五十亩,战时为兵,闲时务农。

而这一制度,主要的指挥体系为五军都督府和都指挥使司所管理,五军都督府统辖全国卫所,但调兵权归兵部,防止将领专权;都指挥使司也就是省级军事机构,管理地方卫所。

其实,卫所制刚刚诞生时,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可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问题越来越多。

没想到,皇爷爷朱元璋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确实是有着一定的先见之明。

“孙儿明白,皇爷爷担忧的具体是什么了。”

朱允熥忽然道。

闻言,朱元璋脸色微变,略带好奇之是打量着叶煊:”你说,你明白咱担忧的是什么?咱就说了卫所制存在问题,你就听了这一句话,就明白存在哪些问题了?”

说完这话后,朱元璋有些不敢相信,若朱允熥真的有这份能耐,那可以堪称神童了。

可令朱元璋感到意外的是,朱允熥还真的点了点头。

“孙儿确实知晓。”

既然皇爷爷朱元璋这里遇到了问题,那他就顺理成章的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那么接下来舅爷蓝玉的事情,自然而然也就轻松的多了。

“呵呵呵,你可不要胡编乱造,哄骗咱,咱可以确定你这次来是有事情求咱,为了蓝玉的事情吧?”

朱元璋两眼一眯,那眼神、那脸色,很明显早已经看穿了朱允熥的想法,和朱允熥相比,他朱元璋活了这么大岁数了,是真正的老狐狸,什么看不出来。

“是为了舅爷的事情,可孙儿确实看出来了卫所制的诸多问题,孙儿不敢撒谎。”

朱允熥并没有对于朱元璋看出来了自己前来的目的,而感到意外,毕竟皇爷爷朱元璋什么看不出来?对方有着锦衣卫的消息渠道,又是一个人精,堪称恐怖的政治机器,看出来这一切太正常了。

“好,那你说说看。”

朱元璋露出正色,他倒要看看,这朱允熥能说出来个什么所以然。

卫所制的问题他这边才刚看出来,朱允熥就也看出来了?

开玩笑吧。

甚至说,朱允熥可能连什么是卫所制,都不清楚吧?

真把他朱元璋当成普通的老头子给糊弄了?

若是朱允熥真的说不出来的话,那蓝玉的事情就不用想了。

朱允熥,可是确实清楚卫所制的诸多问题的,因为他不慌不乱,理清了一下脑海中的思路,随即言道:

“我大明朝的卫所制,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军户地位低下,而为何军户地位低下?这是因为根据卫所制所制定的规定,他们属于是世袭贱籍,永世为兵,皇爷爷强制世袭,一旦被编入军户,子孙后代必须世代当兵,不得转业,再加上民间也有着一定的歧视,军户被视为‘贱籍’,地位低于民户,甚至低于匠户;更加重要的是,他们还被限制了自由,军户不得参加科举,这也相当于彻底的断绝了他们的上升通道,再加上军户未经许可不得离开驻地,否则视为‘逃军’。”

“然后就是军户们的经济剥削,堪称非常严重,这来自于军屯压榨,军户需自耕自养,但屯田多被军官侵占,士兵实际沦为佃农,目前我大明朝,至少有三成的军屯田被军官私占,士兵无地可种,又有军饷克扣的情况发生,朝廷发放的军饷常被军官截留,士兵生活困苦,甚至许多军户家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终又导致军官私役,形同奴工,很多普通的士兵每日都要进行着无偿的劳役,军官常驱使士兵为自己修建宅院、耕种私田,甚至经商牟利,士兵被迫从事与军事无关的苦役,毫无尊严;同时士兵稍有反抗,即遭鞭笞、枷号等酷刑。”

朱允熥清楚,现在仅仅是这个问题刚刚出现。

而很快,大明朝的卫所制度就会迎来一种小型崩溃。

历史上,大明朝的士兵逃亡规模堪称惊人,洪武十六年,仅北平都司,就逃亡士兵足足高达四万余人,而未来的洪武二十六年,根据史料记载,全国逃亡军户足足累计超过十二万人,占军队总数近两成。

这个数字,太恐怖了。

士兵们的逃亡也方式多样,有集体逃亡的,整支百户所、千户所士兵集体消失;有改名换姓的,逃兵混入民户,或伪造路引,打造通行证逃往他乡;还有能狠下心来的,直接自残避役,有士兵砍断手指、刺瞎眼睛,以逃避兵役。

这群人,逃亡后的命运也并非是那么好的,朝廷对于这种情况,堪称零容忍,朱元璋下令:“逃军抓回,割耳刺字,全家充军。”,这最终导致地方上的百姓们遭了殃,地方官为完成任务,常抓捕无辜百姓充数,再加上逃亡军户被民间视为‘逃犯’,不敢收留,许多人沦为流民或土匪。

最终,仅仅是因为这一条,就导致大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下降,逃亡导致卫所兵员不足,剩余士兵士气低落,无法有效作战。

社会动荡更是加剧,大量逃亡军户成为流民,部分加入土匪或倭寇团伙。

到了明中期,产生了军事危机,至永乐时期,卫所制已难以为继,朱棣不得不组建‘三大营’作为精锐野战军。

其实,朱允熥知晓,历史上皇爷爷朱元璋对此也是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和应对措施,但效果实在是太有限了。

无外乎是严刑峻法,比如新的《大明律》规定:逃兵本人处死,家属发配边疆,藏匿逃兵者同罪。

实际执行方面,由于逃亡规模太大,许多地方官敷衍了事,甚至受贿包庇。

最终朱元璋又准备补充兵源,制定‘垛集法’,这种法起其实就是强制三户民户抽一丁为军,不但无用,更是有害,导致民间恐慌,百姓自残避役。

此法不行,又制定了“谪充军”:将罪犯、流民编入军户,进一步降低军队素质。

改的越来越乱套。

基本上已经崩溃了。

“呵呵,你倒是看的听清楚的。”

听了朱允熥的话,朱元璋感到意外的同时,又不禁点了点头,说实话朱允熥确实看清楚了卫所制的这一弊端。

但,这并不代表着,朱允熥能看清楚其他。

“你就看出来了这些?”朱元璋语气平淡道。

朱允熥这个时候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什么叫做就看出来了这些?

他自然能看出来很多问题,但这一条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不行把朱允炆喊过来,他估计连什么是卫所制都不清楚吧?

但既然朱元璋这么说了,朱允熥也没有犹豫,继续道:

“除了这一条,另外就是军屯效率低下和后勤崩溃的问题了。”

此话一出,朱元璋隐约间双眼亮了亮,但他依旧保持着平静,想看接下来朱允熥能说出来什么。

“目前,我大明朝军屯设计的其实有着明显缺陷,其中有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土地分配失衡,军屯田土质差异太大,边地卫所多分得‘砂碛之地’,譬如甘肃卫所,六成的屯田都是盐碱地,再加上授田面积不足,他们实际人均得田仅三十亩左右,不足法五十亩之数,最终又因为水利设施匮乏,几乎九边军屯区仅两成耕地配有灌溉系统。”

“而我大明朝,又不给相应的配套,比如耕牛,仅仅只有一半人能获得耕牛配给,且多为老弱病畜;铁制农具年损毁坏更是达到三成,每隔三年就需要重新打造,这种种原因下,最终导致正军与余丁比例失衡,平均每名作战士兵需负担八亩耕地,也因此使得训练与耕作时间冲突,农忙季出操率不足两成。”

在朱允熥看来。

这卫所制,所产生的问题实在是他太多太多了。

不说其他,就单说按照现在这种趋势,势必会造成大明朝的军事体系,彻底瓦解。

本来训练与劳役就产生了明显冲突。

再加上军户士兵被军官驱使从事修建私宅、耕种庄园等劳役,导致常规军事训练形同虚设,在农忙时节,士兵们被迫放下武器拿起农具,久而久之,弓马技艺荒废,当紧急征调令下达时,许多士兵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兵器。

想想,军户士兵们,彻底沦为了军官们用来给自己盖房子、种地的劳户。

这如何发展军事?

军官们还会很认真的训练这些士兵吗?

再加上,卫所军官多靠世袭上位,缺乏实战经验,他们组织的训练停留在形式化的队列操演,对战阵变化、兵器使用等实战技能敷衍了事,士兵们年复一年重复着花架子般的套路,完全脱离战场实际需求。

同时还有兵器质量的滑坡问题,军器局制造的武器偷工减料,刀剑易折,弓弩无力,有些卫所的库存兵器多年未更新,铁甲锈蚀、枪杆虫蛀。当北元骑兵来袭时,守军发现仓库里的箭矢竟然无法射穿敌人的皮甲。

军马饲养被克扣粮草,战马瘦弱不堪骑乘。军官们将好马私用或倒卖,给士兵配发的多是老弱病畜,骑兵部队名存实亡,有些卫所的战马数量还不及编制数的三分之一。

这可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问题,也因此。

朱允炆对抗朱棣,才会显得那么吃力。

也因此。

朱棣奉天靖难成功后,立刻重新组建三大营。

思索间,朱允熥注视着朱元璋,给出自己的看法:

“其实,皇爷爷自己也知晓,这卫所制诸多问题的根源,比如兵将分离,这也是皇爷爷为防止将领专权,频繁调换卫所军官,而士兵们常年面对陌生的指挥官,既不了解其作战风格,也缺乏信任基础,战时经常出现士兵听不懂将领号令,或者将领误判部队能力的混乱局面;卫所军官逐渐蜕变为只关心账册的官僚,对战场态势判断能力退化。他们习惯用处理公文的方式指挥作战,一份军情急报要在五六个衙门间辗转,等批复下达时战机早已贻误。”

“军户本身地位就低,这些军户子弟从小被灌输‘低人一等’的观念,既无职业荣誉感,也缺乏保家卫国,镇守我大明朝的使命感,他们视当兵为苦役,只求苟全性命,遇敌时往往未战先怯。”

“现如今,我大明朝的卫所军队阶层,太混乱了,孙儿就听闻过,有军功赏赐被层层截留,士兵流血换来的可能是几句空头褒奖,而临阵退缩者只要贿赂上司就能逃避惩罚,这种勇者无赏,怯者无罚的局面,难道不是在彻底消磨军队的血性吗?”

朱允熥的话,说的很直白。

却震耳欲聋。

朱元璋确实听进去了。

而让朱元璋感到震撼的是。

有的问题,纵然是他都没有看出来。

可朱允熥小小年纪,却发现了。

这,当真了不得。

不论其他,若是朱允炆未来继位的话,以他的能力是绝对能领导好大明朝的军事方面的。

可是....

任何大一统王朝的第二代君主,都需要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啊,而朱允熥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积极进取,扩充疆域的君王,若是他继位的话,难免会像汉武帝那样,准备攻打周围的国家。

这是他目前最担心的点。

朱允熥在军事领域上表现的越突出,朱元璋就越担心朱允熥成为汉武帝这般穷兵黩武的君王。

若是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第二位君王,那西汉早就亡了。

他朱元璋虽然出身普通,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以及后来当了皇帝这些年来,可谓是很喜欢读书,特别是史书,他需要从史书中汲取经验,来好好的治理大明朝,治理这个国家,同时也是为了预防各种危机。

这也让朱元璋更清楚,若是大明朝第二代君王是类似于汉武帝那般的君王,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汉武帝能够实现‘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东并朝鲜,西通西域’的宏伟军事战略,固然离不开他本人的雄才大略,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建立在文景之治所奠定的雄厚基础之上,若非如此的话,汉武帝这种种举动,势必会让西汉王朝崩溃。

文景之治的积累为汉武帝提供很明显的战争资本,特别是经济基础方面,使得西汉王朝国库充盈,粮仓爆满,文景时期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农耕,使得国家粮仓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文帝、景帝时期更是积累了大量财富,使得国库钱币堆积如山,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这些积累使汉武帝能够支撑长期战争,如漠北之战一次就动用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后勤消耗巨大。

特别是文景时期,减少战争,推行无为而治,使得人口迅速恢复。汉初人口约一千五百万,到武帝初年已增长至三千万以上,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劳动力。

而大明朝,很显然没有文景这一类的皇帝啊,因为他的儿子朱标死了,若是朱标还活着的话,以朱标的仁德自然能让大明朝出现一个类似于文景之治那般的盛世,可标儿却不在了,因为他首选的就是朱允炆,因为朱允炆从小学习儒道,该有的仁德他都有,朱允炆太适合成为一个守成之君了。

也许,能缔造出不菲的盛世宏图。

而朱允熥确实能力很强,可他很显然若是继位就会发展攻打周围国家的政策,这是因为朱允熥现在所表现出的军事能力确实不俗。

一个有如此能力的人,能不想着试验一下吗?

唉。

大明,没有西汉时期的积累。

他是真的不想让朱允熥继位。

可现在...

难道他要因为这种种,而忽视朱允熥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么?

其实,朱元璋心中清楚,此时朱允熥所说的每一条卫所制度的问题,都没有任何错误。

他也承认。

现如今卫所制的诸多问题,使得大明朝问题频发。

卫所驻地甚至逐渐演变为屯垦村落,士兵们更关心庄稼收成而非武艺精进。

军营里听不到操练的喊杀声,反而充斥着算账纳粮的市井气息!

年轻一代军户宁可学记账也不愿练弓马!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势必会出现经历过开国战争的老兵陆续凋零的现象,最终新生代军官多是没上过战场的衙门将校。

他们谈论兵法头头是道,却连最基本的布阵扎营估计都都漏洞百出。

“唉...”

良久后。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你说的确实没错,可咱却思索不出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不提这个了,咱看出来你小子的能力不俗了。”

“说说你的来意吧,蓝玉那边是不是因为他那两个儿子的事情?”

朱元璋不想再提这件事情了。

他需要好好思索,到底该如何解决卫所制的弊端。

而这边。

朱允熥却愣了愣。

自己这个皇爷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问问他,有什么建议或者改变的方法呢?

他知道了。

这单纯是皇爷爷朱元璋认为他年龄太小了,根本没有这个能耐,所以连问都不带问的,直接跨过了这件事情,选择性的不提。

然后询问他蓝玉的事情。

这么看不起他吗?

蓝玉的事情,看起来确实急,但朱允熥觉得若是自己能给皇爷爷朱元璋真的提出来一个不错的解决卫所制诸多弊端的方法,那么蓝玉的事情或许就能成功一半了。

毕竟。

蓝玉这个问题是死局,想要解决唯有朱元璋的全力支持才行。

思索间,朱允熥也不再犹豫,立刻躬身道:

“皇爷爷,为何不问我,是否有法解决卫所制度的弊端?”

听到这话。

朱元璋愣了愣。

你?

他没有听错吧?

他知晓,朱允熥确实很聪明,也有着不俗天赋,很是智慧,这可卫所制度的问题,目前太难解决了,不仅仅是兵部的官员们日思夜想也没有办法,就连他怎么想,都寻找不出解决之策。

你朱允熥能行么?

“你有办法?”朱元璋想了想,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道。

闻言,朱允熥立刻道:

“皇爷爷,孙儿确实有办法,能保证成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