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咱让你独自治理一县,可能做到?(1 / 1)
朱允熥所说的,也正是朱元璋所担忧的。
和朱元璋所想的一模一样。
自己这孙子看穿了自己的心思,朱元璋也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段时间以来朱允熥所表现出的聪慧,已经让他意外习惯了,对方能看出来自己的想法和念头,那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眼,道:
“你认为的确实没错,这也是咱始终更看重朱允炆的原因,你想想西汉时期,若是没有文景之治,而直接出现汉武帝,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西汉不可能延续将近两百年国祚,很有可能就被汉武帝一个人给打到灭亡了。”
“而朱允炆表现出了足够的仁善,这就证明其继位后必然是一位仁德的君王,不休武功,其更看重文治,这也是咱观察汉朝、唐朝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再者朱允炆背后是文官大族们支持,文官大族自然更喜欢文治,武功是将军们所想要的,这也导致最终若是朱允炆继位的话,那我大明朝自然能陷入文治的状态。”
“可你呢?你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不得不让咱担忧啊,你现在虽然年纪轻轻,可却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强势,这也代表着你的性格偏向于进取,这和朱允炆截然相反,同时你背后是武官力量,大量勋贵,文官注重文治,这就代表着他们自然而然会选择打造盛世来获得功绩;武将注重武功,唯有能打仗,他们才能不断的获得功劳,所以你若是继位的话,那么势必武将做大,开始穷兵黩武的情况,我大明朝没有西汉时期那般的文景之治打下来足够的根基,如何能像汉武帝那般挥霍,穷兵黩武?”
“这也是为何,你就算目前表现的很好,咱也依旧看重朱允炆的原因,个人能力、法统确实很重要,但咱身为皇帝,也是大明朝的开国君王,考虑的要更多。”
朱元璋并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担忧全部说了个清楚,闻言朱允熥显得很沉默。
其实。
他这个皇爷爷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自己毕竟背后站着大量的武人勋贵,那么若是自己继位的话,势必会形成大明朝朝着周围边疆开拓的局面,大明朝目前刚刚建国二十五年,虽然已经有了步入盛世的预兆,但还需要沉淀和积累。
这种情况下,若自己真的如汉武帝那般,大明朝确实坚持不住,皇爷爷朱元璋从各个方面来考虑的话,确实朱允炆显得更加合适些。
但。
他为何,不能把文治也搞好呢?
思索间,朱允熥立刻言道:
“皇爷爷为何不认为,我朱允熥也有能力文治大成呢?”
朱元璋闻言愣了愣。
他看了看朱允熥。
“你?”
他下意识的道。
“正是孙儿。”朱允熥认真的道。
“哈哈哈...”
朱元璋顿时被朱允熥这番话给逗笑了,他不禁言道:
“你可知道,上一个既有武功,又有文治的,可是唐太宗啊。“
“莫不是,你认为自己能比肩唐太宗李世民?咱朱元璋都不敢比肩李世民,你一个当孙子的,还要比肩唐太宗了!”
朱元璋笑了进来,朱允熥这孙子可是真的敢说啊。
而朱允熥,却依旧表情严肃。
他可没有胡乱说。
他能保证,自己是既能完成文治又能完成武功的。
两世记忆融合,他岂能做不到这一点?
那来这个时代,又有何等意义?
其实朱允熥心中清楚。
朱元璋之所以迟迟没有选择自己,而是依旧考虑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和担忧太多了,其是出于社稷考虑,而非个人好恶。
至于如何证明。
在朱允熥看来也很简单。
只需要根据朱元璋的喜好,提出具体可行的文治方略,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构想证明自己并非空谈,且理解文治的内涵,再解释如何驾驭和平衡武将集团,因为这是朱元璋最担心的点,必须给出明确答案,展现政治手腕。
同时,朱允熥认为文武并济才是强国之道,要知道文治和武功并非绝对对立,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和度的掌控。
并非是像朱元璋所想的这般,要么选择武功强的一方,要么选择文治强的一方,不是这样的。
思索间,朱允熥郑重躬身行礼:
“皇爷爷圣明烛照,为江山社稷计之深远,孙儿心悦诚服,皇爷爷所虑者,无非是怕孙儿年少气盛,倚仗勋贵,轻启边衅,耗尽我大明立国未久的元气,步了汉武帝晚年之窘境。此等深忧,孙儿铭感五内,亦日夜自省。”
朱元璋面无表情。
他倒要看看,朱允熥能说出来什么花来。
自己这些担忧,朱允熥确实都说到点子上来了。
年少气盛、倚仗勋贵、耗竭元气、汉武帝前车之鉴。
他没有多说什么,静静的听着朱允熥的话。
而朱允熥这边,倒是也思索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孙儿不才,于‘文治’一道,亦有浅思,一曰‘重农恤民’,恳请皇爷爷允孙儿参与户部清丈田亩、兴修水利之事;孙儿以为,当严惩地方豪强兼并,确保小民生计;推广新式农具粮种,广设常平仓,丰年储粮,荒年赈济,务必使耕者有其食,民力得以休养;二曰‘兴教化、选贤能’,孙儿深知文教乃长治久安之基。愿请益于大儒,完善州县官学,重实学,而非仅重经义;革新科举,务求选拔通晓实务、体察民情之才,而非仅取八股文章华丽者。孙儿以为,治世之能臣,当从田间地头、案牍琐事中历练而出。”
“三曰‘整饬吏治、厉行节俭’:,孙儿深知贪蠹乃国之蛀虫。愿效法皇爷爷之严刑峻法,严惩贪官污吏,同时亦重考课,明赏罚。宫中用度、百官俸禄,当率先垂范,力行节俭,将省下之钱粮尽数用于养民、兴学、备荒。”
随着朱允熥逐条阐述。
朱元璋原本前倾的身体慢慢坐直了,眼神中的审视逐渐被专注和一丝惊讶取代。
听到‘严惩豪强兼并’、‘广设常平仓’、‘重实学’、‘革新科举’、‘严惩贪蠹’、‘力行节俭’这些具体且极其务实、切中时弊的举措,尤其是‘重实学’、‘革新科举’、‘率先垂范节俭’等点,这让朱元璋的手指不禁开始在扶手上轻轻点动。
朱元璋的面色很平静,可心中却微微有些震动的。
他以为,朱允熥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没想到。
好小子。
这哪里是浅思?
条条框框,直指要害!
清田亩、抑兼并、兴水利、实仓储,这是真懂农事根本。
而重实学、选务实之,这眼光比那些只会掉书袋的腐儒强百倍。
整饬吏治、厉行节俭,也合乎他的性格啊。
这些方略,允炆那孩子,怕是提不出这么硬扎的东西.....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的目光锐利:“想法,倒是不差;可允熥,你想动豪强、整吏治、改科举,这牵扯多大,阻力多重?勋贵们能坐视你‘重农恤民’、‘厉行节俭’,把银子都花在养民上,而不是养兵打仗?”
朱允熥目光微微闪烁,皇爷爷这番询问,堪称尖锐,直接点出核心矛盾。
说白了。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
你的政策很好,但会触动既得利益,特别是你背后的武将勋贵集团会支持你‘不搞武功’吗?
这是终极考验!
而若能成功,并且能表现出自己拥有相应的文治能力的话,那自己在这场夺嫡之战中,可就真的有先胜一局了。
朱允炆的所有优势,都将会荡然无存!
这个回答,需要认真一些,朱允熥仔细思索了一番,然后道:
“皇爷爷所忧‘勋贵武臣’,孙儿深知此乃关键。孙儿以为勋贵之功,在于开国定鼎。然守成治国,首重文治安民,孙儿若得继大统,必明告诸勋贵,朝廷重其功爵,然国策当以养民为先,无旨意不得妄议边事、擅启战端,有功者厚赏田宅财帛,使其安享富贵;若有恃功妄为、侵扰地方者,孙儿定当执法如山,绝不因私废公!皇爷爷心中有着整顿勋贵之的想法,孙儿也当铭记于心。”
“而文武之道,贵在制衡与并用。,孙儿欲效‘以文驭武’之制,边镇军务,当由朝廷选派知兵且通晓民政之文臣总督,负责粮饷筹措、军纪整肃、与地方协调;武将专司训练、戍守、临阵杀敌,军政分离,相互制衡,方可避免武将坐大、尾大不掉。对外用兵,必是国力充盈、时机成熟、不得不战之时,且需朝议公决,非孙儿一人独断。”
当朱允熥说出‘勋贵之功,在于开国定鼎。然守成治国,首重文治安民’时,朱元璋的瞳孔猛地一缩,听到‘明告诸勋,国策当以养民为先’、‘无旨意不得妄议边事’、‘执法如山,绝不因私废公’以及明确提出‘以文驭武’、‘军政分离’、‘朝议公决’等极其强硬、且深谙帝王制衡之术的具体手段时,朱元璋放在扶手上的手,缓缓握成了拳,身体再次微微前倾,眼神变得异常锐利,甚至带着一丝压迫感,紧紧盯着朱允熥。
朱允熥这番话,确实说服了他。
因为朱允熥表现出来的,确实太符合他心中的想法了。
守成治国,首重文治安民!
这话掷地有声,明告勋贵、执法如山。
这小子,有咱当年的狠劲儿!
以文驭武、军政分离,这句话则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朱允熥深得帝王心术精髓!
不过。
朱允熥竟敢当着他的面说要对勋贵执法如山?
还说要限制武将权力?
他是真有这个决心,还是为了取信于自己?
思索间,朱元璋话语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强烈的质疑和压迫:“执法如山,绝不因私废公,朱允熥!你可知你在说什么?你背后站着淮西勋贵,蓝玉是你舅姥爷,你当真下得去手?‘以文驭武’…那些骄兵悍将,岂是几个文臣总督能轻易驾驭的,这担子,你扛得起?”
朱元璋凝视着朱允熥。
他这是在给朱允熥机会。
他没有任何犹豫的,直接点出朱允熥与勋贵的血缘纽带,也就是凉国公蓝玉。
这就是在质疑朱允熥其执行力的真实性了。
以文驭武的可行性,这在朱允熥手中,真的能成功?
面对这最终的考验,朱允熥依旧保持着沉重冷静,这次能够通过,那就真的万事大吉,接下来一切都顺利多了。
他立刻道:
“皇爷爷,孙儿绝非只知进取攻伐之辈,孙儿所愿,是效法古之圣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文景之积累,成就汉武之武功;若无强兵,则文治亦如无根之萍,难抵外侮,孙儿深信,唯有‘文治’根基深厚,辅以‘武功’之精良,方能使大明国祚绵长,内无忧而外无患,成就远超汉唐之盛世!”
“孙儿深知,空言无益,恳请皇爷爷给孙儿一个机会,或让孙儿协理一部,譬如户部、工部,或治理一省,以半年为期,孙儿愿立军令状,必以‘安民、富民、教民’为首务,力行文治之策,届时成效如何,皇爷爷您亲见亲判,若孙儿言行不一,或勋贵跋扈难制,孙儿甘愿退位让贤,永绝此念、,唯求皇爷爷信孙儿有此心,亦能行此道!”
说到这里,朱允熥基本上能把自己所想到的话,都说出来了。
究竟结果怎样,他也不知道。
但他认为,自己是能成功的。
自己面对皇爷爷朱元璋这疾风骤雨般的质问,并未表现出来任何退缩,直接铿锵有力地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目标,并描绘‘根基深厚’、‘国祚绵延’、‘远超汉唐之盛世’的蓝图时,他相信皇爷爷朱元璋会认为自己远远比那朱允炆,更强的。
而此时此刻。
朱元璋闻言后,那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身体靠回椅背,眼中的锐利压迫感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震动。
远超汉唐之盛世,
这句话,重重地敲在了这位开国帝王的心坎上。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文景为基,汉武之功。
远超汉唐,远超汉唐。
这小子,心气比天还高!
这格局,这眼光...
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允炆怕是没这份吞吐天地的气魄!
而朱允熥所想的,正也是他所想的啊。
朱元璋长时间的沉默后,声音恢复了之前的低沉,但多了一丝复杂的意味,“盛世,远超汉唐?好大的口气。”
他没有再质疑,而是咀嚼着这个宏伟的目标,语气复杂,有震撼,有怀疑,也有一丝被激起的雄心。
而更让朱元璋心绪复杂的,是听到朱允熥主动提出‘协理一部’或‘治理一省’、‘立军令状’、‘三年为期’、‘甘愿退位让贤”’。
这让朱元璋闭上了眼睛,手指在扶手上极其缓慢、沉重地一下下敲击着,仿佛在权衡江山社稷的千钧之重。
殿内陷入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最后,他缓缓睁开眼,目光深邃如古井,再次投向朱允熥。
协理一部,治理一省,立军令状,甘愿退位,这是把身家性命和前途都押上了啊,够胆,也够狠啊,朱允熥的性格看起来真的和标儿完全不同,反而类似他朱元璋。
朱允熥敢如此请命,说明至少有几分真意。
不过半年。
这个期限,倒不是很实在了。
半年,能做到吗?
但,既然朱允熥提出来的是半年,那他就给朱允熥半年的期限,朱允熥有没有这能力,是不是说在说大话。
一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不就知道了?
起码,朱允熥敢说出来这话,可朱允炆可从未这般请缨过。
夺嫡之战,朱允炆表现出的并不像他所想象中的那般努力。
反而是朱允熥,在抓住任何机会。
“那,咱就给你这样一个机会。”
“不过,一省,太大了。”
“咱让你治理一县,你可愿意?”
朱元璋淡声道。
一个县,其实也能看出来很多了。
俗话说得好,一县之才足以治天下。
若是朱允熥能把一个县治理的井井有条,那么治理好整个国家,也或许可以。
治理一个县?
朱允熥思索了一下,立刻答应下来,对于他而言,是没有对应的治理郡县的经验的,那么先治理一个县倒算是也还不错,从这里他也能看出来,皇爷爷朱元璋并不是对于自己不好,不然的话就不会让他先治理一个县了。
这也算是,培养他的治理方面的能力。
而具体要治理哪个县,朱元璋却纠结起来。
他是准备,在南京城应天府下属管辖的七县中,选择的。
南京城所管辖的七个县城中,上元县属于南京城东附郭县,与江宁县共治南京城内,以秦淮河为界。县治位于南京东南淳化镇,这座县的治理难点是需要承担都城核心功能,需协调皇城事务、商业管理及人口密集区的民生问题,政治敏感度高。
江宁县是南京城西附郭县,与上元县同城分治,县治在南京城内,治理难点与上元类似,需处理复杂的都城政务、治安及服务保障,自主治理空间有限。
句容县位于南京东南,农业为主,地形以丘陵为主,其远离政治中心,可专注农田水利和基层治理,但经济潜力有限;溧水县为南京南部腹地,元朝为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其农业基础稳定,可发展粮食生产,但缺乏突出挑战。
溧阳县,原为元朝溧阳州,洪武二年降县,其独立性较强,但位置偏远,不利于朱元璋近距离考察;江浦县是洪武九年新设的县,由滁州、和州及六合县的部分土地合并而成,其横跨长江北岸,兼具农耕、漕运与边防职能,新设县份,旧势力较弱,便于推行新政,境内有丘陵、平原、江滩,可综合考验农田开发、水利整治、民生协调能力。
六合县原属扬州府,洪武二十二年划归应天府,这个地方,长期为军事要冲,驻军与地方治理需平衡,易受勋贵势力干扰。
朱元璋思索良久,从综合能力考验来看的话,江浦县需统筹农业、水利、航运,可全面检验朱允熥的资源调配与工程治理能力,而其作为新县,户籍、赋税制度尚未固化,便于其创新施政,譬如田亩清丈、粮仓设置,也能呼应他朱元璋承诺的重农恤民方略。
再加上,这个县风险可控,成效易显。
相比附郭县,譬如上元、江宁的复杂政治环境,或六合县的军事压力,江浦县无历史因素,治理成果更易量化,再加上紧邻南京,他朱元璋可随时巡察,直接观察其治理实效,比如江堤修筑、荒地开垦之类的。
江浦县也是他亲自下旨设立的,象征皇权对江北的掌控,若是让朱允熥在此施政,既能彰显对自己这位天子政策的延续,又可实践文治根基理念。
想了想,朱元璋道:
“你可有信心,治理江浦县?”
江浦县。
朱允熥认真思考了一下。
不得不说,皇爷爷朱元璋给他考虑的很周到和详细。
这江浦县,对于皇爷爷朱元璋考验朱允熥自己而言,可以称得上是最佳选择了。
江浦县它并非是附郭县,不存在那种因靠近政治中心而带来的复杂政治局面;同时又不像偏远县份距离权力中心过远,位置相对适中。
它又能给自己提供进行改革的空间,而且在江浦县面临着农耕、漕运、民生等多方面的挑战,要是自己在江浦县能够做到‘重视农业、安定百姓,让官员廉洁从政’,就足以证明他既有积极进取之心,又具备务实的治理能力,从而为他继承皇位奠定良好基础。
“好,那就江浦县。”
朱允熥道。
闻言,朱元璋点了点头:“半年之内,可能治理好?”
“就半年!“
“好,这可是你说的,不是咱故意为难你。”
“孙儿说的,半年就能治理妥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