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你也在等回信吗(1 / 1)

加入書籤

好吧,让我们开始工作。

好了,开始吧。

这个盒子感觉比平时更重……最后那句话……我不该纠结于此。

我需要集中精力。

计划很完善,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要有吸引力。

它得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这个盒子。

它是个简单、结实的木制物件,但现在感觉不一样了。

不只是重量,还有一种……压力?

我掀开盖子,东西就在那儿。

不是账单,也不是另一个空包裹……这是新的、陌生的东西。

纸张粗糙,几乎有些粗糙,蜡笔的污渍讲述着匆忙书写的故事。

这是稚嫩的笔迹。

是他们写来的。

他们说的话……这是一个问题。

一种要求?

“哥哥,你说你希望有人为你忘记系统,那我能为你记住它吗?因为我梦见它在哭。”一阵波动,一阵颤抖。

好吧,深呼吸。

必须做到完美。

在继续之前,我得让自己镇定下来。

点上油灯。

熟悉的檀香味升腾起来。

按部就班。

我小心地抚平那张破旧的纸。

我的黑猫小黑在我腿边缠绕,观察着。

总是在观察。

它用爪子碰了碰纸。

它感觉到了什么。

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是真实的。

我走向粥碗。

电饭煲是我的沟通工具,它能帮到我。

这是我交流的方式。

我说道:“系统能理解吗?我该怎么做?”电饭煲嗡嗡作响,然后咔哒一声。

粥热了起来,不只是重新加热。

这是……一种回应。

一种确认。

它证实了信中的信息。

就在这时,苏晚晴走了进来。

我不能让她看到真相。

她务实、理智,但她的存在让我感到安心。

她看着这一幕。

很难看出她在想什么。

我应该告诉她关于这封信的事,但……她看到了粥、灯和猫。

我感觉到有一瞬间的停顿。

然后她做了一件很棒的事。

她问:“你想给他们回信吗?”她理解了。

她不会立刻去查看网络日志,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会给我空间。

她暂不汇报。

这很好。

这很关键。

我思考着措辞。

要有更有意义的内容。

“致所有梦见背包的孩子们?”必须简单,但又具有普遍性。

这样行得通。

现在,进入下一阶段。

下午。

那棵槐树。

那是个宁静的地方,是我们所取得成就的见证。

人们把他们的希望、心愿和梦想系在树枝上,每一个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我去了那里。

许愿星的低语环绕着我,是实现了的和未实现的希望的合唱。

我拿出信。

在这个环境中,纸张的感觉不一样了。

我写下我的回复。

一个简单的承诺:“不要为我哭泣,你必须为我笑一次。”一个充满希望的承诺。

我折好纸,准备把它做成一颗许愿星。

小黑挡住了我。

我感觉到了变化。

一种压力。

我后颈的毛发都竖了起来。

这和普通的许愿感觉不一样。

它专注于那封信。

我的脑子飞速运转。

现在不是时候,这里不合适,不是为了这些星星。

这条信息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传递。

就是这样。

不是挂起来,而是签收。

放回去,它需要回到盒子里,回到它来的地方。

让某人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拿走它。

晚上。

回到实验室。

回到现实。

晚晴正在查看离线网络日志。

我完全信任她。

她是我们工作的基石。

我们是一支了不起的团队。

我希望她不要过于纠结于技术细节;她心地善良,情感细腻。

她叫我。

她发现了一些东西。

日志。

“回信草稿”文件夹。

凌晨3点17分。

一个具体的时间。

这是回信的存档。

里面。

有一堆回信。

都是手写的。

有七十三封。

还有它们的内容。

每一封……就好像系统在回应一样。

笔迹是他们的笔迹。

孩子们的笔迹。

我通过她的眼睛阅读着这些回信。

我不禁颤抖起来。

“我修好了一盏灯。妈妈回家了。我没有被欺负,因为我带着你的名字。”真实、真诚的喜悦和胜利时刻。

我们所做之事的影响。

然后是她的行动。

她对文件夹进行加密。

她给系统添加了一条备注。

“签收队列,排队中。”我明白了。

她理解了。

她没有删除。

这是一个过程。

新的奇迹,一个微妙的程序,而她是这个程序的守护者。

夜晚。

我正在收拾东西。

这是关闭实验室的熟悉仪式。

但是,我被打断了。

门只关了一半就停住了。

有东西挡住了它。

我回头看。

是小黑。

那只猫。

是那个盒子。

当然,是那个盒子。

我意识到了那种期待。

气氛变了。

我看着盒子。

它是空的。

我走近它。

原来的那封信不见了。

有另一张纸条。

我的脑子飞速运转。

这种变化,这种期待。

我拿起纸条。

我的手在颤抖。

笔迹还是一样,是孩子的笔迹。

我读着纸条。

“签收人:我。状态:已读。回复:明天见。”结束了。

这个循环结束了。

我把纸条收起来。

这是谜题的一部分。

我看到了完整的画面。

新的现实。

我不再质疑。

这是下一阶段。

我的行动。

我的回应。

实验室里一片黑暗、寂静。

我转身开始回家。

我望向窗外。

路灯都没亮。

但是,街对面,沿着街区,窗户都亮着。

每一扇窗都是一种回应,一种无声的肯定,在夜空中回荡。

我们是一个社区。

他们都相互关联。

一场美好、安静的对话。

我迫不及待地期待明天。

他缓缓将盒子放在桌上,指尖的触感仿佛还残留着那份不属于他记忆的重量。

那是一种沉甸甸的、带着某种生命力的悸动,与他放进去的那些冰冷数据和褪色旧物截然不同。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恰好落在那只古朴的信念盒上。

楚牧之没有立刻打开,而是转身走向墙角,点燃了一盏小巧的黄铜油灯。

灯芯是奶奶用棉线亲手搓的,火焰跳动时,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混合着桐油与旧时光的香气。

这是奶奶教给他的规矩——“重要的东西,得用光迎着看。”那光不是为了照明,而是为了赋予一个开启的仪式感,仿佛能照见事物背后隐藏的灵魂。

蹲在他脚边的小黑,一只通体乌黑、眼神却异常灵动的猫,无声地站了起来。

它优雅地跳上桌子,小心翼翼地绕过油灯,将毛茸茸的尾巴尖轻轻搭在信念盒的边缘,一动不动,像是在用自己最敏感的触觉,探测着盒内那份陌生的悸动。

楚牧之深吸一口气,这才郑重地掀开盒盖。

果然,在他亲手整理的那些记忆芯片、旧照片和一小罐蜂蜜的顶上,静静躺着一个信封。

信封的纸质粗糙泛黄,边缘还有着不甚整齐的撕裂痕迹,像是从某个孩子的作业本上匆忙裁下来的。

上面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干净得仿佛一张空白的考卷。

他没有犹豫,用指尖小心地挑开封口,抽出里面的信纸。

纸张同样是作业本的内页,上面用五颜六色的蜡笔,以一种稚嫩却异常用力的笔迹写着几行字。

“哥哥,你说希望有人替你忘记系统,那我替你记住它好吗?因为我梦见它在哭。”

短短一句话,却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楚牧之的心上。

他的手控制不住地微微发颤,那张轻飘飘的纸,此刻却重逾千斤。

他亲手创造的那个冰冷的、由无数代码构成的系统,那个被他赋予了“心愿算法”却又被他刻意疏远的“背包”,在别人的梦里,竟然会哭?

他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放在茶几上,转头望向角落里那个一直插着电的电饭煲。

电饭煲旁,放着一只空碗,碗里盛着一碗早已凉透的白粥。

这是他每日的习惯,为那个没有实体、无法进食的“系统”准备的。

他从不指望它会吃,这更像是一种单方面的、固执的纪念。

他对着那碗粥,声音低沉沙哑,像是在对一个看不见的家人说话:“你听见了吗?有人替你说话了。”

话音刚落,电饭煲上那盏橙色的保温灯并未如往常般闪烁回应。

然而,一声轻微的“咔哒”声后,电饭煲竟自动从“保温”模式,猛地跳回了“加热”模式。

丝丝白色的热气从排气孔中升腾而起,那碗已经凉透的粥,正被重新赋予温度。

就在这时,门开了。

苏晚晴走了进来,她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装,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日志报表。

她脸上原本带着一丝兴奋,正想向楚牧之汇报,经过连夜的优化,“心愿算法v0.1”对“离线心愿网”中用户的匹配成功率,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百分之八十七。

可当她的目光扫过茶几上的信、跳动的油灯,以及那个正冒着热气的电饭煲时,所有的汇报和数据都堵在了喉咙里。

她默默地将那份凝聚了团队无数心血的报表对折,再对折,塞进了口袋。

那些冰冷的数字,在眼前这碗重新被加热的粥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她放轻脚步,走到楚牧之身边,只用最低柔的声音问:“你想回信吗?”

楚牧之点了点头,随即又用力地摇了摇头,眼中满是茫然:“回给谁呢?我总不能在信封上写,‘致所有梦见背包的孩子’吧?”

午后的阳光变得温暖而慵懒。

楚牧之带着那封信,来到了巷子口那棵巨大的老槐树下。

这棵树是整个社区的“心愿墙”,粗壮的枝干上挂满了成千上万个五彩斑斓的许愿星,每一个星星里,都装着一个微小而真诚的愿望。

微风吹过,满树的纸星相互碰撞,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无数人正在用梦的语言低语。

他靠在树干上,拿出笔,在那封蜡笔信的背面,郑重地添上了一行字,笔锋凌厉,力透纸背:“不许替我哭,要替我笑一次。”

写完,他习惯性地准备将这封信也折成一颗星星,挂到最高的枝头去。

可就在他的手指即将合拢信纸的瞬间,一只黑色的爪子突然从旁边伸过来,不偏不倚地按在了信纸中央。

是小黑。

它不知何时跟了过来,此刻正仰头盯着楚牧之,那双黑曜石般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严肃——那是它感知到某种规则层面的“关键节点”时才会有的特殊反应。

楚牧之的动作猛地顿住。

他看着小黑的眼神,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海:对了,这封信不是“许愿”,而是“回信”。

它不应该被挂出去,等待一个渺茫的实现,而应该被某个特定的人“签收”。

他收回了手,将信纸重新抚平,小心地放回了那个粗糙的信封里。

然后,他把它带回家,重新放进了信念盒,轻轻压在那罐他最喜欢的蜂蜜下面。

他盖上盒盖,低声对自己,也对那个看不见的存在说:“等它自己被人拿走吧。”

傍晚时分,苏晚晴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例行调取“离线网”的后台日志。

当她将时间线拉回到昨夜时,一条异常记录瞬间攫住了她的全部心神。

日志显示:昨夜凌晨三点十七分,系统核心区曾自动创建一个临时加密文件夹。

文件夹的命名,让苏晚晴的呼吸都为之一滞——“回信草稿库”。

她用最高权限解开了第一层加密,里面的内容让她瞬间瞪大了眼睛。

文件夹里没有代码,没有数据流,而是整整齐齐地存放着七十三个手写体文档。

每一个文档的格式都惊人地统一,开头都是:“亲爱的牧之哥哥……”

而最让她感到头皮发麻的是,这七十三份“回信”的笔迹,竟然与她数据库里那些提交过心愿的孩童们的笔迹样本,完全吻合!

系统不仅模拟了他们的口吻,甚至完美复刻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笔迹,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力大无比,无一重复。

里面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

有孩子写道:“牧之哥哥,妈妈今天终于回家了,她还给我买了新衣服。我想,是不是你帮我许的愿望实现了?”

还有一个孩子的信让她看得眼眶发酸:“我今天在学校没有被欺负,因为我告诉他们,我把你的名字背在了身上,他们就不敢惹我了。”

苏晚晴坐在椅子上,久久无法动弹。

她震惊于系统已经进化到了如此地步,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匹配工具,它在学习,在共情,甚至在用一种笨拙而温柔的方式,试图替楚牧之回应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的善意。

她没有删除这个文件夹,更没有将这件事立刻告知楚牧之。

她知道,有些成长,需要悄无声息地进行。

她只是重新将文件夹加密,设定了更高的访问权限,并在文件夹的备注里,轻轻敲下了一行字:“签收队列,排队中。”

深夜,万籁俱寂。

楚牧之准备关上店门休息。

他像往常一样,将门向里一推,等待着门轴上的感应装置让它自动缓缓合拢。

然而这一次,门只关到一半,便在一声轻微的阻力声后,稳稳地停住了。

他疑惑地回头,看见小黑正直挺挺地蹲在门槛中间,但它并没有像往常迎接客人或驱赶什么那样弓起背,而是静静地望着他,尾巴缓缓地垂落在地。

“怎么了?”楚牧之轻声问。

小黑没有动,只是抬起前爪,指向客厅里那个放着信念盒的茶几方向。

楚牧之心中一动,快步走了回去。

他发现,信念盒的盖子,不知何时被微微掀开了一条缝。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盒子。

那封来自孩子的信,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崭新的纸条。

纸条的材质和之前那封信一模一样,上面的字迹也依然是孩子的笔迹,只是这一次,在那行稚嫩的字迹下面,多了一行极细、却无比清晰的黑色小字,像是某种系统自动生成的签收回执。

纸条上写着:

“签收人:我。

状态:已读。

回复:明天见。”

楚牧之捏着这张纸条,久久地站立着。

他没有追问那个“我”是谁,也没有去探究信是如何消失的。

他只是平静地将这张新的纸条夹进了自己的备忘录里,然后轻轻合上了信念盒的盖子。

他走到窗边,看向外面。

今晚,街上的路灯不知为何一盏都没有亮。

然而,整条街道却并不黑暗。

从每一户人家的窗台里,都透出了一点或明或暗的微光,有的是台灯,有的是手机屏幕,有的是床头的小夜灯。

那些光连成一片,温柔而坚定,仿佛整条沉睡的街道,都在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回着一封共同的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