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连环火船克制鹰船?这是谁说的?(1 / 1)

加入書籤

朱元璋这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因为谁都知晓。

连环火船是专门用来克制鹰船的。

各个方面,都堪称是死死的克制。

而朱棡打造的正好是连环火船,朱允熥的鹰船虽然很新颖,并且各方面威能都很强,但朱棡的连环火船很明显也经过了改良,朱允熥的船是抗衡不了朱棡的。

比不比,都是一个结局。

“侄子,依我看就不用比了吧,三叔我这连环火船,可是经过阿瑜陀耶王朝的拉玛大师所改良的。”

阿瑜陀耶王朝?

朱允熥闻言,脸色微顿,这所谓的阿瑜陀耶王朝,其实就是暹罗国,不过这个王朝,是暹罗历史上最辉煌的航海时代,其造船技艺在东南亚首屈一指。

阿瑜陀耶王朝以湄南河三角洲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复合式造船体系,既吸收了中原王朝福船的坚固结构,又融合了印度洋贸易船的灵活特性,他们的战象船堪称水陆两栖作战的杰作,甲板可承载三头全副武装的战象,而船身吃水仅五尺。

在船舶动力方面,阿瑜陀耶工匠首创‘三桅联帆’系统,主桅采用珍贵的柚木制作,配以棕榈纤维编织的斜桁帆,使船只逆风航速仍可达四节,更惊人的是其水密舱技术。

怪不得,晋王朱棡如此自信。

但,虽然连环火船克制鹰船。

可这未必代表,他会怕朱棡啊。

思索间,朱允熥就言道:

“三叔,皇爷爷和文武百官都已经来了,若仅仅观看一场,岂不是浪费徒步行走至此地漫长时间,索性不如比一比?”

“况且,我这鹰船未必会输。”

这话一出,朱棡感到意外,谁都清楚连环火船克制鹰船,可这朱允熥却依旧敢尝试?

太自信了吧?

“哈哈,好,那就试一试。”

朱棡答应了下来。

随即,朱棡和朱允熥两人尽皆看向朱元璋,朱元璋自然是不会拒绝的,他随即道:

“那你们两个,就分别命人驾驶战船,尝试尝试吧。”

朱元璋的话,也代表着朱棡以暹罗国大师所改良的连环火船,将会和朱允熥所打造改良的鹰船,对撞!

文武百官尽皆露出期待之色,不过他们心中倒是已经有了个大概,鹰船对抗连环火船,难啊.......

很快,两艘战船就已经准备好了。

连环火船和鹰船屹立在江面上,

现如今,时间已经来到了中午,艳阳光照,缕缕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也映衬的江面波光粼粼,龙江之上,两艘战船静静对峙,朱棡的连环火船如一条阴冷的毒蛇盘踞在水面,船身狭长低矮,通体涂着暗哑的青灰色,与浑浊的江水几乎融为一体,船首尖锐如锥,前段突出的火药舱外覆铁皮,硫磺与沥青的刺鼻气味随风飘散,后段的舵手舱低矮逼仄,仅容一名死士蜷缩其中,舱门活扣已绷紧,随时准备在撞击前弹开逃生,船尾拖曳的锁链沉入水中,像一条蓄势待发的蝎尾。

而对面,朱允熥的改良鹰船则如一头披甲巨兽巍然矗立,精钢冲角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寒芒,船身覆盖的复合装甲呈现出铅灰色的金属质感,接缝处灌铅密封,在薄雾中隐隐闪烁,侧舷的二十四管火箭巢已完成装填,黑洞洞的发射管如蜂巢般密集排列;后甲板上的线膛炮缓缓调整角度,炮口锁定敌船,人力螺旋桨无声地搅动江水,在船尾形成两道漩涡,蒸汽机低沉的轰鸣似猛兽压抑的喘息。

忽有江风骤起,火船帆索猛然绷直!

借着风势,这艘死亡之舟突然加速,船首劈开水面,直扑鹰船左舷。在距离五十步时,舵手猛打方向,火船划出一道刁钻的弧线,这正是连环火船的杀招:避开冲角正面对抗,专攻鹰船转向死角!

鹰船瞭望塔上响起急促的铜铃声。

但庞大的船身惯性使得转向慢了半拍。

火船抓住这电光石火的间隙,前段火药舱‘咔嗒’分离,带着两百斤火药与硫磺混合物狠狠撞上鹰船装甲接缝。

“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赤红的火舌瞬间吞没船体,硫磺烈焰如活物般钻向船封缝隙。

这正是火船克制传统鹰船的精髓。

高温熔铅,裂甲焚船!

按照常理,此刻鹰船该已起火倾覆。

然而硝烟散去时,所有人瞳孔骤缩。

那装甲接缝处铅封虽被烧得通红,却未见丝毫开裂!

原来朱允熥的改良远不止于材料,接缝内部竟有螺旋冷却水道,江水通过暗管循环,将高温迅速导出。

装甲表面焦黑一片,但结构毫发无损!

火船上的死刑犯人还未来得及从逃生舱跃出,鹰船的反击已至,侧舷火箭巢突然喷吐火舌,二十四枚‘一窝蜂’火箭尖啸着覆盖火船残骸。

这些改良火箭装有延时引信,在命中敌船甲板后才轰然炸裂,飞溅的铁蒺藜将舵手舱撕成筛子,燃烧的沥青如毒雨般泼洒,那试图逃生的死士刚爬出半截身子,就被一枚火箭当胸贯穿,钉在燃烧的残骸上!

但连环火船真正的杀招此刻才现,船尾锁链突然绷直,竟拖出三艘隐藏的子火船!

这些小型火船每艘载药五十斤,借着主船爆炸的掩护顺流突进,其中一艘刁钻地绕至鹰船尾舵处,眼看就要毁掉这艘巨舰的机动命脉。

千钧一发之际,鹰船尾部甲板突然翻开,露出两门碗口铳改良的‘霰弹铳’,随着一声令下,数百枚铁珠呈扇形喷射,将子火船打成燃烧的蜂窝,另一艘子船被尾舵突然加装的钢制护甲弹开,徒然在江面炸起冲天水柱。

朱棡所请来的拉玛大师,他所作用在这连环火船上的的杀手锏至此耗尽,而鹰船这才亮出真正獠牙。

后甲板线膛炮缓缓抬升,炮手转动精钢齿轮调整仰角,这门炮的奥秘不在弹药,而在膛线,螺旋凹槽赋予弹丸旋转,使射程与精度翻倍,随着震天巨响,一颗特制破甲弹旋转着撕裂空气,在火船残骸上空十丈处凌空炸裂!

弹体并非传统铁球,而是内嵌三百枚菱刃铁片的蜂窝弹,爆炸瞬间,这些淬火钢片如暴雨倾泻,将方圆三十步内的水域化作死亡禁区,藏在水中的最后两艘子火船尚未启动,就被钢片击穿火药舱,在江底闷声炸开,掀起浑浊的巨浪。

当硝烟散尽,江面上只剩扭曲燃烧的火船残骸,鹰船装甲虽布满焦痕,但依然轰鸣,螺旋桨搅动着漂浮的碎片缓缓转向,甲板上,工匠正用特制泥浆修补装甲,这种混合了陶瓷粉的耐火材料,正是针对火攻的另一重保险。

朱棡的脸色,从原本的满含笑意,到后面彻底变了,整个脸阴沉了起来。

相比于朱允炆。

他就直接多了,根本没有掩饰心中的想法。

“这,这怎么可能?”

朱棡声音颤栗,他身旁的拉玛大师更是身体发抖,连环火船怎么可能无法击溃鹰船?

反而,却被鹰船所击溃了?

文武百官也神色发变,他们也是清楚连环火船天生克制鹰船的,可现在却发生这种事情,甚至本来他们认为这次碰撞根本毫无悬念的,但最终鹰船反倒是把连环火船给击溃的七零八碎。

这岂不是说。

三皇孙殿下把鹰船改良的,甚至能反过来击溃连环火船了?

要知道,这连环火船可是也经过拉玛大师改良过的,都如此轻松的就击溃了,那要是没有被改良过的呢?

“胜负已定。”

朱元璋淡声道。

他没有再去看晋王朱棡和朱允炆了,而是看向朱允熥,道:

“很不错,咱没想到,你能改良出来如此强大的鹰船,真不愧是咱的孙子。”

“哈哈哈。”

朱元璋忽然大笑起来,他确实很满意这鹰船的效果。

文武百官,心思各异。

文官们,自然一个个脸色极其不好看,朱允炆败了,本来就折损朱允炆的声望,可朱允熥最终还把朱棡给胜了,这是增添朱允熥的威望啊。

要知道,这里还有着不少百姓呢,可以说今日这件事情肯定会传出去。

可笑的是,这群百姓还是他们想尽办法散播消息,吸引他们来的。

真的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呜呼!

而武将们,一个个不禁咧开嘴笑了起来,有的甚至呲个牙,哈哈直乐,他们感觉朱允熥这边,越来越好了啊。

蓝玉解决了自己的诸多问题,能获得善终,是朱允熥背后的忠实助力。

而朱允熥,表现得越来越好。

再加上,法统上朱允熥才是皇家嫡子。

这朱允炆如何争夺?

怎么也不可能夺的过啊。

就在文武百官,各自心中浮现出不同想法之际,朱元璋忽然看了看官员人群中的翰林院承旨张以宁。

现如今的翰林院学士刘三吾,也是在人群中的。

不过翰林院,并非只有翰林院学士,还有着多名翰林院承旨共同处理诸多事情。

只见张以宁缓步走了出来,他大约四十多岁的年龄,从怀中翻了翻,拿出来一道圣旨。

众人见状,脸色立刻就变了,这怎么还把圣旨拿出来了?

陛下要宣读什么事情?

不过,这圣旨怎么不是由翰林院学士刘三吾来读?

正常情况下,翰林院学士刘三吾才是最有资格读圣旨的那个人啊。

难道说。

因为刘三吾是二皇孙朱允炆的老师,已经相当于朱允炆这一派了,所以读圣旨这种事情,已经不能交给刘三吾了?

还有,怎么感觉这张以宁怀中好像还有其他东西呢?似乎也像是圣旨,难道说这圣旨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份,而是很多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张以宁的声音响起,闻言文武百官立刻纷纷跪下,而远处的百姓们听不太清楚这里的声音,但见状也纷纷跪下,官员们都跪了,他们这些百姓们不跪,岂不是没长眼睛?

秦王朱慡、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以及朱允炆、朱允熥也纷纷跪下。

只见张以宁继续道:

“朕惟治国之道,必先强兵;强兵之要,首重舟楫。今察皇孙允熥,聪颖勤勉,深谙匠艺,所制战船,铁甲坚利,火器精猛,更创螺旋之巧、铅封之固,实乃水战之利器,国朝之重器。”

“特授允熥「督造水师战船总制使」,领工部船政司事,兼提调龙江、清江、苏州三处造船厂,总揽天下战船营造、改良、修葺诸务;凡战船式样、工料采办、匠役考选,皆由其专断;各都司、卫所战船调度、水师操演,亦须听其节制。”

“另设「战船研造院」,择通晓算术、格物者三十人隶之,专司火器改良、船式新创,准尔岁拨内帑银五十万两,自募闽粤巧匠,不拘常例,五品以下官吏,有违令者,可先拿问后奏;军国要务,许尔专折上达。”

“尔其慎乃攸司,克勤克敏,俾我大明水师,威震四海。”

“钦哉!”

文武百官们,尽皆跪拜在地上,听着这道圣旨,他们的心绪犹如排山倒海般,陷入巨大的震撼。

陛下,竟然赐给了朱允熥如此大的权力!

大明朝,真的要变天了!

这其中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要知道现在可是夺嫡关键时期,陛下却授予朱允熥‘督造水师战船总制使’这一实权重职,这绝非是简单的技术任命,而是具有深远的政治信号。

接下来,朱允熥将彻底的进行军工垄断,朱允熥掌控龙江、清江、苏州三大造船厂,等于捏住大明九成的战船产能,水师将领、漕运官员的升迁皆需其首肯,形成庞大技术官僚网络。

同时朱允熥也将拥有着一定的军权渗透,战船调度权使其能间接干预沿江水师布防,如长江各卫所战船修造、火器配给均需经其手,变相掌握部分军事命脉。

这对于朱允炆而言,更是形成了对‘文治路线’的制衡,朱允炆依仗翰林文官集团,主张‘宽仁治国’;而朱允熥凭借军工技术崛起,代表‘强兵务实’路线,陛下此举意在保持朝堂平衡,避免文官独大,但朱允熥可是还有这武将支持的啊,这代表着朱允熥的权力地位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朱允熥了。

还有,圣旨中‘可先拿问后奏’、‘专折上达’等特权,实为赋予朱允熥独立于文官体系的奏事权,直接削弱朱允炆支持的六科给事中封驳之权。

这也是在向勋贵集团释放信号。开国勋贵多掌兵权却不懂技术,朱允熥的复合装甲、线膛炮等创新,迫使淮西武将集团不得不依附新式战船体系,也代表着朱允熥将大幅度的掌控军事力量,也使得淮西勋贵集体更加听从于朱允熥。

黄子澄、齐泰等人跪在地上,深深的低着头,心中满是骇然和惊恐,更多的则是慌乱,陛下授予朱允熥‘督造水师战船总制使’这一官职,可以说已经彻底的对朱允炆的隐储君地位构成了威胁。

现在看起来,可能威胁并不大。

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朱允炆这一派的文官集体支持者所精心构建的‘仁政’话语体系在军工技术面前苍白无力,随着时间的发展,朱允熥势必以‘岁拨内帑银五十万两’的财力招募闽粤工匠,到那个时候,工部、户部的文官彻底失去对造船业的预算控制权。

而朱允熥还拥有了‘五品以下先拿问后奏’的特权,使其能直接逮捕反对技术改革的官员,这就意味着任何文官集体的官员得罪了朱允熥,或者朱允熥想要搞某个官员的话,简直轻而易举。

更加可怕的是军事平衡的颠覆,通过控制龙江、清江两大造船厂,朱允熥实际掌握了长江水师七成的战船维修渠道,这也将代表着朱允熥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陛下在圣旨中强调‘威震四海’,实则是将‘技术革新’与‘天命所归’挂钩,朱允熥再次获得了不菲的权力。

黄子澄等人心中愤愤不已,怎么事情沦落到了这种境地,朱允熥这边跪在地上,心中思绪涌动。

他此时自然是还高兴的。

但,并没有过于激动。

因为掌握这般大的权力,同时也代表着要具备相应的责任,皇爷爷朱元璋将如此要害部门交给皇孙而非儿子,实为测试自己的统筹能力,若自己能平衡工匠、武将、文官三方,则证明他有帝王之才;若引发混乱,则顺势收权。

宋元以来,谁掌控长江水师谁得天下,如陈友谅水师之败决定朱元璋称帝,此时皇爷爷将水师命脉交予他,近乎默许其’以船争位‘。

这是自己最终能战胜朱允炆的关键,而如何战胜,就要看他在这位置上的表现了,这可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很考验人。

“孙儿,领旨谢恩!”

朱允熥心中思索片刻,随之就起身过去接旨,然后朱元璋打量着诸多依旧跪在地上的文武百官,淡淡的道:

“都起来吧。”

文武百官心情各不相同,不过很多人此时都注意到了,那张以宁胸膛显得鼓鼓囊囊的。

难道说...

是了。

陛下肯定是事先准备好了三份圣旨。

晋王朱棡、二皇孙朱允炆、三皇孙朱允熥,若是谁能在此次战船对撞的过程中获得胜利,那么就宣读相应的那份圣旨,也就是说假如这次战船对撞,是朱允炆胜利的话,那现在掌握这天大权力的,就是朱允炆了。

很多官员,心中都猜测到了这一点,自然也包括翰林学士刘三吾、黄子澄、齐泰等人,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心中满是可惜!

这么好的机会,竟然没有把握住!

若是这等权力被陛下赐给朱允炆,那还得了?

这将彻底改变现如今的夺嫡格局,朱允炆的地位将无任何人能够撼动,无论是朱允熥也好,秦王也罢,亦或者是晋王、燕王。

朱允炆若是获得这种权力,将会达成从文弱到强权的质变,更达成军工体系的直接掌控的目的,这可是很关键的一点!

而且还能技术垄断,掌握军工核心资源,直接控制三大造船厂,也就是龙江、清江、苏州三大造船厂,直接决定战船制造、火器研发的进度与分配权,更是有着调配工匠资源的能力。

总之,好处太多了。

可这个机会,最终却没有把握住。

朱棡,此时心中也完全是这种想法,心中恨这连环火船棋差一着,同时对于那拉玛大师很是不满了起来,在他看来这位异国来的大师,造船能力也就那样吧?

简直浪费他好吃好喝的养着!

没用的废物!

“此间事了,各司其职吧。”

朱元璋淡声道。

随即,他就在侍卫的护送下,向着京城内的方向而去,而其他文武百官也各自散去,他们也需要回到各自的部门,开始处理诸多事情了。

朱允熥这边,自然而然也就准备跟随老师陈南宾回大本堂了,龙江造船厂那边的事情,也不算太急,自己虽然已经掌握了诸多权力,但也没有必要立刻就迫不及待的去干活,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呢。

朱允炆、朱棡等人脸色很是不好看,但也只能默默的离开。

而秦王朱慡,忍不住笑了笑,他还以为朱棡能够获胜的,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朱棣,差不多也是这种想法。

不过他们也并非是很高兴,因为这最终是朱允熥所打造的战船最好,这也代表着朱允熥的权力地位再度提高了不少,和朱允熥争夺皇储的位置,更难了啊。

文武百官都离开了,可百姓们依旧回味着方才那战船对撞,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没想到当今的三皇孙朱允熥殿下,如此有能。

未来大明朝若是朱允熥当上了皇帝。

大明岂不是能变得更强了?

......

朱允熥和陈南宾回去的路上,朱允熥忽然看到了锦衣卫押送着一些人前往宝源局刑场,看来这些应该是蓝玉义子中的漏网之鱼,亦或者某些军队中的蓝玉义子,这两天锦衣卫还在抓住中,蓝玉对他们全部放弃了。

他看了一眼,就没再理会,但行走间,忽然脚步停下。

“老师,你先回去,我有要紧事情,要前往凉国公府邸一趟!”

说完,朱允熥立刻调转方向,陈南宾见状愣了愣,蓝玉那边又出什么事情了?不是现在一片好的趋势吗?

想了想,陈南宾就独自回去,他还需要帮助朱允熥负责处理很多事情呢。

前往凉国公蓝玉府邸的路上,朱允熥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蓝玉杀了这么多义子,那他的两个儿子呢?

蓝玉的这两个儿子,也是作恶多端啊。

而蓝玉最终能杀死义子,却不能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未免有些不妥;一旦朱允炆那边利用这件事情做手脚的话,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严峻。

一旦蓝玉不处置自己的义子的话,那他在军队系统的信任将彻底崩塌,蓝玉军中作恶的义子多为中级将领,他们被处死,而蓝玉亲生长子蓝春、次子蓝斌得以豁免,会立即引发‘亲疏有别’的质疑。

蓝玉长期以‘义父’身份笼络部将,义子集团本质是其军事势力的核心支柱,公开处死义子却袒护亲生儿子,会被视为赤裸裸的血缘私心压倒江湖义气,士兵和将领可能认为,义子不过是工具,亲疏有别至此,何谈同生共死?,这也将意味着蓝玉的‘公正严明’人设彻底瓦解,军队对其忠诚度骤降。

寒门军官,也将对蓝玉离心!

百姓对勋贵家族的恶行本就深恶痛绝,让他蓝玉杀义子却纵容亲子的行为会被解读为假借大义灭亲之名,行包庇血亲之实,对比朱元璋‘铁面无私’的统治形象,蓝玉更显不堪。

大明朝强调‘重典治吏’,但蓝玉亲子逃脱惩罚会强化勋贵法外特权的民间认知,加剧对司法不公的不满,甚至隐喻性议论皇上赦蓝玉,是否纵容其子?

而若是让蓝玉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要知道。

蓝玉就这么两个儿子。

这个时代的人,本来就重视香火。

虎毒尚且不食子。

更何况是一个人了。

蓝玉能杀死很多义子,是因为这群义子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让他亲自处死自己的义子,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一旦蓝玉真的被逼得处死义子了。

那么蓝玉就将会彻底记恨自己,毕竟这个主意是自己给他出的,可最终却导致蓝玉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

蓝玉记恨自己,那自己还能依靠谁?

但蓝玉不处死自己的两个儿子的话,那他只处置自己的义子,这算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太麻烦了,以至于朱允熥刚一想到,便立刻准备放下所有的事情,先把这件事情解决了,这若是弄不好,将出现大麻烦。

自己能想到这个问题。

那朱允炆身边的人同样也能想到,就算黄子澄和齐泰两人想不到这一点,难道其他人就想不到了吗?

要知道朱允炆背后是整个文官集体,其中有的是聪明人!

“但,又该如何解决呢?”

心中思绪涌动间,朱允熥这个时候已经来到了蓝玉的府邸,而此时蓝玉正在院落中喝着茶,看起来状态似乎恢复了一些。

蓝玉见到朱允熥来了,立刻笑着道:

“允熥,你今天打造的战船,当真是让我开了眼,哈哈哈,你没看到那群文人脸色乌漆嘛黑的样子,仿佛掉进粪坑里面了一样,哈哈哈...”

蓝玉满脸笑容,可朱允熥却笑不起来,他立刻坐在蓝玉的对面,蓝玉见朱允熥这幅样子,心神一顿,看来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舅爷,是这样的...”

朱允熥把他所担忧的可能说了出来,闻言蓝玉心神颤抖,脸色阴沉了起来。

“那这么说的话,他们势必会散播这类消息,然后逼得我蓝玉不得不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

朱允熥点了点头。

砰!!

蓝玉大手猛的拍在了面前的桌案上,震的整个桌案不禁颤了颤。

“这群人,要逼死我不成?”

“我就这两个儿子,难道也要被处死?凭什么?我蓝玉为大明朝立下了这么多功劳...”

愤怒之际,忽然蓝玉苦笑道:“但这也确实,我能处死这么多义子,却没有对自己的亲生子嗣动手,这...”

蓝玉也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这该如何是好?”

蓝玉眉头紧皱,朱允熥这边也在沉思,他倒是隐约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记得,明朝洪武时期可是颁发了不少免死铁券的啊。

免死铁券,可是能免死的。

不过,好像蓝玉并没有。

皇爷爷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大封功臣,向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二十一位核心功臣颁发了免死铁券,但蓝玉当时资历尚浅,未在首批受赐之列,而在后期,免死铁券补发的情况也极少,洪武中后期,朱元璋对勋贵猜忌加深,除洪武三年首批外,仅少数人因特殊功绩或关系获补发。

蓝玉虽在捕鱼儿海之战后晋封凉国公,但此时朱元璋已开始清洗功臣,不再轻易赐券。

那,只能看看,能不能从其他勋贵手中搞到这免死铁券了。

但...

理论上免死铁券仅限本人使用,不可转让或惠及他人啊。

当然了,这最终解释权完全在朱元璋的手上,这一点其实可以不用担心。

问题是,免死铁券如此宝贵的东西,就算是蓝玉和其他勋贵关系再好,恐怕这些人也不会把免死铁券拿来给蓝玉用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